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1001)

作品数:18 被引量:161H指数:7
相关作者:汪宁王璐陈曦贺健梅郑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艾滋病
  • 7篇病毒
  • 5篇艾滋病病毒
  • 5篇HIV
  • 4篇免疫缺陷
  • 3篇缺陷综合征
  • 3篇综合征
  • 3篇免疫缺陷综合...
  • 3篇耐药
  • 3篇获得性
  • 3篇获得性免疫
  • 3篇获得性免疫缺...
  • 3篇获得性免疫缺...
  • 3篇HIV-1
  • 3篇HIV/AI...
  • 2篇队列研究
  • 2篇行为者
  • 2篇性行为
  • 2篇药物
  • 2篇疫情

机构

  • 9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湖南省疾病预...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浙江省疾病预...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空军工程大学
  • 1篇上海市疾病预...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大理州疾病预...
  • 1篇云南省疾病预...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汪宁
  • 4篇王璐
  • 3篇郑军
  • 3篇贺健梅
  • 3篇陈曦
  • 2篇张夏燕
  • 2篇邢健男
  • 2篇钱莎莎
  • 2篇吴静
  • 2篇赵俊仕
  • 2篇徐云
  • 2篇李萌
  • 2篇潘晓红
  • 1篇张庆宁
  • 1篇丁正伟
  • 1篇李建全
  • 1篇刘大锦
  • 1篇罗红兵
  • 1篇魏秀青
  • 1篇刘民

