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20112015)

作品数:2 被引量:71H指数:2
相关作者:黄敏曹放波陈佳娜谢小兵邹应斌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氮素
  • 2篇氮素利用
  • 2篇氮素利用率
  • 2篇栽培
  • 2篇利用率
  • 2篇密植
  • 2篇密植栽培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双季稻
  • 1篇机插
  • 1篇机插密度
  • 1篇季稻
  • 1篇干物质
  • 1篇超级稻

机构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2篇邹应斌
  • 2篇谢小兵
  • 2篇陈佳娜
  • 2篇曹放波
  • 2篇黄敏
  • 1篇周雪峰
  • 1篇张瑞春
  • 1篇蒋鹏
  • 1篇伍丹丹
  • 1篇高伟
  • 1篇李志斌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低氮密植栽培对超级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41
2015年
为了研究低氮密植栽培对水稻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及其转化、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2012—2013年以超级稻Y两优1号为材料,在湖南长沙和海南澄迈进行了施氮量(75、150、225kgNhm–2)与栽插密度(68、40、27、19穴m–2),每穴苗数(单、双、三本穴–1)与栽插密度(40、27、19、14穴m–2)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基本苗数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减苗增密在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产量分别比增苗减密高10.5%、5.2%和2.9%,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达到显著水平;在低氮密植条件下,有效分蘖期缩短6d左右,分蘖成穗率、表观转化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0.9%、21.0%、150.6%和19.6%。在施氮量为75kgNhm–2的密植(40-68穴m–2)条件下,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长沙点产量分别比中、高氮(150-225kgNhm–2)常规密度(19-27穴m–2)低3.2%、7.5%和1.2%,但差异不显著,而澄迈点产量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比之低5.2%和高9.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施氮量为150kgNhm–2的密植条件下,成熟期干物质量比高氮常规密度低1.7%,但齐穗期干物质量和产量比高氮常规密度高10.3%和3.3%。因此,超级稻采用低氮密植栽培,在100-150kgNhm–2和40穴m–2条件下提早了够苗期,增加了有效穗数,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加之齐穗期适宜的干物质积累和较高的表观转化率,有利于高产的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谢小兵周雪峰蒋鹏陈佳娜张瑞春伍丹丹曹放波单双吕黄敏邹应斌
关键词:超级稻干物质氮素利用率
机插条件下低氮密植栽培对“早晚兼用”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9
2016年
为了缓解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育期不配套的矛盾,2014—2015年早晚两季均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28.6、19.0穴m–2)与施氮量(0、110~140、176~189 kg N hm–2)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早晚兼用"机插双季稻栽培模式有利于早、晚2季周年高产,以"高密+高氮"处理产量最高,2年分别达到16.94 t hm–2和16.99 t hm–2,但与"高密+低氮"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以"高密+低氮"处理最高,2年4季分别为62.77%、55.75%、65.82%、64.37%,比"高密+高氮"处理分别提高12.11%、9.01%、8.49%、2.14%;"高密+低氮"处理与"低密+高氮"处理相比,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辐射利用率均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此模式下适当增加机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采用"早晚兼用"品种搭配模式,低氮、密植栽培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产的关键技术。
陈佳娜曹放波谢小兵单双吕高伟李志斌黄敏邹应斌
关键词:双季稻机插密度氮素利用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