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955504)

作品数:12 被引量:85H指数:6
相关作者:李旭东么鸿雁刘起勇陈平王长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延庆县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健康
  • 5篇高温
  • 4篇高温天气
  • 3篇感知
  • 2篇伤寒
  • 2篇死亡率
  • 2篇风险感知
  • 2篇斑疹
  • 2篇斑疹伤寒
  • 2篇病例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伊蚊
  • 1篇人群健康影响
  • 1篇人体健康影响
  • 1篇日平均
  • 1篇日平均气温
  • 1篇生境
  • 1篇寿命损失年
  • 1篇平均气温

机构

  • 7篇中国疾病预防...
  • 5篇北京市延庆县...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重庆市疾病预...

作者

  • 5篇么鸿雁
  • 5篇李旭东
  • 3篇王长科
  • 3篇陈平
  • 3篇阚坚力
  • 3篇刘起勇
  • 3篇高源
  • 2篇宇传华
  • 2篇刘小波
  • 2篇王君
  • 1篇宋秀平
  • 1篇吴海霞
  • 1篇唐文革
  • 1篇岳玉娟
  • 1篇罗书全
  • 1篇栗冬梅
  • 1篇许磊
  • 1篇李贵昌
  • 1篇丁贤彬
  • 1篇张云权

传媒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健康教育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Advanc...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温热浪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16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与夏季高温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高温热浪作为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是人群死亡及相关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多种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增加,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影响较大。热浪健康影响敏感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和婴幼儿,中纬度地区人群更为敏感。该文综述了高温热浪的影响因素、热浪对健康的影响及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方法,提出开展高温热浪健康影响的脆弱性研究及风险预警研究的重要性。
冯雷李旭东
关键词:高温健康
海南居民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感知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了解海南省居民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感知情况。方法以海南省18周岁以上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在海南省沿海地区的海口市、三亚市、定安县、昌江县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16份。结果调查对象高温天气健康风险感知度平均得分为(2.95±0.95)分,认为高温天气对自己健康危害几乎没有、较小、一般、较大和很大者分别占7.15%、22.41%、42.86%、23.63%和3.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在高温天气频发地区、相关知识了解程度高、健康状况较差、在高温天气中原有疾病加重者、家庭收入低者风险感知度较高,其OR值(95%CI值)分别是1.95(1.33~2.86)、1.91(1.23~2.95)、1.84(1.00~3.37)、3.95(2.99~5.22)、2.99(1.52~5.87)。结论海南省居民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感知状况一般,今后应建立有效的高温热浪预警系统,通过适当的风险沟通方式提高公众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感知。
李旭东陈平王长科么鸿雁
关键词:高温天气健康风险感知
湖北省12区县日平均气温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急性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湖北省12区县日均气温对居民缺血性心脏病(IHD)死亡的的急性影响。方法收集湖北省12个区县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IHD死亡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评估各区县日均温度与IHD死亡之间的关系,后利用多元Meta分析合并12区县的温度.死亡关系及冷效应和热效应对IHD死亡的影响。结果2009--2012年,纳入的IHD死亡人数为19688例,各区县IHD日均死亡1.2例,年均气温为16.6℃。DLN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日均气温在不同累积滞后日对IHD死亡均呈现非线性影响。热效应发生急促,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小于2d,冷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持续时间达14d以上。以研究期间日平均温度的P2,作为参照,温度为P10时,累积滞后0~14d和0-21d的IHD冷效应的RR(95%CI)值分别为1.084(1.008—1.167)、1.149(1.053—1.253);当低温设定温度为P1后,相应IHD的艘(95% CI)值分别为1.116(0.975—1.276)和1.220(1.042~1.428)。热效应对IHD死亡的影响在不同滞后天数下影响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温会增加湖北省居民IHD急性死亡风险,且其影响会持续数天,未发现高温对IHD死亡的影响。
张云权宇传华鲍俊哲
关键词:死亡率缺血性心脏病
Shares Difference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alculated with GTP and GWP for Major Countries
2013年
Th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and global temperature potential (GTP) are two common metrics to calculate the CO2 equivalent of greenhouse gases (GHGs). If the country's GHG emissions are calculated with GTP instead of GWP, the shares of the EU, USA, Japan, Canada and South Africa rise in the period 1990-2005, and those of Brazil, Australia, China, India, Mexico and Russia decrease. From 2015 to 2030, the projected shares of the EU, USA, Japan and China will increase, but those of Russia, Canada, Australia, India, Mexico and Brazil will decrease. The reduced shares of Brazil and Australia and increased share of the EU might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that Brazil and Australia suggested to adopt GTP instead of GWP as early as possible, but the EU opposed it.
WANG Chang-KeLUO Xin-ZhengZHANG Hua
热带海岛居民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感知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解热带海岛地区居民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感知情况,对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昌江县18岁以上居民1087人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高温天气健康风险感知度平均得分为(3.02+0.93)分,认为高温天气对自己健康危害几乎没有、较小、一般、较大和很大者分别占5.89%,20.15%,44.43%,25.30%和4.23%;居民高温健康风险感知度较高者占29.53%;风险感知度较高者采取防护措施的可能性更大(OR=9.07,95%CI:4.73~17.42)。提示本次调查人群的高温风险感知度较低,应加强风险沟通,提高居民高温天气健康风险意识。
