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43)

作品数:14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陈薇杨俊贾亭立史永高曾娟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烟台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建筑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生态民居
  • 2篇生态性
  • 2篇民居
  • 2篇建筑
  • 2篇胶东半岛
  • 2篇海草房
  • 2篇材料选择
  • 2篇城墙
  • 1篇道教
  • 1篇道教建筑
  • 1篇地聚合物
  • 1篇地形
  • 1篇电阻率
  • 1篇电阻率法
  • 1篇新型建筑
  • 1篇新型建筑材料
  • 1篇形制
  • 1篇演进
  • 1篇演进轨迹
  • 1篇营建

机构

  • 12篇东南大学
  • 2篇烟台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陈薇
  • 3篇贾亭立
  • 2篇杨俊
  • 1篇史永高
  • 1篇张剑葳
  • 1篇李宗津
  • 1篇祁昭
  • 1篇贾艳涛
  • 1篇权基琢鋆
  • 1篇张云升
  • 1篇杨俊
  • 1篇曾娟

传媒

  • 3篇建筑学报
  • 2篇古建园林技术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华中建筑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园林
  • 1篇建筑师
  • 1篇建筑与文化
  • 1篇Journa...
  • 1篇Fronti...
  • 1篇建筑史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repar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sialate-disiloxo type of geopolymeric cement
2009年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ree key molar ratios (n(SiO2)/n(Al2O3), n(K2O)/n(Al2O3) and n(H2O)/n(K2O)), a total of nine potassium poly-sialate-disiloxo (K-PSDS) geopolymeric cement matrice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orthogonal design principle. Subsequently, XRD, ESEM-EDXA and MAS-NMR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most fully reacted geopolymeric cement matrix.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n(K2O)/n(Al2O3)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amongst the three ratios. The highest compressive strength (20.1 MPa) can be achieved when n(SiO2)/n(Al2O3)=6.5, n(K2O)/n(Al2O3)=0.8 and n(HEO)/n(K2O)=10.0. The FTIR spectra of nine PSDS geopolymeric cement matrices also indicate that geopolymeric cement matrix with the highest strength is the most fully reacted one and possesses the largest amount of geopolymeric cement products. The microscop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PSDS geopolymeric cement matrix possesse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gel substances in having a wide range of Si endowments, but predominantly the framework molecular chains of Si partially replaced by 4-coordinated Al tetrahedral.
张云升孙伟李宗津
关键词:PREPARATIONMICROSTRUCTURE
扬州历史城市绿化与格局
2009年
扬州历史城市绿化是构成扬州城市文化传统、园林景观、城市个性和意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扬州古今历史城市绿化的回顾和反思、分析和研究,特别是通过对滨水绿化、道路绿化、园林绿化、郊野绿化、街坊绿化进行了重点探讨,从而将城市格局和城市绿化进行了关联性研究,为扬州城市绿化的调整和城市特色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祁昭陈薇
关键词:历史城市绿化
中国古代城墙的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被引量:5
2010年
垛口墙是中国古代城墙的重要组成,并成为城墙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梳理以及对现存实例的调查,探讨了垛口墙的起源,形制形成、发展,并且统计了部分现存的垛口墙,对其细部构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垛口墙起源于原始城墙顶部的木栅竹篱,其形制的演进主要经历了3阶段:先秦时期的单个堞墙、俾倪连排布置阶段;汉-宋时期的"凸"字形垛口墙阶段;宋以后的矩形垛口墙阶段.垛口墙的发展变化趋势是垛墙面积变大,垛口变窄,即保护遮蔽面积变大.垛口墙形制演进轨迹表达了兵器及攻、守城战术等变化与发展是其演进的外在动因,而筑城材料和筑城技术乃其发展的内在因素.
贾亭立陈薇
关键词:城墙形制演进轨迹
沧海桑田下的岭南文化遗珍--珠江三角洲蚝壳墙的营建
2023年
牡蛎壳是岭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乡土建筑材料。岭南珠江三角洲食蚝、养蚝的传统历史悠久,而使用牡蛎壳砌筑墙体的习俗则可追溯至唐朝。蚝壳屋随着宋元时期岭南地区人口大量增长而兴起,挖掘地下蚝壳的壳矿事业又与明清时期沙田的开发并驾齐驱。较之闽南蚵壳厝,岭南蚝壳屋有其独特的建造智慧,体现了先人对地下海洋资源的态度。
张靖
电阻率法研究粉煤灰基地聚合物的凝结硬化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无电极电阻率测量仪自动连续监测了分别掺加0、10%、30%、50%、70%粉煤灰的地聚合物浆体凝结硬化全过程中的电阻率变化,分析了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浆体随时间发展的物理化学变化规律,探讨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与碱激发剂之间的反应机理,并将地聚合化反应过程分成:离子释出、离子重构、凝结硬化及稳定4个特征阶段。最后还提出了地聚合化反应过程模型。
张云升贾艳涛李宗津权基琢鋆
关键词:地聚合物粉煤灰电阻率
地域性民居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以胶东半岛生态民居海草房为例被引量:15
2011年
以胶东半岛的海草房为例,探讨特殊的地域材料——海草的使用背景,揭示了海草房的材料选择在建筑结构、构造、形式,以及生态性上的表现。
杨俊
关键词:海草房材料选择生态性
传统草屋面的苫盖工艺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草是古代建筑屋顶的起源材料之一。在解决屋面"固定"与"排水"两个首要的建造问题时,传统建筑草屋面因用草的材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苫盖类型及草束的固定方式。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工匠访谈,对传统建筑屋面常用草材料进行材质属性的分类,归纳出五种苫盖工艺,并总结了影响草屋面坡度的主要因素。
杨俊
材料:在结构与表面的二分以外——材料研究与实践中的“地点”与“类型”因素被引量:9
2012年
材料问题常常被简化为结构与表面的二分,这一认知方式过滤掉了内在于材料问题中的诸多其他向度,使其成为外在于身体的纯客体对象。通过对于"地点"与"类型"的论述,意图把材料问题重新带回人类的生活模式以及基地的广义上的地形条件。建筑就其根本定义而言,其物质手段——材料与"地点"与"类型"不可分离,并以它们为价值上的依归和导向。
史永高
关键词:建筑地形
中国古代城墙包砖
包砖是中国古代城墙的主要筑城方式之一,有着漫长的历史和普遍性,是城墙军事防御功能的重要表现。本文在史籍和考古资料的支持下,通过考察,试图就包砖的作用及方法的特点进行理顺和归纳,找出其演化过程。同时,也希望能够对古代城墙的...
贾亭立
关键词:砌筑
文献传递
中国现存最早的铜建筑——武当山元代小铜殿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首先运用建筑史、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对小铜殿的沿革、形态、结构、构造、图像进行考察,认识到:小铜殿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在结构和构造上仿照木结构建筑,分件铸造,并使用榫卯装配而成;小铜殿的屋脊和鸱尾使用了北斗九星等具有古意的图像,以强调其历史正统性。其次,以历史地理的视角,对小铜殿的铭文进行了解析,了解到:小铜殿的主体和屋脊分别铸造于武昌和襄阳;其捐建者主要来自武昌路及其周边地区:其募建者的最主要活动空间是武昌路城的南城。同时,首次对小铜殿的建造材料使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成分为铅锡青铜;合金的铜锡比随构件结构作用的增强而升高。最后,认为铜殿这一建筑形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自对'金殿'这一道经中经典形象的追求,是对'金殿'概念的具象化表现。
张剑葳
关键词:青铜道教建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