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7Y006)

作品数:6 被引量:103H指数:5
相关作者:李英张胜军程正泉董美莹陈联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环流
  • 3篇环流特征
  • 2篇气旋
  • 2篇热带
  • 2篇热带气旋
  • 2篇辽东半岛
  • 2篇降水
  • 2篇暴雨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影响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特征
  • 1篇中尺度特征分...
  • 1篇湿位涡
  • 1篇台风
  • 1篇天气学
  • 1篇统计特征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特征
  • 1篇切变

机构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广东省气象台

作者

  • 4篇李英
  • 3篇张胜军
  • 1篇陈联寿
  • 1篇魏娜
  • 1篇胡姝
  • 1篇董美莹
  • 1篇程正泉
  • 1篇赵雅轩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2010年8月8-10日辽东半岛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卫星资料、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辽东半岛地区2010年8月8-10日3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暴雨发生的天气尺度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过程及其发展的中尺度环境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且稳定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切变线上生成的β或γ中尺度雨团发展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是造成强降水的直接系统。(2)辽东半岛地区与低空急流水汽输送通道相连,并形成水汽辐合中心,有利于该地区强降水的产生。(3)暴雨发生前暴雨区域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增湿、对流性不稳定层结及抬升凝结高度和对流自由高度的明显降低,是导致暴雨的重要条件。(4)切变线附近对流层低层的强正涡度中心和中高层的强正散度中心的耦合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水汽的向上抬升,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生成,并沿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移动和迅速发展,产生暴雨。强降水出现在切变线前方低空急流上的风速脉动区。
梁军张胜军石小龙王树雄刘晓初
关键词:暴雨切变线中尺度特征
地形影响热带气旋“泰利”降水增幅的数值研究被引量:40
2011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日本气象厅区域谱模式的融合资料,采用WRFV2.2模式研究了热带气旋"泰利"(0513)降水增幅过程中的大别山地形效应。结果表明,大别山地形对"泰利"降水影响明显,改变了降水增幅的中心位置,降水强度增幅约为15%,但是降水增幅是否发生与大别山地形无关。大别山地形的存在导致了地形辐合线和中-β尺度低涡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迎风坡气流辐合加大和维持。随着"泰利"的移动,其东北侧环流和地形配置发生变化,降水范围和中心也随之变化,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大别山东坡和南坡,降水中心多位于辐合线和地形迎风坡相交之处。降水增幅期间不同的地形高度造成不同的中低层涡度、散度和上升运动,随着地形的升高,涡度、辐合和上升运动总体加强。增幅期间,地形强迫垂直运动占模式最低层总垂直运动的50%左右,地形强迫对上升运动有明显影响。地形强迫垂直运动极大值出现在峰顶附近的东坡,降水量极大值出现在峰顶和地形强迫垂直运动极大值之间。
董美莹陈联寿程正泉李英
关键词:地形热带气旋降水增幅
两次大连春季暴雨的环流特征和诊断分析被引量:20
2011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大连地区近100个逐时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对大连地区2007年3月3~5日和2009年4月19~21日两次春季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了大尺度环流条件对大连地区春季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增湿及中纬度冷空气的侵入,是导致两次春季暴雨的重要条件。(2)气旋生成后若位于长波槽前,有靠近中纬度斜压锋区的趋势,则降水强度大;若无长波槽靠近,并远离中纬度斜压锋区,则降水强度小。(3)若长时间维持低空急流水汽输送通道,将有利于大连地区强降水的产生。(4)南支高空急流的西风动量下传,有利于江淮气旋的生成、发展。在其北上过程中,靠近中纬度高空急流,加大了向东北方向的高空流出气流,有利于气旋的再次增强和维持。(5)高层强湿位涡向低层下传,使冷空气侵入气旋外围,锋生的强迫作用,加剧了暖湿气流的上升。强湿位涡下传与地面正涡度区连通,加大了局地的位涡扰动,有利于低层锋区诱生出气旋环流,促使气旋发展、加强,导致强降水的产生。(6)摩擦耗散损失的能量从高层环流背景中的非地转运动和气压梯度力做功获得动能补充,有利于降水强度增大。因此,春季在江淮气旋生成并东北移的过程中,可从上述诸因子初步判断气旋是发展还是减弱,并预报降水的强弱。