陈平李旭东王长科么鸿雁阚坚力姚聪宇传华
关键词:高温天气健康风险感知
重庆市逐日温度对人群死亡及寿命损失年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量化逐日温度对重庆市人群死亡率及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0-2013年重庆市主城区全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污染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死亡数及逐日YLL的关系,分析高温和低温对不同疾病别、不同人群死亡率及YLL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 日均气温与非意外、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日死亡数和日YLL呈"U"或"W"形。高温当日可增加人群死亡风险,累积滞后效应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持续2周;低温滞后1周后才表现出危害效应,持续时间长达30 d。高温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 ℃,人群非意外、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7 d累积相对危险度(CRR)分别为1.05(95%CI:1.03~1.07)、1.08(95%CI:1.05~1.11)、1.05(95%CI:1.01~1.09),YLL分别为23.81(95%CI:12.31~35.31)年、14.34(95%CI:8.98~19.70)年、4.43(95%CI:1.64~7.21)年;低温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 ℃,人群非意外死亡、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14 d CRR分别为1.06(95%CI:1.04~1.08)、1.09(95%CI:1.06~1.12)、1.06(95%CI:1.02~1.11);YLL分别为23.34(95%CI: 10.04~36.64)年、16.39(95%CI:10.19~22.59)年、2.61(95%CI:-0.61~5.82)年。高温和低温对≥65岁年龄组的影响明显大于〈65岁年龄组。高温时,女性死亡率大于男性,男性的YLL大于女性;低温时,女性的死亡率和YLL均大于男性。结论 重庆市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人群的死亡风险和YLL,≥65岁年龄组的人群更敏感, 高温对年轻男性影响较大,低温对女性和老年男性影响较大,应有针对性保护极端温度敏感人群。
李静罗书全丁贤彬杨军李京刘小波高景宏许磊唐文革刘起勇
关键词:温度死亡率寿命损失年
海口市城区居民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感知被引量:2
2013年
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是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之一,使人出现不适症状甚至死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高温天气出现的频数和强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更大的影响。适当的适应措施可以减少高温天气的健康影响,而居民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感知是开展有效的健康干预、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减少高温天气健康影响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解我国热带地区城市居民对高温天气健康风险的感知情况,笔者对海口市城区18周岁以上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李旭东陈平王长科么鸿雁阚坚力
关键词:高温天气城区居民感知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了解我国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斑疹伤寒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斑疹伤害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分布特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05-2017年全国共报告29 211例斑疹伤寒病例,分布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7 d,92.20%的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集中在0~20 d。男性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 d,女性为7 d,女性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大于男性;学生与散居儿童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长;河北、广东和山东省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短,四川和辽宁省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长。结论我国斑疹伤寒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较长,需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精准诊疗和防控。
高源牛彦麟刘小波孟凤霞岳玉娟王君宋秀平栗冬梅李贵昌王雪霜刘起勇
关键词:斑疹伤寒
全国21个省2016年白纹伊蚊监测数据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了解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病媒生物监测点的白纹伊蚊密度、种群特征以及密度消长趋势,为白纹伊蚊防治和相关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和汇总2016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使用诱蚊灯法对居民区、公园绿地、医院、农村民房和牲畜棚环境进行监测的数据。根据白纹伊蚊监测数据采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系统"进行分区,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2016年全国白纹伊蚊平均密度为0.05只/(灯·h),7-8月密度达到峰值,8月后密度迅速降低,1月降到最低。在华北、华中、华南区白纹伊蚊捕获率相对较高,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1.80%),其中华中区年平均密度最高,白纹伊蚊所占比例也较其他地区略高〔0.10只/(灯·h),占4.06%〕,东北区和蒙新区未监测到白纹伊蚊。5类生境中以公园绿地最高〔0.07只/(灯·h)〕,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50,P<0.01)。将各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分区进行分析,不同区域间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明显。结论 2016年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白纹伊蚊总密度较高,密度变化与2006-2013年基本相同。
闫冬明高源吴海霞王玉姣赵宁朱彩英张钦凤王君刘起勇
关键词:白纹伊蚊生境
中国大陆地区斑疹伤寒病例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研究背景:斑疹伤寒是由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体分别是普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鲜有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报道,而地方性斑疹伤寒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斑...
高源
关键词:斑疹伤寒气象因素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