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227)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王静敏姜玉武吴晔吴希如肖江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白质
  • 10篇脑病
  • 10篇脑性
  • 8篇突变
  • 7篇基因
  • 7篇基因突变
  • 7篇白质脑病
  • 4篇突变分析
  • 4篇基因突变分析
  • 3篇遗传学
  • 3篇遗传学分析
  • 3篇脑病患者
  • 3篇家系
  • 3篇病患
  • 2篇星形
  • 2篇星形胶质
  • 2篇星形胶质细胞
  • 2篇细胞
  • 2篇脑白质
  • 2篇患儿

机构

  • 13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山西大医院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作者

  • 10篇王静敏
  • 7篇姜玉武
  • 6篇吴晔
  • 5篇郭芒芒
  • 4篇吴希如
  • 3篇谢涵
  • 3篇肖江喜
  • 3篇曹彬彬
  • 2篇黄琼辉
  • 2篇熊晖
  • 2篇张月华
  • 2篇杨艳玲
  • 1篇陈俊雅
  • 1篇叶锦棠
  • 1篇尚晶
  • 1篇杨慧霞
  • 1篇潘虹
  • 1篇孙瑜
  • 1篇李东晓
  • 1篇姜玉武

传媒

  • 2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第九届全国遗...
  • 1篇2010中国...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 1篇遗传学与表观...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6例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患者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正>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MLC,OMIM604004)是由于MLC1或GlialCAM突变...
曹彬彬郭芒芒谢涵吴晔肖江喜尚晶杨艳玲顾强吴希如姜玉武王静敏
文献传递
GM1神经节苷脂累积病6例患儿临床及遗传学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6例GM1神经节苷脂累积病患儿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6例GM1神经节苷脂累积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并进行白细胞溶酶体酶活性检测,分析临床特点;进行β-半乳糖苷酶-1(GLB1)基因突变检测,分析遗传学特点。结果1.临床特点:6例患儿均于出生8个月内起病。患儿均有智力运动发育迟缓伴倒退,多数患儿有惊跳反应、癫痫史、肌张力低下,少数患儿有视听力损害、Mongolian斑、肝大及体格生长落后。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均表现髓鞘形成不良,4例见他像丘脑低信号,4例见大脑和/或小脑萎缩。患儿溶酶体酶活性检测均示酸性GLB活性降低。6例患儿均符合GM1神经节苷脂累积病诊断,其中Ⅰ型3例,Ⅱ型3例。2.遗传学特点:6例患儿共发现10种GLBl突变:0.520T〉C(P.Y174H)、c.622C〉T(P.R208C)、c.550C〉T(P.Q184x)、C.446C〉T(P.S149F)、c.266A〉G(P.H89R)、c.601C〉T(P.B201C)、0.148T〉A(P.Y50N)、c.618delC(P.R208MsX21)、c.1343A〉T(P.D448V)、c.410C〉A(P.A137D),其中c.550C〉T(P.Q184X)、c.148T〉A(P.Y50N)、c.618delC(P.R208MsX21)、0.266A〉G(P.H89R)及c.410C〉A(P.A137D)为未报道新突变。4例患儿为复合杂合突变,2例为纯合突变,均分别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母。结论本研究确诊6例GM1神经节苷脂累积病患儿,发现5种GLB1未报道新突变,扩大了GLB1突变谱,为患儿家庭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冀浩然肖江喜李东晓李改梅吴晔延会芳杨艳玲张月华姜玉武王静敏
关键词:Β-半乳糖苷酶突变
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studies of MLC1 mut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MLC)
Objective 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MLC, M1M# 604004) is an autosomal recessi...
Ajit Sigh DHAUCHAK
关键词:MUTATIONLOCATIONEXPRESSION
文献传递
Menkes病的ATP7A基因突变及拷贝数改变分析
Menkes病(Menkes disease,MD,MIM309400)是X-连锁隐性遗传的ATP7A基因突变引起铜转运障碍所导致的神经系统遗传病。临床上以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癫痫、智力运动发育迟滞、肌张力低下等)和毛发...
黄琼辉王静敏吴晔邓艳华熊晖张月华杨艳玲姜玉武
关键词:MENKES病MLPA突变
文献传递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1基因突变分析与突变功能研究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ML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病,典型表现为出生后头围大与缓...
谢涵王静敏Ajit Sigh Dhauchak尚晶吴晔熊晖David Colman吴希如姜玉武
关键词:突变
