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0103)

作品数:45 被引量:563H指数:15
相关作者:方修琦苏筠叶瑜郑景云葛全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14篇历史地理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4篇气候
  • 15篇气候变化
  • 11篇历史气候
  • 5篇灾害
  • 5篇气候变化影响
  • 3篇社会
  • 3篇台风
  • 3篇气温
  • 3篇清代
  • 3篇西汉
  • 3篇历史时期
  • 3篇洪涝
  • 2篇中国历史
  • 2篇人口
  • 2篇日记
  • 2篇气候事件
  • 2篇气温变化
  • 2篇气象
  • 2篇气象灾害
  • 2篇小冰期

机构

  • 29篇北京师范大学
  • 2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上海电机学院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上海市气象科...
  • 1篇安庆市第一中...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9篇方修琦
  • 13篇苏筠
  • 10篇叶瑜
  • 8篇郑景云
  • 7篇葛全胜
  • 6篇尹君
  • 5篇魏柱灯
  • 4篇崔玉娟
  • 4篇张向萍
  • 4篇卞娟娟
  • 3篇罗玉洪
  • 3篇吴文祥
  • 3篇萧凌波
  • 3篇侯甬坚
  • 3篇李蓓蓓
  • 2篇张德二
  • 2篇刘炳涛
  • 2篇郝志新
  • 2篇尹云鹤
  • 2篇李冀

