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103008)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盛京康春生张富海浦佩玉原续波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铁蛋白
  • 2篇注射
  • 2篇转铁蛋白
  • 2篇纳米
  • 2篇纳米微粒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1篇定位注射
  • 1篇修饰
  • 1篇神经胶质
  • 1篇神经胶质瘤
  • 1篇微球
  • 1篇立体定位技术
  • 1篇立体定向注射
  • 1篇脑胶质瘤
  • 1篇聚乳酸
  • 1篇聚乳酸微球
  • 1篇恶性
  • 1篇恶性脑胶质瘤

机构

  • 3篇天津大学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原续波
  • 3篇浦佩玉
  • 3篇张富海
  • 3篇康春生
  • 3篇盛京
  • 2篇谭建
  • 2篇郭艳霜
  • 1篇王广秀
  • 1篇李彦和
  • 1篇田恩江
  • 1篇颜成虎
  • 1篇常津
  • 1篇谭健
  • 1篇巴达尼
  • 1篇刘洁

传媒

  • 1篇高分子通报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立体定位注射靶向功能载药纳米粒子治疗恶性脑胶质瘤被引量:8
2006年
以转铁蛋白溶液为外水相,纳米沉淀技术制备了表面含转铁蛋白的包载卡莫司汀的聚乳酸纳米微粒,药物释放时间达一周以上。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纳米微粒表面转铁蛋白保持了活性,纳米粒子与胶质瘤细胞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立体定位注射纳米微粒至荷瘤鼠瘤腔,SPECT考察载药纳米微粒的体内分布,表明纳米微粒在颅内滞留。与对照组相比,注射载药纳米微粒的大鼠生存期显著延长,核磁共振图象显示其中2只大鼠颅内肿瘤消退,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对恶性胶质瘤具有体内抑制作用。
原续波康春生颜成虎王虹谭建郭艳霜浦佩玉张富海盛京
关键词:纳米微粒转铁蛋白靶向定位注射胶质瘤
立体定向注射靶向性缓释BCNU聚乳酸微球治疗C6胶质瘤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 研究立体定向局部投递以转铁蛋白受体为配基的聚乳酸缓释卡莫司汀(BCNU)[Tf-(BCNU.PLA)]微球对C6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转铁蛋白为外水相,应用沉淀技术制备了表面含转铁蛋白、包载卡莫司汀的聚乳酸微球。分别应用Bratton-Marshall比色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载药率与释放曲线。^99mTc标记微球后SPECT考察载药微球的体内分布,并进一步观察立体定向注射聚乳酸缓释BCNU微球后对C6胶质瘤的治疗效果。结果 载药微球呈球形,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Tf-(BCNU-PLA)平均粒径为183.6nm。平均载药率为4.86%w/w;BCNU体外药物释放分析显示BCNU在释放开始的12h表现出较大的突释,释放量达到载药量的40%,随后进入缓释期,至180h释放了所载药物的60%。立体定向注射2h后Tf-PLANPs仍滞留于原位,胸腔和腹腔器官均未显示放射性活性。14h后放射活性减至接近本底,Tf-PLANPs仍在注射位点保持了良好的滞留性。与对照组相比,注射Tf-(BCNU-PLA)的大鼠生存期显著延长,核磁共振图像显示其中2只大鼠颅内肿瘤消失。结论 Tf-(BCNU-PLA)微球可有效延长荷瘤大鼠的生存时间,对恶性脑胶质瘤具有抑制作用。
康春生原续波浦佩玉郭艳霜巴达尼李彦和王广秀谭健张富海常津盛京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立体定位技术微球
转铁蛋白修饰聚乳酸纳米微粒表面的^(99m)TC标记及体内分布
2006年
以转铁蛋白溶液为外水相,聚乳酸丙酮溶液为油相,纳米沉淀法制备了表面结合转铁蛋白的聚乳酸纳米微粒,以二氯亚锡为还原剂,直接法和CDPTA螯合法对纳米微粒进行99mTc放射性标记,以C6胶质瘤细胞实验考察了标记对纳米微粒表面转铁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法标记率较高,大于80.1%,对转铁蛋白活性有影响。CDPTA螯合法标记法较低(72.3%),对转铁蛋白活性影响较小。以脑部荷胶质瘤大鼠为动物模型,鼠尾静脉注射放射性标记纳米微粒,SPECT示踪和γ计数器检测显示:以转铁蛋白表面修饰的聚乳酸纳米微粒经静脉注射后主要分布于肝、脾,与正常鼠相比,荷胶质瘤大鼠对纳米微粒的摄取率有所提高。
刘洁康春生谭建原续波张富海田恩江浦佩玉盛京
关键词:纳米微粒转铁蛋白放射性标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