传媒

  • 6篇中华流行病学...
  • 5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前国际上尚无针对艾滋病有效的疫苗和治愈方法,健康教育是公认的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外和国内都开展了许多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策略。此文就国内外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进行综述。
周圆张夏燕李萌王璐
关键词:健康教育艾滋病
HIV感染者/AIDS病人死亡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艾滋病(AIDS)在全球广泛流行,由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死亡率高,且病程长而复杂,国内外针对HIV/AIDS病人死亡相关因素的研究较多。文章通过检索阅读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结合死亡率的差异,从社会人口学因素与生物学因素两方面,分述各方面对HIV/AIDS病人死亡的影响。
李萌钱莎莎邢健男张夏燕王璐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地理信息系统在HIV/AIDS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3年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领域。文章就GIS在防治艾滋病研究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作简单综述,概括5大热点方面,为更深层次的应用提供依据。随着艾滋病监测数据收集与共享能力的不断提高,未来GIS将更好地服务于艾滋病防治领域。
钱莎莎郭巍邢健男王璐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艾滋病
中国HIV分子流行病学30年被引量:60
2015年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病率与病死率周报》(MMWR)发表了Gottlied报告洛杉矶5名年轻男同性恋者感染罕见的卡氏肺囊虫肺炎,尽管该报告当时并未引起关注,但该日被定为艾滋病发现日。1982年9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正式在MMWR将此病症命名为AIDS。1983年法国病毒学家Barre-Sinoussi等从1例AIDS患者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反转录病毒(LAV)。
汪宁钟平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
应用边际结构模型控制依时混杂偏倚被引量:3
2015年
在纵向研究中,有些暴露变量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称为依时协变量(time-dependent variables)。Robins等提出,当研究出现:①存在一个依时协变量,既是结局的影响因素,又是随后暴露的影响因素,这种情况称为依时混杂因素(time-dependent confounder);②过去的暴露历史影响这一依时混杂因素,此时,应用传统的混杂因素校正方法(如分层分析、回归分析)可能会得出有偏倚的因果效应估计,这时应使用边际结构模型(Marginal Structural Models,MSMs)估计暴露与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将介绍应用MSMs控制(调整)受过去暴露因素影响的依时混杂偏倚的原理以及MSMs的拟合过程。
刘慧鑫彭志行苏迎盈汪宁
一类具有CTL作用的HIV感染模型的全局稳定性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假设无HIV感染时个体体内的CTL细胞存在常数输入和被感染CD4+T细胞对CTL细胞繁殖的影响具有饱和形式,本文建立了一类具有CTL作用的HIV感染模型,得到了确定模型动力学性态的基本再生数.当基本再生数不大于1时,健康平衡点在可行域上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即HIV在个体体内最终灭绝;当基本再生数大于1时,模型的惟一感染平衡点在可行域内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即HIV将在个体体内持续存在,并且其浓度最终趋于一个正常数.
李益群李建全李琳
关键词:HIV模型稳定性
农民工艾滋病危险行为变化趋势及感染状况调查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了解农民工群体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特征变化趋势以及艾滋病感染情况。方法 2012-2014年连续三年采用固定场所连续抽样法,对大理市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和HIV抗体检测,样本量为每年400人。结果农民工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79.8%上升到98.5%(X^2=80.17,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干预服务、年龄为艾滋病知晓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农民工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无明显趋势变化(r=-0.238,P=0.149);临时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28.6%、46.4%和56.3%;与配偶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从4.8%增加到6.3%(r=0.048,P=0.031)。农民工三年HIV感染率为分别为0.0%、0.0%和0.5%。结论针对农民工群体的艾滋病干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安全套使用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临时性行为比例出现上升,应引起关注。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针对该群体继续加强艾滋病的综合干预,特别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和年龄较大的农民工的干预,扩大干预和HIV检测覆盖面。
翟晶李雪华牛瑾肖民扬罗红兵黄丽花陈志娟李洪元钟丽东贾曼红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问卷调查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在我国艾滋病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1],截至2011年底,我国HIV/AIDS估计人数已达78万[2],艾滋病流行甚至改变了某些地区的人口学特征[3].观察性研究及干预性研究已部分验证了预防干预措施的有效性[4],但这类研究存在着费用昂贵、实施困难等问题.因此,采用传统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评价不同强度、不同干预措施对HIV/AIDS流行趋势的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相比之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能够通过理论模型构建、拟合HIV在人群中的流行动态或在个体内的传染过程,可以弥补实际调查的不足,进行流行预测,评价干预效果等.根据模型构建时考虑HIV在人群间传播还是在个体内传染,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为:病原体在人群间的传播(人群动力学模型)及病原体、其侵入机体后激活的细胞及因子在个体内的动态变化(感染动力学模型).本文拟分析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在我国艾滋病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
吴静汪宁
关键词:艾滋病动力学模型
青少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了解青少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3年10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在湖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且治疗时间≥1年的12—24岁HIV/AIDS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感染途径、外周血CIM+T淋巴细胞(CIM细胞)数、婚姻状况、确诊至治疗间隔时间、机会性感染、开始治疗时症状体征、临床分期、初始治疗方案和治疗第1年每个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59例患者,平均年龄(22±2)岁;男性312例,女性247例;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0.9%(508/559);外周血CD4细胞数t〉200个/mm3者占55.1%(300/544);未婚者占65.5%(366/559);确诊至治疗间间隔为0~1859d,平均198d,中位时间53d;开始治疗时合并机会性感染者占28.8%(161/559);有症状体征者占29.7%(166/559);临床分期为Ⅰ、Ⅱ、Ⅲ、Ⅳ期者分别为266例(50.5%)、124例(23.5%)、99例(18.8%)、38例(7.2%)。男性、女性和12—18岁、19—24岁患者初始治疗方案均以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为主,分别占45.2%(141/312)、37.2%(92/247)、45.9%(45/98)和40.8%(188/461)。用药第1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9.3%(108/559),主要为恶心呕吐(37.0%,40/108)、皮疹(34.3%,37/108)和疲倦(28.7%,31/108);第2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57/486),主要为皮疹(35.1%,20/57)、疲倦(26.3%,15/57)和胃口改变(24.6%,14/57);其后各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10.0%。对治疗第1个月不良反应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感染途径、有无症状体征、是否合并机会性�
刘志胜李杏莉贺健梅魏秀青郑军赵俊仕陈曦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抗病毒药药物毒性青少年
中国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人群HIV原发耐药的Meta分析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了解中国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and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人群HIV原发耐药水平。方法:检索5个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 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提取HIV耐药数据,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合并,对采样时间、采样地点、人群特征(平均年龄及感染状态)、样本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76篇文献(中文46篇,英文30篇),中国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人群HIV原发整体耐药率、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NRTI)耐药率、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RTI)耐药率、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耐药率分别为4.7%(95%CI:4.0%~5.4%)、2.3%(95%CI:1.8%~2.8%)、1.8%(95%CI:1.3%~2.3%)、1.4%(95%CI:1.1%~1.8%)。上述4类耐药率均是2007年之前高于之后,且都存在显著地区差异(P〈0.05),其中,中南及西南地区整体耐药率均高于5%。平均年龄、感染状态亚组中,组间差异较为复杂,其中小于25岁及新发、新确认组其整体耐药率低于25岁以上及非新发、新确认组。样本量〈100的亚组,各耐药率均高于样本量≥100的亚组,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HIV/AIDS人群HIV病毒原发总耐药率为4.7%,仍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已接近WHO提出的5%中度耐药警戒线,中南及西南地区整体耐药率已经超过该警戒线,应进一步加强监测。
刘大锦冯孟贤刘民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感染抗HIV药META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