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417402)

作品数:15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启龙陈锦年左涛王宏娜秦思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西太平洋
  • 5篇暖池
  • 5篇西太平洋暖池
  • 4篇NI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热带
  • 2篇夏季
  • 2篇环流
  • 2篇环流异常
  • 2篇季风
  • 2篇ENSO
  • 2篇ENSO循环
  • 2篇LA
  • 2篇O
  • 2篇EL
  • 1篇盐度
  • 1篇盐量
  • 1篇叶绿素A浓度
  • 1篇声传播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张启龙
  • 4篇陈锦年
  • 3篇左涛
  • 3篇尹宝树
  • 3篇王宏娜
  • 3篇秦思思
  • 2篇汪洋
  • 1篇胡建宇
  • 1篇厉萍
  • 1篇闫庆勋
  • 1篇刘洪伟
  • 1篇王东晓
  • 1篇李庆红
  • 1篇王启
  • 1篇许建平
  • 1篇张永刚
  • 1篇王凡
  • 1篇于飞
  • 1篇高川
  • 1篇钱浩

传媒

  • 4篇海洋科学进展
  • 3篇应用海洋学学...
  • 2篇Atmosp...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季节因素对大西洋声传播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以分析季节对大西洋声传播的影响为研究目的,应用WOA13季节平均数据和Mackenzie声速经验公式,分析了大西洋声道轴和表层声速值的四季分布情况,再利用BELLHOP水声学数值模型,在设定的声源频率1 000 Hz和掠射角15°~-15°情况下,仿真计算选用位置点5 m深度声源的四季声传播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按照实际的季节,大西洋会聚区波导的反转深度,冬季最小,春季增大,夏季最大,秋季再减小.在中低纬度的典型声速剖面下,夏季会聚区跨度最大,秋季和冬季递减,春季最小,第一会聚区的四季跨度差在1 km内.在高纬度的正梯度声速剖面下,夏季声传播距离最远,秋季减小,冬季最近,春季增大,且传播距离的差别较大.各变化规律均以四季循环更替的形式出现.
曹震卿张永刚张永刚李庆红
关键词:海洋物理学声传播
中部型El Nio与北极海冰变化的联系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与北极海冰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极海冰从上世纪80年代初由正距平转换为负距平,以-1.5%速率/10a快速消融。尽管冬季海冰也出现减少趋势,但最大海冰减少出现在夏秋季,9月为1年中海冰减少最快的月份。相关分析发现,北极海冰的快速减少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变化存在密切联系,赤道中西部SSTA与北极海冰的关系更明显。Nino4区域SSTA变化与北极海冰存在时滞3a左右的最佳相关,6~10月SSTA对北极海冰影响最显著。通过分析,初步认为Nino4区域SSTA主要通过影响北半球中纬度气压场和经向环流场,进而影响AO变化,最终对北极海冰产生影响。
左涛陈锦年王凡
关键词:AO
西太平洋暖池热盐结构温度场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1950-2011年间热带太平洋月平均温盐度资料,以28°C等温线作为暖池的定义标准,分别计算了暖池区(20°N-15°S,120°E-140°W)各网格点混合层、障碍层和深层的平均温度,从而构成了暖池热盐结构的温度场。据此,运用EOF分析法研究了暖池混合层、障碍层和深层温度距平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纬向风、纬向流和海面净热通量等要素对这3层温度场主要模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模态揭示了暖池中东部3层温度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并在1985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气候跃变,而第二模态则基本反映了暖池西部3层温度皆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并在1995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气候跃变。暖池混合层(包括障碍层)温度场前两个模态的年际振荡主要是由纬向风和南赤道流(SEC)共同引起的,而暖池深层温度场前两个模态的年际振荡则是由SEC和赤道潜流(EUC)共同调制的。
秦思思张启龙尹宝树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ENSO
Variation of Air-Sea Heat Fluxe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re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被引量:1
2012年
Based on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parameters retrieved by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using a neural network method, air-sea heat fluxe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rea were calculated with the advanced the advanced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 3.0 (COARE3.0) bulk algorithm method. Then, the average annual and interann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fluxes were analyzed.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the fluxe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is highligh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fluxes have clear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sensible heat flux is at its maximum in the Kuroshio area, while the latent heat flux is at its maximum in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and Kuroshio area. The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annual air-sea heat fluxes shows that both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are maximized in winter and minimized in summer. The air-sea heat fluxes have obvious interannual variati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a close lag-correlation between air-sea heat flux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rea and at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The lagcorrelation can therefore predict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precipitation related to the monsoon.
ZUO TaoCHEN Jin-NianWANG Hong-Na
关键词:南海季风爆发西太平洋暖池感热通量海气南海夏季风爆发
2010/2011年中部型La Nia事件形成机理及其垂直环流异常被引量:3
2012年
