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ZH112)
- 作品数:13 被引量:52H指数:3
- 相关作者:苗雪红华红艳张斌更多>>
- 相关机构:常熟理工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童年的本质:基于两种童年研究范式的思考被引量:3
- 2016年
- 传统的童年研究将童年视为具有独特性的人生阶段,探究其发展规律与普遍性的特点。近50年来,西方童年研究以批判传统的童年研究为起点,形成了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研究的新范式,认为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童年,童年是历史的、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的本质是基于人类儿童生命而做出的理想设定,是儿童生活的价值规范形式,关于童年本质的认识可以为人类儿童养育实践提供价值指引,应当在多学科背景下建构童年的本质,其中童年哲学发挥着统摄的作用。
- 苗雪红
- 关键词:发展范式儿童生命
- 0~3岁儿童家庭教育任务探析被引量:3
- 2013年
- 儿童期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相应的教育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所证实,但鉴于0~3岁儿童发展的特殊性,其培养任务主要由家庭来完成。家庭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家庭教育任务的重心应该在保育的基础上,推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塑造和谐的个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 华红艳
-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任务
- 论强化与惩罚的辩证关系被引量:2
- 2013年
- "强化"与"惩罚"是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个体行为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教育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表面上看,"强化"旨在加强行为,"惩罚"旨在降低行为出现的概率,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似乎极易区分。但进一步研究往往会发现,两者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得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应用领域,都经常出现"强化"与"惩罚"概念的误用,甚而将强化与惩罚的概念相混淆。因此,正确理解"强化"与"惩罚"系列相关概念,厘清两者的辩证关系极为重要。在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时,既要认识到强化与惩罚的对立,也要认识到其辩证统一,即正、负强化与正、负惩罚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复杂的相互转化关系。
- 华红艳
- 关键词:惩罚辩证关系
- 面向儿童生命整体的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的现象学思考被引量:3
- 2013年
- 现象学是研究意识的学问,关注存在境遇中人的意向性选择与意义世界的构造;儿童教育是事关儿童身心成长的事务,其目的在于引导儿童构建他们的心灵世界,发展他们的生存智慧、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在各种存在关系中建构心灵世界是现象学和儿童教育的内在一致性问题。现象学的问题情境、基本问题、基本追求启发我们:儿童教育只有面向儿童整体的生命活动,使儿童以完整的心灵融入日常的行动中,基于生活的自觉意识主动地学习,儿童才能够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进而儿童教育才可能真正地建立在人道的基础之上。
- 苗雪红
- 关键词:现象学儿童心灵儿童教育
- 捍卫与解构:尼尔·波兹曼对现代童年观念的矛盾立场及其分析
- 2013年
- 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波兹曼关于教育、电视以及童年的研究在西方世界备受瞩目,特别是在1980年代,受社会建构童年研究取向的影响,波兹曼认为童年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并通过媒介的历史变迁呈现了西方童年观念的诞生和消逝。波兹曼对童年的认识体现了本质主义的"发展范式"与反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范式"两种童年认识方式共存时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反映出童年研究本身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研究者必然处于学术研究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建构之中;而且,对童年的社会建构既要基于儿童的生活事实,更要基于生命发展的逻辑,要避免"自然-文化"的两分及"事实-价值"的两分。
- 苗雪红
- 关键词:童年社会建构媒介
- 儿童精神成长研究:意义、取向与多学科视野被引量:6
- 2012年
- 儿童研究是儿童教育研究的基础。一个世纪以来,儿童教育学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在整体地认识儿童的精神成长这一问题上存在方法论局限。儿童精神成长研究属于对儿童成长过程的总体研究。它将儿童视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尝试在哲学、生物学、人类学、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野中,顺着个体精神现象发生的逻辑,采取生物学—现象学的发生学取向,从种系进化与个体发展的连续进程来探讨儿童的精神成长,呈现个体精神发生的内在潜能和自然的步骤、发展的内在自组织机制、环境条件以及现实的发展形态。这一问题是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原点问题,对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将会影响到各学科领域儿童研究的立场、问题、方法,并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层面孕育总体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而影响在儿童教育实践中参与起作用的全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苗雪红
- 对学前教育实践突破“线性时间观”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
- 2013年
- 线性时间观将时间看做是一种绝对、均质、直线式的流动体。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研究从科学上证明了该观点的局限性。线性时间观使人们形成了"前因后果"的思维方式,从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两方面束缚了学前教育实践。借助儿童发展状况记录来分班,依照幼儿内时间随时调整教育节奏,突破教育生活常规,刻意制造惊喜等,有助于学前教育实践突破线性时间观的束缚。
- 张斌
- 当代西方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考察被引量:3
- 2015年
- 受20世纪哲学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自菲利普·阿利埃斯提出"童年是一种社会建构"之后,引发了西方50余年来从社会文化视角建构童年的热潮,并形成了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该范式认为不能将童年视为一种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固有特点,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童年,童年是历史的、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建构。中国的童年研究需要系统了解西方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的思想性质、话语立场、表达方式以及建构步骤,系统梳理50年来从社会文化视角先后出现的三种童年研究途径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方法,分析社会建构范式童年研究的贡献和局限,从而更好地推进童年研究以及童年社会政策实践。
- 苗雪红
- 幼儿科学学习中的气质差异及因材施教
- 2013年
- 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对一切行为活动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幼儿科学学习中.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反应速度、内外向性、感受性、兴奋性、灵活性等气质特征,这些气质特征会影响到幼儿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情绪体验以及科学学习的效果等。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针对幼儿气质差异因材施教:正确理解与接受幼儿的气质差异,坚持合理的目标取向;合理预期不同探究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指导其扬长避短;针对气质差异进行合理的教育评价。
- 华红艳
- 关键词:幼儿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 教育现象学之反思被引量:5
- 2014年
- 受现象学哲学思想以及北美教育现象学的影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采取现象学态度和方法面对教育生活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取向。现象学为教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与思维方式。为了在教育现象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首先需要考察我国教育现象学的发展,然后回到现象学哲学的思想资源中,从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和致思路径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明确教育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规范教育现象学的致思路径,提升教育现象学的理论追求。
- 苗雪红
- 关键词:教育现象学自然态度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