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课题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5
相关作者:徐选国陆士桢常春梅漆光鸿王晓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社会工作
  • 2篇社会管理
  • 1篇地震灾后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援助
  • 1篇援助
  • 1篇援助模式
  • 1篇灾后
  • 1篇植入
  • 1篇植入性
  • 1篇社会工作实践
  • 1篇社会管理创新
  • 1篇适度普惠
  • 1篇视阈
  • 1篇陪伴
  • 1篇流浪儿童
  • 1篇流浪儿童救助
  • 1篇流浪儿童救助...
  • 1篇民办
  • 1篇救助

机构

  • 4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作者

  • 5篇徐选国
  • 2篇陆士桢
  • 1篇柴文莉
  • 1篇王洁
  • 1篇漆光鸿
  • 1篇王岑琛
  • 1篇张明锁
  • 1篇王晓明
  • 1篇常春梅
  • 1篇朱韶晖

传媒

  • 3篇社会工作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技术与创新管...
  • 1篇社团管理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植入性社会工作组织的生成路径与发展策略——以汶川“5·12”地震灾后五家社会工作组织试点为例被引量:10
2012年
灾后社会工作力量和社会工作组织以一种外来植入性方式介入灾区重建中,并对灾后重建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四川灾后建立的首批五家社会工作组织试点为例,首先阐述了灾后社会工作组织的植入性内涵及特征,进一步论证了植入性社会工作组织在灾后重建乃至整个社会建设事业中发挥的成效及其面临的困境,最后对未来我国植入性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索和论证。
陆士桢漆光鸿徐选国
关键词:社会管理
脱贫行动理论构建及其对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启示被引量:8
2012年
脱贫行动实践在海外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重视,并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海外脱贫行动政策发展脉络,对于构建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为理论范畴的脱贫行动理论范式及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脱贫行动实践理论为我国社会工作有效介入脱贫行动实践领域、促进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福利发展提供了新型的理论视角。
徐选国
灾后异地复课心理援助模式的探索
2014年
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针对玉树异地复课生由于家庭的变故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导致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压力,分阶段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援助活动。在取得了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灾后异地复课生心理援助的新模式。从而认为,以当地民族文化为立足点,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本民族传统助人方法相结合是灾后心理援助的理想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朱韶晖
关键词:心理援助社会工作
民办社会工作组织评估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策略被引量:11
2012年
本文对当前民办社会工作组织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回顾,指出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并揭示了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未来民办社会工作组织评估研究的基本策略。
常春梅徐选国
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义与路径被引量:7
2012年
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整体上迅速推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而随之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困境与挑战,社会工作也由此迎来了发展机遇。本文立足当前社会转型与变迁的现实,分析民办社工服务组织的现状,探索了社会管理视阈下,我国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战略目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提供参考。
陆士桢徐选国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
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评估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引量:6
2012年
近年来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也为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自身组织能力建设上都有显著的变化。但其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境因素。这种困境,可以从评估的视角予以理解和看待。应该紧密结合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发展脉络和特征,有针对性地结合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发展实际,开展有效的评估研究工作,为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评估工作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共同推进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徐选国
建立适度普惠型的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体系——以某省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通过对某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实证调查,分析了新时期流浪儿童的群体特征和救助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与原因,提出要提升流浪儿童救助水平,应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在综合"类家庭"与"类学校"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形成集抚养、监护、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模式。
张明锁王洁柴文莉王岑琛王晓明
关键词:流浪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