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133)
-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郑劭荣谭研更多>>
- 相关机构:长沙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 论我国影戏口头剧本的形态特征被引量:1
- 2010年
- 影戏口头剧本的口传性主要体现在剧本的结构形态、舞台演出及其传承机制三个方面。"人物套语"、"情景套语"和"唱词套格"共同构成了口头剧本的基本形态;口头剧本的"即兴演唱"深刻地受制于程式和演出场合,而且"剧无定本";"学习"、"记忆"和"表演"三个互为联系的环节构成口头剧本的传承链条。
- 郑劭荣
- 关键词:影戏演出口传
- 舞台上的创作——戏曲“口头剧本”的编演伎艺及其艺术成因
- 2013年
- "口头剧本"是指艺人在表演中即兴创作而成的剧本形式,其舞台演出俗称"提纲戏"、"路头戏"、"幕表戏"、"搭桥戏"、"爆肚戏"、"水戏"等。①"口头剧本"渊源深厚。我国早期戏剧大多为即兴式演剧,无文学剧本可稽,如汉魏优戏、唐代参军戏、宋代杂剧等。明清时代,除昆剧和部分高腔乱弹梆子外,大部分剧种最初亦无剧本或不完全依据剧本表演。目前,全国依然有数十个剧种在使用口头剧本演出。这样影响深远、广泛存在的剧本形式究竟是如何编创的?具有怎样的形态特征?
- 郑劭荣
- 关键词:伎艺音乐唱腔参军戏规定情境
- 优戏与戏曲口述剧本的起源
- 2011年
- 口述剧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剧本形式,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优戏。优戏以滑稽、戏谑、斗口为特征,早期演出没有剧本,仅靠演员临场发挥。"优语"经历了从口头文学至书面文学的转变过程,优人大多擅于言辞,具备较强的现场编演技能,优戏表演具有明显的即兴编创特征。唐宋优戏很可能产生了文字剧本,从戏剧套语的使用和戏剧题材的因袭等情况来分析,口述剧本传统并未中断。
- 郑劭荣
- 关键词:优戏
- 从书场走向舞台——民间说唱与戏曲口头剧本的形成被引量:3
- 2013年
- 从书场走向舞台,从即兴说唱到即兴演剧,是戏曲口头剧本生成的主要路径。考察我国剧种发展史,幕表制戏剧的前身往往为说唱伎艺。伶人沿袭说书人的编创手法,以"梗概式"文本为依据,营造剧目,演述剧情。戏词的创作方法亦与说唱同出一辙,运用诗词赋赞这一程式化工具,进行灵活套用、转化,在表演中即兴编词。伶人改编小说的技法亦源自说唱,遵循可演性原则,凸显主要情节和人物,保留并突出小说中的重要科白与诗词韵语。
- 郑劭荣
- 关键词:民间说唱曲艺戏曲
- 辰河高腔“条纲戏”的编创及其演剧形态探究被引量:3
- 2012年
- "条纲戏"为传统戏曲所习见,湘西辰河高腔为我们深入探究这种演剧方式提供了生动个案。就艺术生成机制而言,辰河高腔条纲本有两大形成途径:其一,即兴编制剧目条纲,其中部分折子"桥路唱铁",形成定本定腔。其二,书面剧本"铁本唱活",演变成条纲本。"条纲"主要由剧情概要和舞台提示语组成。艺人编创条纲时需要充分考虑角色合理配置、演员劳逸均匀以及突出故事戏剧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辰河高腔条纲戏演出中,无论是台上编词、音乐唱腔的使用还是伶人之间的配合,均有其特定的表现形态。
- 郑劭荣谭研
- 关键词:辰河高腔编演
- “幕表戏”的历史困境及其生存现状
- 2013年
-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戏曲"幕表戏"广受批评,随着戏曲导演制的建立,"剧本制"取代"幕表制","幕表戏"总体上陷入生存困境。其经济土壤的流失加剧这一趋势。戏曲口头剧本的大规模整理、记录以及由此产生"剧本戏"挤压"幕表戏"的舞台空间。50年代后期,传统剧目逐渐解禁",幕表戏"处境有所好转。目前,全国有数十个剧种采取这种即兴演剧的方式,其艺术质量、戏剧形态发生不少引人注目的变化。"幕表戏"重返当今舞台主要取决于其艺术机制上的优长和民间戏班特定的活动方式。
- 郑劭荣
- 关键词:戏曲历史困境
- 论戏曲中赋的渊源——兼论口头剧本的形成
- 2012年
- 宋元南戏、杂剧和明清传奇中有不少赋体文,其源头并非汉大赋,而是民间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表演。唐代俗赋较早与戏剧结缘,并在演出形态上影响了后代戏剧用赋。在宋金杂剧中出现了赋的表演伎艺,虽然存留说唱艺术的某些特征,但主要以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具体表现在"赋"名剧的表演上,这些体制短小的剧目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特点,具有口头剧本的构件特征。进入戏剧的俗赋最终从说话艺术演变为一种戏剧表演手段。剧中赋是我国戏曲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重要证据和线索,古代戏曲中的"赋前套语"显示了变文、俗赋与口头剧本在编创方式上的亲缘关系。
- 郑劭荣
- 关键词:戏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