应用TAO(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ject)热带太平洋实测海温和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2010/2011年La Nia事件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此次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上层海温场的异常变化机理。结果表明,2010/2011年的La Nia事件与传统事件不同,是一次明显的中部型La Nia事件(简称CPP La Nia),其爆发过程主要存在两个不同机制的响应过程:一是西太平洋暖池(WPWP)区域次表层异常冷海温通过赤道潜流的作用沿温跃层东传,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上层海洋温度场出现异常降温:二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强的距平东风,通过上升流作用,导致冷海温上传影响中太平洋上层异常海温场。前者是导致La Nia事件的必要条件,后者则是形成此次中部型La Nia事件的关键过程。由分析结果还表明,日界线以东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变化对中西太平洋上层海温场变化有重要影响,是导致此次中部型事件爆发的重要机制。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此次中部型La Nia事件过程中热带垂直环流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向和纬向大气环流都表现出明显的异常。
陈锦年汪洋王宏娜左涛
关键词:垂直环流
利用Argo浮标资料研究西北太平洋三维声速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区2002~2009年的Argo浮标剖面温度、盐度资料构建成0.5°×0.5°水平分辨率的三维声速网格化资料,并据此分析该海区声速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海区10 m层等声速线分布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冬季的等声速线几乎与纬线平行,黑潮流经区域等声速线呈现一定的弯曲。100 m层等声速线分布的季节变化较小:北赤道流区,等声速线从外海向近岸延伸;吕宋岛东南部沿海,等声速线向南弯曲;吕宋岛、台湾岛东部等声速线呈现偏北方向的弯曲;琉球群岛附近,等声速线朝北偏东方向弯曲。此外,研究海区存在深海声道,声道轴最深的区域主要在吕宋海峡和日本东南部海区,其中吕宋海峡处的声道轴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可见,利用Argo浮标资料可以初步得到西北太平洋声速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随着Argo剖面资料的增多,对该海区的声速场认识将会愈加清晰。
闫庆勋胡建宇
关键词:声速分布西边界流
2009/2010年El Nio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被引量:4
2011年
应用TAO(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ject)热带太平洋实测海温和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发生在2009/2010年的El Nio事件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此次El Nio事件发生过程中,赤道东、西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传播过程,特别是对赤道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变化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0年赤道太平洋的增温主要存在两个不同的过程。一是西太平洋暖池(WPWP)区域次表层异常海温沿温跃层东传,以及赤道东太平洋的局地增温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上层海洋增温过程。二是中西太平洋区域的异常西风加强,使得在中太平洋产生强的风场辐合,导致表层较高海温下传(downwelling),使中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再次升高,从而导致赤道东太平洋表层出现第2次增温过程。这一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0年赤道太平洋增温过程与以往的El Nio事件过程有所不同,此次事件不仅包括了经典的暖事件形成过程,同时也具备了中部型El Nio(Central Pacific Pattern ElNio,简称CPP El Nio)事件的特征。此次异常海温信号不仅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信号通道中的异常海温循环有关,还与中西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风场异常强迫引起的中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信号增强过程存在密切关系。
陈锦年王宏娜王东晓左涛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CPPEL
西太平洋暖池三维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被引量:2
2015年
基于1950—2011年问的太平洋月平均水温资料和ENSO指数,以28℃等温线作为暖池的定义标准,研究了暖池三维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暖池三维结构与不同类型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暖池三维结构存在着较显著、但并不一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其中,在季节变化方面,暖池冬季西缩、春季东扩,冬季偏南、夏季偏北,春、秋季变厚,冬、夏季变薄;在年际变化方面,暖池的三维结构在超前1~3个月时与ENSO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在El Nino(La Nina)发生前1~3个月时,暖池异常东扩(西缩),暖水向赤道辐合(向赤道外辐散),暖池变薄(增厚)。初步分析表明,暖池三维结构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太阳辐射、风和海洋环流引起的,而其年际变化则主要是由热带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赤道Kelvin波和Rossby波引起的纬向流异常以及Ekman输送共同导致的。此外,20m和50m层的暖池东界分别与东部型和中部型ENSO事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作为研究不同类型ENSO的指标序列。
秦思思张启龙尹宝树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ENSO
北太平洋经向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1958—2007年间的月平均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海洋同化数据)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北太平洋经向盐量输送的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并探讨了盐量输送季节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净经向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14°N以南海域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较显著,而在14°N以北海域则较小;北太平洋净经向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同一纬度上Ekman盐量输送和中东太平洋经向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引起的。
厉萍张启龙刘洪伟许建平
关键词:北太平洋黑潮
莆田近岸海域海带烂孔病起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2019年3月莆田近岸海域海带尾部烂孔后逐渐向根部蔓延,孔洞相连后海带脱落,时空规律为先南后北逐渐发病,共涉及养殖面积约7km2,给莆田近岸海带养殖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初步研究分析了海带大规模烂孔的原因,主要结果如下:海区温度异常升高,盐度持续较低,连续阴天光照不足,环境变化超出了细胞生理承受能力从而造成海带烂孔。此次诊断,对渔业生产及海洋环境监测结果在渔业上的应用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丽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海带温度盐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