传媒

  • 5篇中国历史地理...
  • 5篇古地理学报
  • 4篇中国科学:地...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地理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文史知识
  • 1篇历史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中原文物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灾害学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5
  • 15篇2014
  • 10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浙沪地区历史重大洪涝灾害情景下的人口和GDP物理暴露量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江浙沪地区1644~1949年洪涝灾害数据库,基于年受灾县次,对该地区历史重大洪涝灾害年进行了辨识,并以历史重大洪涝灾害为情景,对其重现于2010年的人口和GDP物理暴露量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按受灾县次划分,1644~1949年江浙沪地区重大洪涝灾害频率在50~100年一遇的为1670年、1683年、1804年;100~300年一遇的为1823年、1849年;300年一遇的为1931年;(2)重大洪涝灾害暴露区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3)6次重大洪涝灾害情景下,人口物理暴露量基本超过2010年该区人口总量的40%,而GDP物理暴露量则几乎超过了其总量的50%;(4)江苏受灾最为明显,上海受灾幅度波动最大,尤其是在100年一遇洪涝灾害前后受灾影响差距很大,浙江受灾影响相对稳定;(5)该区人口、GDP物理暴露量并不一定与受灾县次呈典型的正相关关系,可能与其人口、经济分布格局等因素有关。
黄红铸崔玉娟叶瑜方修琦
1644~194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五种洪涝致灾因子组合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为研究洪涝灾害中不同洪涝致灾因子组合特征对灾害的决定作用,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644-1949年五种洪涝致灾因子(简称洪涝因子)——连续降水、台风、潮灾、上游洪水以及强降水——分类辨识并逐年赋值统计,得到1644-1949年长江三角洲逐年洪涝因子总值序列。结果表明:(1)影响洪涝的因子平均为1.66个,依据洪涝因子总值序列变化趋势,研究时段可划分为三阶段:阶段一,1644-1718年,三因子与四因子洪涝年多集中于这一阶段,该阶段均值高于全段均值与其它两阶段;阶段二,1719-1864年,该段波动较大,单一因子与二因子洪涝年发生频次较高,该段均值最低,其中单一因子洪涝年以强降水因子的影响为最多;阶段三,1865-1949年,大多出现单一因子与二因子洪涝年,整体波动较小,为较平稳的时段。(2)单一因子洪涝年发生频率最大,以强降水因子出现最多,二因子洪涝年发生频率次之,以连续降水-强降水比例最高,三因子洪涝年以连续降水-台风-强降水为最多,四因子洪涝年出现最多的为连续降水—台风—上游洪水—强降水的因子组合,未出现五因子洪涝年。(3)按灾情影响范围辨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1644-1949年6个极端洪涝灾害年和7个极端台风灾害年,发现极端洪涝灾害年主要集中于阶段一中期和阶段二后半期,包括2个四因子年、3个三因子年和1个二因子年,都与连续降水和强降水有关;而极端台风灾害年多发生于阶段二前半期,多为台风与潮灾共同致灾。
崔玉娟张玉洁方修琦叶瑜张向萍
关键词:强降水台风
气候变化对中国西汉至五代(206BC^960AD)粮食丰歉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粮食丰歉是理解中国过去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缺乏足够的长时段连续和高分辨率的粮食生产定量记录,尚无过去2000年粮食丰歉序列重建,使得气候变化影响机理的认识出现"断链".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和量化粮食生产丰歉等级的方法,首先建立词汇的语义分级标准并进行逐年农业丰歉定级,再根据各丰歉等级的结构关系计算丰歉指数,进而进行每10年的农业丰歉等级评定.搜集了《二十四史》中逐年的作物收成、温饱状况、农业灾害、粮价及仓储和民生等记录共1636条,据此重建了西汉至五代(206BC^960AD)时期10年分辨率的农业丰歉序列,并分析了温度和干湿变化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汉至五代时期丰收、平收和歉收的年代分别占33.3%,39.3%和27.4%;丰歉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206BC^51BC偏丰、50BC^590AD偏歉和591AD^960AD偏丰.丰收通常对应着暖宜(温暖、降水适宜)的气候组合条件,而歉收则多为冷干的气候条件.气温与农业丰歉呈正相关关系,而降水过多造成洪涝灾害或过少造成旱灾均会导致农业歉收,体现了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农业生产受有限热量条件和极端降水制约的特点.
苏筠方修琦尹君
1951-2010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被引量:57
2013年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年至1981-2010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卞娟娟郝志新郑景云葛全胜尹云鹤
从《清实录》看清代1644-179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的农业开发被引量:2
2012年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当前很多生态问题与历史农业开发过程是有联系的。从清代顺治朝(1644-1661年)到乾隆朝(1736-1795年)末,该区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农业垦殖扩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清实录》中顺康雍乾四朝(1644-1795年)清政府对该区进行土地管理与利用的信息,分析该地区农垦区扩张的历史,得出以下结论:(1)四朝以来该区的开垦强度在增大,开垦速度不断加快。乾隆朝新垦速率最快;(2)农耕区的发展呈现新垦区北扩和已垦区内填充式开垦两种形式。从顺治朝到乾隆朝,农耕区界线逐渐北扩,从长城一线以南扩展到太仆寺—多伦—赤峰—围场—敖汉一线境内。开垦界线在雍正朝达到最北,到达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境内,但未达到现代农牧交错带东段北界,这与清初清政府对东蒙地区土地开垦的封禁政策相关;(3)各朝垦殖政策有发展变化,总体来说为厉禁。但在人民生计困难的压力下,面对出关口逃生的流民,政府不得不放松关口的封禁,默许流民进入口外开垦。
樊星叶瑜罗玉洪
关键词:农业开发
4.5—4.0kaB.P.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条件限制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酋邦社会产生被引量:16
2014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中晚期(4.5~4.0kaB.P.)酋邦社会的产生是我国史前社会演进过程中一个重要事件,关于其形成机制,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或理论,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首先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证据,揭示出龙山时代中晚期战争盛行的社会现象,从而支持了国际学术界关于战争是史前社会演化主要驱动力理论;然后利用多种自然气候记录恢复了龙山时代气候变化历史,发现龙山时代中晚期,即大约4.5~4.0kaB.P.发生了显著气候变化,其发生时间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酋邦社会产生的时间比较吻合,暗示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另外结合人口学和社会演进理论,尝试提出另一种可供检验的假说,即认为在主要由于人口增长形成的限制条件下,气候变化作用于一定人口规模之上,引起人口一资源失衡,并进而触发的冲突和战争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酋邦社会产生的主要动因。
吴文祥葛全胜
关键词:P气候变化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
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的过程与机理被引量:50
2014年
基于现代全球变化研究中关于脆弱性和粮食安全的概念,把历史时期的粮食安全分解为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供给安全、粮食消费安全3个层次,以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水平为起点,分析气候变化-农(牧)业收成-食物的人均供给量-饥民-社会稳定性的驱动-响应链中的关键过程,指出气候变化影响的驱动-响应关系不能归结为简单的因果关系,诸如耕地、人口、政策、外来势力都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起着放大或抑制的作用。
方修琦郑景云葛全胜
关键词:粮食安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
科技信任、管理信任及其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的影响——基于长江中下游的社会调查被引量:10
2012年
信任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两者通过认知行为决策及行为后果这一环节构建互馈关系。探索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对灾害风险认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灾害风险的潜在因素,调适风险认知与避灾行为,从而降低灾害风险。选取水灾发生频繁、强度大、防洪措施多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随机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资料,研究公众的水灾科技信任和管理信任的水平、影响机制、动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①公众科技信任水平普遍高于管理信任。信任水平受到公众性别、年龄、灾害经历、城乡差异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信任具有区域共构的特点;②科技信任改变了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加强了其灾害应对信心,降低了其对受灾风险的估测,对其避灾行为倾向影响显著,而管理信任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及防灾备灾行为倾向的影响均不大;③信任的产生动机以认可减灾措施有用性为前提,科技减灾和管理减灾由于具有不同的减灾原理及作用时段,导致了公众的不同信任动机及其效应。
沈鸿孙雪萍苏筠
关键词:社会调查长江中下游
《味水轩日记》所反映长江下游地区1609—1616年间气候冷暖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析,表明1609-1616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冬半年气温较为温暖,略微高于现代(1951-1980年)气温。这对于分析10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了解明代气候及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刘炳涛满志敏
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财政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以当代历史和经济史著作为资料,建立与历朝财政盈亏状态相关词汇的语义分级标准,重建了中国自秦朝至清末(220 BC^1910 AD)10 a分辨率的财政等级序列,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秦朝至清末的财政平衡大体经历了4个相对充裕阶段(220 BC^31 BC,441~760 AD,961~1210 AD,1381~1910 AD)和3个相对匮乏阶段(30 BC^440 AD,761~960 AD,1211~1380 AD)。财政危机在寒冷-干旱的气候背景下爆发的可能性最大。财政平衡与温度和降水变化均成正相关,财政平衡的趋势性变化受长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影响较为明显。但受多因素的复杂反馈环节影响,两者在某些时段呈现反相位关系。
魏柱灯方修琦苏筠
关键词:语义分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