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108)

作品数:26 被引量:410H指数:9
相关作者:程林松李春兰廉培庆曾保全冯金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19篇油藏
  • 11篇低渗
  • 11篇低渗透
  • 9篇裂缝性
  • 8篇渗流
  • 7篇低渗透油藏
  • 7篇水平井
  • 7篇平井
  • 6篇裂缝性油藏
  • 4篇压裂
  • 4篇压裂水平井
  • 4篇特低渗
  • 4篇特低渗透
  • 4篇气藏
  • 4篇裂缝
  • 3篇油气
  • 3篇油气藏
  • 3篇渗透率
  • 3篇特低渗透油藏
  • 3篇稠油

机构

  • 25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胜利油田胜利...

作者

  • 24篇程林松
  • 8篇李春兰
  • 7篇廉培庆
  • 4篇曾保全
  • 4篇冯金德
  • 2篇屈雪峰
  • 2篇李秀生
  • 2篇薛永超
  • 2篇任胜利
  • 2篇周体尧
  • 2篇郝斐
  • 2篇程佳
  • 2篇黄世军
  • 1篇齐梅
  • 1篇刘东
  • 1篇常毓文
  • 1篇柳良仁
  • 1篇高海红
  • 1篇付宁海
  • 1篇周凤军

传媒

  • 8篇西南石油大学...
  • 4篇石油钻探技术
  • 2篇石油学报
  • 2篇石油钻采工艺
  • 2篇特种油气藏
  • 1篇世界地质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计算力学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工程力学
  • 1篇计算物理
  • 1篇油气田地面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6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考虑表皮影响的底水油藏水平井流动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考虑变表皮系数的影响,建立了水平井井筒与底水油藏的耦合模型,可应用于非稳态和稳态流动阶段。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底水油藏水平井非稳态流动阶段持续很短时间便进入稳态流动阶段;由于摩阻和加速度的影响,井筒内存在一定的压力降,与摩阻压降相比,加速度引起的压降较小;忽略井筒压降的井筒流量分布误差非稳态阶段比稳态阶段要大;表皮效应对井筒流量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表皮系数的增大可以使井筒流量分布更加均匀;表皮系数沿井筒变化时,井筒流量分布的均匀性比定表皮系数时差。
廉培庆程林松张继龙程佳
关键词:底水油气藏水平井压力降表皮系数储集层模型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被引量:11
2011年
裂缝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对指导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应用某碳酸盐岩油藏天然岩心进行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对基质岩心进行造缝,对比了造缝前后的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的差别:造缝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下降(上升)较快,残余油饱和度较大,且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高,油水共渗区变窄,最终驱替效率变小;对同一块天然裂缝性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力敏感特征进行了研究:随着围压增大,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束缚水饱和度变大,残余油饱和度变化程度较小,等渗点下降,驱替效率变小。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使用围压较大条件下的相对渗透率计算,含水率较低,在相同开发期限内阶段采出程度降低。
廉培庆程林松刘丽芳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围压采出程度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地质特征被引量:42
2007年
利用岩芯、测井、测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延长组的岩性、矿物成分、物性、含油性及油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其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饱和度与物性参数,总结电性与岩性、物性、含油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得出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储层砂岩颗粒小,胶结物含量多,孔隙喉道小,微观上孔隙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是造成其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提出了声电综合指数的新概念,制定了长2,长3,长4+5,长6,长8油层组的'四性'下限参考标准,用以准确地划分油、水层及干层,为正确认识油藏提供了科学依据。
许建红程林松鲍朋屈雪峰王选茹
关键词:油藏地质延长组测井鄂尔多斯盆地
注过热蒸汽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被引量:7
2009年
在稠油热采过程中,井筒蒸汽沿程参数计算及井底参数评价都是针对普通蒸汽展开的。与普通湿蒸汽不同,过热蒸汽是单相气体,普通蒸汽井筒热损失计算模型不再适用。在充分考虑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理基础上,引入过热蒸汽PVT数据体,建立了注过热蒸汽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通过编制程序,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沿程过热蒸汽参数。分析计算结果认为,随着井深的增加,过热蒸汽的温度、压力变化较大,过热度的增加对沿程热损失的影响不大。
周体尧程林松
