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511809)

作品数:4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赵文津宿和平杨宏伟史大年刘志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地质力学
  • 2篇大陆漂移
  • 1篇低速体
  • 1篇地壳增厚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层析
  • 1篇地震学
  • 1篇地震学证据
  • 1篇地幔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地幔
  • 1篇洋壳
  • 1篇造山机制
  • 1篇造山作用
  • 1篇深部结构
  • 1篇结构构造
  • 1篇宽频
  • 1篇复理石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5篇赵文津
  • 3篇宿和平
  • 2篇宋洋
  • 2篇刘志伟
  • 2篇史大年
  • 2篇冯梅
  • 2篇杨宏伟
  • 1篇吴珍汉
  • 1篇钱辉
  • 1篇薛光琦

传媒

  • 2篇地球学报
  • 2篇中国地质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藏北低速体存在的地震学证据——INDEPTH4宽频地震结果被引量:9
2011年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INDEPTH-IV地震探测剖面,始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穿越东昆仑造山带、金沙江缝合线,终止于羌塘地体。本文作者利用天然地震体波完成了该区的三维走时残差反演,勾划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深部构造格局。研究区最显著的现象则是分布在昆仑地体、可可西里地体、羌塘地体北部下地壳、上地幔中的低速体。对其成因,有可能与向北俯冲的印度板片与向南俯冲的欧亚板片在此聚合形成的地幔热物质有关。另外,昆南、昆中断裂、金沙江断裂向南的逆冲现象比较明显;推测柴达木盆地的上地幔中没有热物质的交流,为刚性岩石圈。
薛光琦赵文津宿和平钱辉冯梅James Mechie
关键词:地震层析低速体
祁连山造山作用与岩石圈地幔的特型结构构造被引量:9
2014年
本文探讨了祁连山地壳增厚与造山机制。提出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地块向北推进,其延迟的远程效应使祁连地块内4条断裂再次活动,特别是23 Ma以来,分阶段的活动使上地壳缩短了30%,40 km厚的祁连地壳增加到57km厚;并通过柴达木地块下地壳物质的挤入,使祁连地块地壳厚度增加到现今的60~74 km;地壳质量基本平衡表明其下部地壳物质横向迁移较小,即走滑断裂带走的地壳物质较少。依据INDEPTH-V新的宽频地震调查成果,提出祁连地块下岩石圈地幔的复杂结构,南部来的昆仑岩石圈地幔(双层结构)与北部向南俯冲的阿拉善地块下的亚洲岩石圈地幔在祁连地块深部相碰撞,而柴达木—祁连岩石圈地幔则被保存在昆仑岩石圈与亚洲岩石圈地幔碰撞带之上,共形成一倒三角汇聚区;在柴北缘与中祁连北缘岩石圈地幔各出现一条北倾和南倾的正转换震相,可能是老俯冲带残存岩片的显示;在祁连地块岩石圈地幔的两端地壳底部还出现有“双”莫霍“现象”,地表见有多条榴辉岩带。以上结果构成了高原最具特色的构造区。
赵文津Mechie J冯梅史大年薛光琪宿和平宋洋杨宏伟刘志伟
关键词:地壳增厚岩石圈地幔
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质力学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提出的依据;论述了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由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大洋中脊、洋底扩张,解释了大陆张裂的机制,并建立了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形成现代地学思想的革命;李四光在大陆...
赵文津
关键词:大陆漂移地质力学
文献传递
昆仑山深部结构与造山机制被引量:15
2014年
本文根据INDEPTH-Ⅳ剖面所做的地质、地球物理探测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昆仑山造山模式,论述了:(1)在早二叠世松潘—甘孜洋向昆仑—柴达木地块下俯冲使地块南缘形成陆缘弧和弧后拉张区,使昆仑—柴达木地块在持续碰撞挤压过程中,分别形成了造山带与古近—新近纪盆地的不同构造演化特征;(2)昆仑地段老结晶基底在地块对挤中不断向上抬升成山,同时又受到强烈剥蚀,使老结晶基底及深成岩呈现在地表;南昆仑地块则沿昆仑地块中央断裂向北逆冲到北昆仑地块之上,断裂深10km;昆仑地块没有发生向北逆冲推覆到柴达木地块上;(3)昆仑地块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中地壳(6.2~6.6 km/s),是中基性岩石层的增厚;(4)柴达木盆地作为昆仑弧弧后拉张地带,随昆仑造山隆升而下沉,新生界陆相沉积达12~14km厚,由“沉积”与“挤入”两个作用造成了地壳增厚;结晶基底发生断陷形成新裂谷,裂谷宽度约12km,深度约4km,导电带显示裂谷通过断裂与深部发生热流体联系;(5)再次确定了,柴达木盆地莫霍界面深52 km,昆仑山的莫霍界面深65~70 km,莫霍界面台阶位于格尔木附近(185km距离处);(6)松潘—甘孜地体复理石层厚度为10~14 km,其下面的6.2~6.3 km/s均匀速度层(同时有高导电性显示)是本地块所特有,推测为残留洋壳的堆积,约15km厚;浅层通过古近—新近系风火山推覆系增厚,另在中地壳部位挤入了15km厚岩层;(7)否定了亚洲岩石圈地幔向柴达木地块地幔岩石圈之下俯冲的模式,提出印度大陆地幔岩石圈从高喜马拉雅下拆离成两层,并沿高原地壳底部向北伸展,直到中祁连山之下,成为高原南北对挤过程中岩石圈地幔长度调节的新方式.
赵文津吴珍汉史大年薛光琪宿和平Karplus M SMechie J宋洋杨宏伟刘志伟
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质力学被引量:12
2009年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提出的依据;论述了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由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了大洋中脊、洋底扩张,解释了大陆张裂的机制,并建立了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形成现代地学思想的革命;李四光在大陆漂移说提出的同时已在积极地探讨和论述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问题,并结合中国大陆实际,发展了陆内碰撞变形理论,即包括全球大陆构造体系在内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他强调地质力学是一支脚站在地质上,另一支脚站在力学上来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现象。后来更扩大了其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文章对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力学三者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论述了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方法的现代意义、超前意义,提出要重视和发扬李四光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建议深入学习李四光的著述,结合地质调查新成果去丰富它和发展它。
赵文津
关键词:大陆漂移地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