梁军李英隋洪起蒋晓薇王树雄
关键词:春季暴雨湿位涡环流特征
1949—2008年热带气旋在中国大陆活动的统计特征及环流背景被引量:15
2013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1949—2008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60年来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TC)在中国大陆的登陆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C登陆的频率、位置、强度、陆上维持时间、路径、移速及消亡等。结果表明:60年间共有391个TC登陆我国大陆,最高袭击率出现在广东西南部和广西南部,江西和安徽则为袭击率较多的内陆地区。TC在大陆的年均登陆纬度为24.1°N,长期无明显变化,但1990年代至2006年间有偏北的趋势。登陆后强度衰减主要出现在前6 h,登陆24 h后各强度等级TC的衰减率趋于一致。TC陆上维持时间年均25 h,无明显年际变化,但2004—2008年普遍大于平均值。TC登陆时移速较慢,低于20 km/h,登陆后有所加快。TC平均移速在我国东北部最大,可达45 km/h以上。陆上TC最终34%重新入海,6%移至国外,60%在我国大陆消失(其中65%消失在沿海)。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资料,对TC在我国大陆以不同路径活动及不同季节相似路径(北上转向)的环流背景进行合成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西行、西北行、东北转向的TC环流背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副高形态和强度、西风槽的影响以及高空流型的差异上,其中东北转向TC与青藏高压以及西风槽的加强活动有密切联系。孟加拉湾低值系统的活动以及TC环流与西南风低空急流联结是三类TC的共同特征,说明季风活动、水汽通道的建立是TC在我国大陆活动的重要条件。不同季节相似路径TC的环流形势相似,但西风槽与TC的相互作用对TC陆上维持有不同影响。
魏娜李英胡姝
关键词:热带气旋气候特征环流背景
黄海西移台风的环流特征及其对辽东半岛降水影响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7203和7416是北上至黄海西移影响辽东半岛的两个台风,7416号台风更靠近半岛南部的大连,但半岛地区最大降水量仅为穿过渤海海峡南部的7203号台风的一半。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这两个路径相似而降水特征不同的台风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切断冷涡的吸引和东北高压的建立导致了两个台风的西移。副高与低涡之间的非对称结构和非地转效应使台风快速西进。偏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对台风降水至关重要,造成辽东半岛强降水的台风与深厚偏南急流相连并持续很长时间。高空强辐散场是北上台风造成强降水的一个基本动力特征。高空急流的西风动量下传,有利于台风低压环流的维持。台风西移后,摩擦耗散损失的能量从中高层环流背景中获得了补充,十分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和维持。西行台风影响下辽东半岛的降水强度与台风环境大气的温湿条件和稳定度有关。
梁军李英张胜军隋洪起蒋晓薇
关键词:天气学大尺度环流
黄、渤海大风的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及其应用被引量:14
2012年
选取2008年12月出现在黄、渤海的一次大风过程,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大风期间的次天气尺度特征及其与天气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渤海大风区的次天气尺度环流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这种波动结构的维持与否和大风期间的天气尺度背景密切相关。黄、渤海位于高空槽前,波动结构维持,该区域从次天气尺度系统获得正涡度和动能,气旋发展,大风形成。中纬度斜压带东南移至黄、渤海上空,波动结构遭到破坏,消耗次天气尺度系统涡度,气旋减弱,但低层大气仍获得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大风维持。在与高空槽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虽然次天气尺度环流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但低层大气若获得次天气尺度动能,则有利于动能输入地区的风速增幅和大风持续,若消耗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大风停止。次天气尺度动能大值区主要在850hPa以下的低层。
梁军张胜军朱晶赵雅轩
关键词:次天气尺度大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