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522601)

作品数:95 被引量:273H指数:9
相关作者:刘良明李涛徐竞杨光明黄跃生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5篇医药卫生
  • 11篇生物学

主题

  • 35篇血管
  • 34篇休克
  • 27篇心肌
  • 27篇细胞
  • 25篇血性
  • 24篇蛋白
  • 23篇失血
  • 23篇失血性
  • 22篇缺氧
  • 21篇反应性
  • 17篇烧伤
  • 16篇肌细胞
  • 15篇血管反应
  • 15篇血管反应性
  • 15篇失血性休克
  • 14篇休克大鼠
  • 13篇心肌细胞
  • 12篇激酶
  • 11篇低反应性
  • 11篇血管低反应性

机构

  • 46篇第三军医大学...
  • 4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创伤烧伤与复...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4篇刘良明
  • 33篇李涛
  • 29篇徐竞
  • 27篇杨光明
  • 24篇黄跃生
  • 21篇明佳
  • 13篇党永明
  • 12篇张瑗
  • 10篇张琼
  • 9篇吕尚军
  • 9篇彭曦
  • 9篇张勇
  • 8篇陈玮
  • 8篇张东霞
  • 8篇孙勇
  • 7篇苏踊跃
  • 7篇吴炜
  • 7篇罗向东
  • 7篇陈建
  • 7篇梁光萍

传媒

  • 30篇中华烧伤杂志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 8篇创伤外科杂志
  • 7篇现代生物医学...
  • 6篇中华实验外科...
  • 6篇中国病理生理...
  • 6篇中国危重病急...
  • 4篇重庆医学
  • 3篇国际病理科学...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年份