关键词:过热蒸汽稠油井筒
裂缝性油藏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测量了基质和裂缝性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裂缝性岩心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应力敏感程度比基质岩心强得多,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基质岩心的应力敏感性减弱;推导了地层压力下降过程中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协同变化关系,二者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弹性储容比的增加,窜流系数呈现减小的趋势;研究了考虑应力敏感的裂缝性油藏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变化对压力及压力导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变化影响窜流出现的时间和窜流量的大小。
廉培庆程林松李琳琳李珍
关键词:应力敏感窜流系数压力导数
动边界双重介质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模型被引量:8
2011年
裂缝性油藏中基质岩块的渗透率一般很低,大量岩心测试实验证实在基质岩块内的液体渗流和在一定含水饱和度下的气体渗流将偏离达西渗流,往往出现低速非达西渗流,表现出启动压力梯度以及流体流动边界不断向外扩展等特殊现象。本文充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动边界的影响,建立了微可压缩双重介质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的试井数学模型,对时间和空间变量进行离散化,求出了其数值解,进一步研究了压力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绘制了定压边界油藏生产时弹性储容比和窜流系数影响的典型试井曲线,分析了动边界的传播规律。
程林松任胜利廉培庆
关键词:双重介质动边界
考虑拟流度比的蒸汽驱前缘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Van Lookeren研究了拟流度比为0时的蒸汽驱前缘预测模型,提出形状因子取得最大值时的注汽参数为最优参数。而在实际油藏中,由于地层中原油黏度较大,或注汽速率较小,拟流度比往往较大,此时利用最大形状因子优化注汽参数受到限制。针对该情形,应用数学方法研究了拟流度比不为0时的蒸汽驱前缘预测模型。绘制了形状因子、拟流度比、注汽速率与前缘形状关系图版,发现增大注汽速率,可增大形状因子,从而减小拟流度比,减轻蒸汽超覆程度,提高前缘驱的波及效率。由于注汽速率受注汽压力限制,研究了注汽速率与注汽压力的协调关系,利用该关系和研究的前缘模型,对前人的注汽参数优化方法进行了改进。
程林松刘东高海红周凤军
关键词:参数优化
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渗吸表征模型被引量:8
2010年
特低渗透储层微裂缝发育,开发过程中渗吸作用明显,准确表征渗吸速度对合理开发该类储层具有重要意义。从两相渗流基本理论出发,考虑毛细管力和重力,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特征尺寸,及油水黏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无因次渗吸速度表征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预测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的渗吸采油规律。利用自主设计的渗吸试验装置,选取吉林油田和长庆油田的特低渗透岩心进行渗吸试验,对比不同渗吸速度模型对试验数据的表征结果可以看出,新模型实现了不同岩心渗吸速度的一致拟合,表征结果正确可靠。试验结果同时表明,所选取特低渗岩心的渗吸采收率约为10%-18%,且基质渗透率和油水界面张力对渗吸速度和渗吸采收率均有明显影响。因此充分发挥裂缝性油藏的渗吸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裂缝性特低渗储层的开发效果。
周林波程林松曾保全
关键词:裂缝性储集层低渗透储集层数学模型
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被引量:72
2010年
通过物理模拟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与裂缝产能之间的关系、裂缝产能分布规律以及裂缝数量与水平井产能的关系。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压裂水平井开发特低渗透油藏技术,对压裂水平井的水平段长度、裂缝数量、裂缝间距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表明,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的水平段长度越短,阶段采出程度越高,含水率上升越慢,即水平段长度不宜过长;建立了固定裂缝间距和井排距时不同裂缝数量压裂水平井相对累产油和相对采出程度对比图版。重新认识了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渗流机理。
曾保全程林松李春兰袁帅
关键词:压裂水平井特低渗透油藏水平段长度数值模拟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单井渗流数学模型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平行板理论和张量理论,建立了裂缝性低渗透储集层的各向异性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和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单井渗流模型。研究了天然裂缝表征参数对储集层渗透率和压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裂缝的开度和密度对储集层平均渗透率和各向异性程度影响较大;压力分布及压力波及范围与裂缝发育方向有关;平行裂缝方向与垂直裂缝方向的流动存在干扰,裂缝越发育,垂直方向的波及范围越小;认清裂缝方向,采取合理的注采井网和井距排距是提高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波及效率和开发效果的关键。
冯金德程林松李春兰高庆贤
关键词:裂缝低渗透油气藏渗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