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05H-03)

作品数:3 被引量:177H指数:3
相关作者:何艳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集体抗争
  • 2篇城市
  • 1篇权力
  • 1篇权力结构
  • 1篇街区
  • 1篇个案
  • 1篇个案分析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何艳玲

传媒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公共管理研究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事件的分析
目前,中国的城市社会正面临着两大制度变迁的挑战,其一是单位制影响的逐渐弱化,其二是伴随着单位制影响式微而掀起的社区建设运动,在这两个向度的影响下,城市居民逐渐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他们越来越关心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及其品质,...
何艳玲
文献传递
从“科层式供给”到“合作化供给”——街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个案分析被引量:23
2006年
就经验层面而言,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街区公共服务的直接供给主体,或者由政府先将服务分配给其代理组织———单位,然后再由单位直接分配到个人。这种基于政府科层体系的供给机制可称为“科层式供给”,其特征是供给渠道的垂直性和单向度性。在街区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甚至缺失的困境下,寻求可能而可行的街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便有了必然性。个案研究表明,目前的街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已经从原来建立在行政权力基础上的“科层式供给”趋向于街区组织在资源交换基础上的“合作化供给”,并达成共同治理或共同生产的效果。
何艳玲
街区组织与街区事件——后单位制时期中国街区权力结构分析框架的建立被引量:12
2007年
如果要进行有力度的街区权力结构研究,必须找到一个具有分析力的研究框架。从研究回顾、方法论探讨、直接理论来源3方面入手,文章分析了方法论上结构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调和,回溯了戴伯格等人对权力的研究,指出:关于权力结构研究的关键不是"权力到底属于谁"的问题,而是权力结构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权力格局中参与各方(行动者)的行动,这种行动往往只能够通过"特定的事件"才能被观察到;另一个则是行动者嵌入其中的制度背景,这种制度背景可以通过我们对行动者所属组织结构的观察加以确认。因此,要对后单位制时期中国街区的权力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一个可行的框架是"街区组织-街区事件"。
何艳玲
关键词:权力结构
“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的分析被引量:144
2006年
目前,中国的城市社会正面临着两大制度变迁的挑战,其一是单位制影响的逐渐弱化,其二是伴随着单位制影响式微而掀起的社区建设运动,在这两个向度的影响下,城市居民逐渐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他们越来越关心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及其品质,社区内产生的公共问题和冲突也越来越多。在这些公共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在自利动机和社区保护意识高涨下所产生的各类环境冲突,如邻避设施及其带来的邻避冲突。论文以一次垃圾压缩站事件为例,介绍了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特点,并就其解决提出了原则性建议,即确立政府的中立角色,开通协商性对话渠道,建构面向城市边缘群体的政治吸纳机制。
何艳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