佩梅病的头颅MRI随访改变及与临床分型的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佩梅病(PMD)患儿头颅MRI进展特点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分析20例经临床诊断为PMD患儿的MRI随访资料,按首次检查年龄分为小年龄组(<12个月,n=13)和大年龄组(≥12个月,n=7)。临床诊断先天型7例,经典型13例。对不同分组及分型间脑白质髓鞘化程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首次MRI小年龄组脑叶白质均未髓鞘化,大年龄组额顶叶皮层下、深部及侧脑室周边白质髓鞘化率分别为14.29%(1/7)、14.29%(1/7)、28.57%(2/7)。深部结构除脑桥外,小年龄组髓鞘化均低于大年龄组。随访MR发现小年龄组84.62%(11/13)患儿髓鞘化程度出现改变,大年龄组57.14%(4/7)患儿髓鞘化程度改变。经典型脑叶及深部结构(除胼胝体压部)的髓鞘化进步率明显高于先天型。结论 PMD在MRI上表现为髓鞘化明显迟缓或缺乏,随着病情的进展亦会出现相应变化,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
张全利冀浩然肖江喜叶锦棠王静敏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随访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1基因突变分析与突变功能研究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ML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病,典型表现为出生后头围大与缓...
王静敏Ajit Sigh Dhauchak尚晶吴晔熊晖陈春红王立文高志杰David Colman吴希如姜玉武
文献传递
26例中国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患者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MLC,OMIM 604004)是由于MLC1或GlialCAM突变导致...
曹彬彬郭芒芒姜玉武谢涵吴晔肖江喜尚晶杨艳玲顾强吴希如王静敏
关键词:突变
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MLC1基因突变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单基因病是一种天然存在的致病基因突变模型,对这些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MLC)是儿童较常见的遗传性白质脑病之一,其致病基因为MLC1。新近研究表明,MLC1蛋白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end foot)表达,对其功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分子水平上探讨MLC1基因突变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影响可以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结果将为了解本病及类似疾病的共同发生机制、新的治疗靶点及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王静敏姜玉武吴希如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基因突变
两个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家系的产前诊断
2017年
目的对2个基因诊断明确的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egalencephalicleukoencephalopathywithsubcorticalcysts,MLC)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分子诊断。方法先证者1和2分别于2011年6月和2009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DNA测序技术进行MLCl基因检测。先证者之母再次妊娠后,分别通过羊膜腔穿刺(孕21周“,胎儿1)和绒毛穿刺(孕12周”,胎儿2)采集羊水及绒毛标本。提取胎儿基因组DNA,应用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胎儿是否具有与先证者一致的MLCl基因突变类型,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以及X染色体微卫星标记(AR、DXS6807和DXS6797)进行单体型分析判断胎儿羊水/绒毛中是否有母体细胞污染。胎儿出生后进行验证及电话随访。结果先证者1和2具有大头、运动发育落后及典型MLC头颅MRI表现,符合MLC的临床诊断。先证者lMLCl基因检出c.353C〉T(p.T118M)、c.803C〉G(p.T268R)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2检出c.353C〉T(p.T118M)和c.836T〉C(p.L279P)复合杂合突变。均基因确诊MLC。胎儿lMLCl基因相应位点发现c.803C(野生型)和c.353C〉T(p.Tl18M)杂合改变;胎儿2相应位点均为野生型(c.353C和c.836T)。且胎儿基因组DNA均无母体细胞污染。胎儿1生后基因验证结果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5月龄时头围及生长发育均正常;胎儿2现生后1个月,无巨颅,尚未进行生后验证。结论检测胎儿基因组DNA是否具有与先证者相同的MLCl基因突变类型,可对基因诊断明确的MLC家庭提供准确的产前分子诊断。通过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及3个x染色体微卫星标记进行单体型分析可有效判断胎儿基因组中是否存在母体细胞污染,有助于排除母体细胞污染对产前诊断结果的影响,保证产前诊断结果的可靠�
曹彬彬延会芳谢涵郭芒芒吴晔杨慧霞潘虹陈俊雅孙瑜吴希如姜玉武王静敏
关键词:膜蛋白质类产前诊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