  • 3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21篇2009
  • 24篇2008
  • 23篇2007
  • 9篇2006
  • 1篇2005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肌内皮缝隙连接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研究肌内皮缝隙连接(MEGJ)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方法5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去甲肾上腺素(NE)组和杨梅黄酮组;NE组分为正常对照以及休克0、0.5、1和2h5个亚组;杨梅黄酮组分为正常对照以及休克0、0.5、1、2、3和4h7个亚组。各组取其肠系膜上动脉(SMA)制成血管环,分别测量在18α甘草次酸(18αGA)作用前后血管环对NE和杨梅黄酮反应性的变化。结果SMA血管环对NE的反应性表现为:休克0h和0.5h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其他休克时间点组,休克1h和2h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休克0h和0.5h组;18αGA对NE诱导的SMA血管环收缩反应性无明显影响。SMA血管环对杨梅黄酮的反应主要表现为:休克0、0.5、1和2h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于休克2h达最高点;休克3h和4h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运用18αGA阻断MEGJ后,各组血管环的收缩反应性较18αGA作用前明显下降,其中以休克1、2和3h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其他组。结论失血性休克后早期,内皮依赖和非依赖性的血管收缩反应均有不同程度代偿性增加,休克1h和2h表现为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反应下降,休克3h和4h表现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反应明显降低;MEGJ在休克后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反应的变化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明佳刘良明李涛杨光明徐竞
关键词: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反应
内皮细胞屏障与烧伤后血管通透性的关系及机制被引量:14
2007年
正常血管通透性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完整性,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细胞与基底膜间的连接以及胞内骨架蛋白收缩这3种力量,经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功能和调节上互相关联。烧伤休克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促进了血浆样液体的渗出,导致血容量锐减。关于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在烧伤后血管通透性变化中的作用,我们近年来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黄巧冰
关键词:烧伤通透性细胞骨架紧密连接部肌动蛋白类
一种安全高效的血红蛋白纯化方法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大量制备的,安全、高效的血红蛋白纯化方法。方法:将压积红细胞装入透析袋,以含有还原剂的Tris缓冲液透析破碎,破碎的上清经两级硫酸铵沉淀后透析至上样缓冲体系,离心后取上清即得血红蛋白提取液;红细胞提取液通过阴离子交换柱层析进一步分离,计算回收率。纯化产物浓缩后以SDS-PAGE及HPLC鉴定纯度,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并以ABL800血气分析仪分析血气指标,以鲎试剂测定内毒素含量,以磷测定法测定脂质含量。结果:血红蛋白提取液中脂质去除率98%,容易通过0.45μm滤膜;经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的血红蛋白经SDS-PAGE(银染法)及WB分析没有杂蛋白条带,HPLC分析纯度>99%、总回收率>85%;内毒素含量<2 EU,高铁血红蛋白含量<5%。结论:该血红蛋白纯化方法安全高效、成本低廉、易于放大生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臧家涛刘建仓徐竞李东红刘良明
关键词:血红蛋白硫酸铵沉淀纯化
依那普利拉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作用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了解依那普利拉对烧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将60只SD大鼠制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分为单纯烫伤组(30只,伤后常规补液)和依那普利拉组(30只,伤后立即一次性腹腔注射依那普利拉1 mg/kg并行常规补液)。另取6只大鼠不致伤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正常对照组及2组烫伤大鼠伤后1、3、6、12、24 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并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TnI、CK-M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那普利拉组伤后各时相点cTnI为(1.32±0.12)~(2.47±0.22)μg/L,均显著低于单纯烫伤组[(6.42±0.96)~(15.10±3.69)μg/L,P<0.01];其各时相点CK-MB活性为(438±68)~(5569±322)U/L,亦均低于单纯烫伤组[(2556±74)~(8047±574)U/L,P<0.05或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烫伤组伤后出现心肌细胞浊肿、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依那普利拉组病变程度较之减轻。结论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心肌组织受损明显,依那普利拉能显著减轻这些损害。
张兵钱黄跃生张家平张东霞党永明王广胡炯宇雷泽源肖荣
关键词:烧伤心肌依那普利拉
缺血预适应诱导PKCα、PKCε活化和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保护的机制
2010年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是否通过腺苷受体,诱导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ε,PKCε)活化和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保护。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缺血预适应过程中腺苷浓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技术,观察A1、A2A、A2B、A3腺苷受体(A1、A2A、A2B、A3adenosine receptor,A1R、A2AR、A2BR、A3R)抑制剂对缺血预适应诱导PKCα和PKCε表达和转位的影响;采用离体微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腺苷受体抑制剂对缺血预适应诱导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 (1)休克2小时后血浆腺苷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5%失血量预适应可进一步增高休克后的血浆腺苷浓度,以在休克前30分钟缺血预适应组的腺苷浓度最高(P<0.01);(2)5%失血量休克前30分钟预适应可促进PKCα和PKCε由胞浆向胞膜的转位(P<0.01),A1R拮抗剂可显著抑制缺血预适应导致的PKCα和PKCε的转位,使PKCα的胞膜/胞浆部分比值分别由1.071回降至0.583,使PKCε的胞膜/胞浆部分比值由1.280回降至0.606(P<0.01),A2AR、A2BR和A3R拮抗剂没有明显作用;(3)5%失血量休克前30分钟预适应可诱导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保护作用(P<0.01),A1R拮抗剂可以显著抑制其保护作用,使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和Ca2+的最大收缩力(Emax)分别降低59.3%和53.4%(P<0.01),A2AR、A2BR、A3R拮抗剂均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缺血预适应通过A1R,诱导PKCα和PKCε活化和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保护。
徐竞李涛杨光明刘良明
关键词:血管反应性钙敏感性腺苷受体
抗内毒素Fab’对严重烧伤早期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观察抗内毒素Fab’对严重烧伤早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小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严重烧伤早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分为烧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于6、12、24、48h四个时相点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0的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后血清TNF-α、IL-1β、IL-10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清TNF-α、IL-1β、IL-10水平较烧伤组显著降低(P〈0.01)。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治疗组较烧伤组肠黏膜损伤明显减轻。结论抗内毒素Fab’能抑制内毒素所诱导的TNF-α、IL-1β产生,同时调节血清中的IL-10水平,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从而起到对严重烧伤后肠源性脓毒症的防治作用。
庄颖张雅萍马思远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肠源性脓毒症
谷氨酰胺减轻烧伤大鼠心肌损害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给予谷氨酰胺(Gln)以减轻严重烧伤大鼠心肌损害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对照组和Gln组。采用30%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Gln组给予Gln 1.0 g/(kg.d),烧伤对照组给予等量的酪氨酸,确保两组等氮和等热量。烧伤后12、24、48和72 h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检测心肌酶谱(CK、LDH、AST),心肌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 70)和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变化。结果:Gln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较烧伤对照组明显减轻,血清CK、LDH和AST检测值也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P<0.01),心肌组织HSP 70和MT含量高于烧伤对照组(P<0.01~0.05)。结论:大鼠烧伤后给予Gln,能促进心肌组织保护蛋白HSP70和MT的合成,减轻心肌损害程度。
吕尚军吴炜张勇孙勇王林王臻彭曦
关键词:谷氨酰胺热休克蛋白金属硫蛋白心肌烧伤
微管干预剂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能量生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了解缺氧条件下微管干预剂对大鼠心肌细胞能量生成的影响。方法常规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秋水仙碱(微管解聚剂)组及缺氧+5、10、15 mmol/L紫杉醇(微管稳定剂)组。每组细胞加入刺激剂后,缺氧培养0.5、1.0、3.0、6.0、12.0、24.0 h。采用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死亡率,常规比色法检测细胞肌酸激酶(CK)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腺苷三磷酸(ATP)及腺苷二磷酸(ADP)含量。结果(1)缺氧+秋水仙碱组及缺氧+15 mmol/L紫杉醇组细胞培养1.0~24.0 h死亡率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5、10 mmol/L紫杉醇组6.0~24.0 h时均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2)缺氧+秋水仙碱组培养1.0~12.0 h时CK活性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0.5~12.0 h时,缺氧+15 mmol/L紫杉醇组CK活性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5、10 mmoL/L紫杉醇组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或P<0.01)。(3)缺氧+5 mmol/L紫杉醇组培养0.5~6.0 h ATP含量[(49.9±2.8)、(40.7±2.0)、(25.8±1.9)、(19.1±1.2)μg/10~6个细胞]高于单纯缺氧组[(42.9±5.8)、(29.5±1.8)、(18.2±0.9)、(14.1±0.7)μg/10~6个细胞,P<0.05或P<0.01]。0.5~12.0 h时,缺氧+秋水仙碱组低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15 mmol/L紫杉醇组低于单纯缺氧组及缺氧+10 mmoL/L紫杉醇组(P<0.01)。各组ADP含量变化趋势与ATP相反。结论微管解聚剂和高浓度微管稳定剂可使缺氧心肌细胞ATP含量锐减。适宜浓度的微管稳定剂在缺氧早期可促进心肌细胞能量生成,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滕苗黄跃生郑霁党永明张琼
关键词:肌细胞微管缺氧能量代谢秋水仙碱紫杉醇
Rho-激酶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低反应发生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观察Rho-激酶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低反应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取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采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在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相点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环对梯度浓度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力,在去极化状态下(120mmol/L K+)血管环对梯度浓度Ca2+的收缩力,以及肠系膜上动脉Rho-激酶活性,分析不同时相点SMA对NE的反应性及Ca2+收缩反应性与Rho-激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观察Rho-激酶激动剂血管紧张素Ⅱ(Ang-Ⅱ)、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对休克2小时大鼠SMA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的影响。结果休克早期SMA对NE和Ca2+的反应性明显升高,最大收缩力(Em ax)明显升高(P<0.05);但休克2小时,血管环对NE反应性和钙反应性明显降低,Em ax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相比,Rho-激酶活性在休克即刻升高(P<0.05),休克1小时和2小时时,Rho-激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SMA对NE的反应性与Rho-激酶活性变化之间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r=0.9861(P<0.05);SMA对Ca2+反应性与Rho-激酶活性变化之间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r=0.9704(P<0.05)。Rho-激酶激动剂Ang-Ⅱ(10-9mol/L)可明显升高休克2小时血管环对NE和Ca2+的反应性(P<0.05或P<0.01),而休克2小时后,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可进一步降低血管环对NE和Ca2+的反应性。结论失血性休克时血管平滑肌细胞Rho-激酶活性明显降低,Rho-激酶通过调节钙敏感性调节血管反应性,并在失血性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李涛刘良明杨光明徐竞明佳刘建仓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血管低反应性钙敏感性
模拟海上颠簸刺激加重严重烧伤家兔休克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了解模拟海上颠簸刺激对烧伤家兔休克的影响。方法将132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单纯颠簸组(行持续颠簸刺激,42只)、单纯烧伤组(行烧伤处理,42只)、烧伤颠簸组(烧伤后即刻进行持续颠簸刺激,42只)。后3组家兔于处理后2、6、8、12、24、36、48h经颈动脉取血,检测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血细胞比容(HCT)和血清乳酸(LA)水平,并取肾脏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同时留置导尿管持续监测家兔处理后第1、2个24h的尿量变化;正常对照组家兔亦行上述检测。结果烧伤颠簸组家兔血Cr、血BUN自处理后24h起明显高于单纯烧伤组(P〈0.01),血LA、HCT各时相点均显著高于单纯烧伤组(P〈0.01)。烧伤颠簸组家兔肾小球毛细血管和间质血管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管炎性细胞浸润及红细胞管型。单纯烧伤组病理变化轻于烧伤颠簸组。单纯烧伤组家兔处理后第1、2个24h尿量分别为(2.59±0.23)、(2.86±0.29)mL/h,烧伤颠簸组上述时相点尿量分别为(1.61±0.13)、(1.66±0.16)mL/h,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06±0.18)mL/h,P〈0.01]。结论模拟海上颠簸刺激,可明显加重严重烧伤家兔休克及肾脏损害。
王广张兵钱阮兢罗中华黄跃生
关键词:烧伤休克乳酸血细胞比容颠簸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