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90081)

作品数:10 被引量:342H指数:9
相关作者:邢光熹巨晓棠熊正琴张福锁高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稻田
  • 2篇稻田土
  • 2篇稻田土壤
  • 2篇氧化亚氮排放
  • 2篇养分
  • 2篇玉米
  • 2篇小麦
  • 2篇N2O排放
  • 2篇
  • 2篇N
  • 1篇氮量
  • 1篇氮磷养分
  • 1篇氮水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率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排泄物
  • 1篇氧化二氮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教育部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5篇邢光熹
  • 4篇巨晓棠
  • 4篇熊正琴
  • 3篇高强
  • 3篇张福锁
  • 3篇谢迎新
  • 2篇张丽娟
  • 2篇赵旭
  • 1篇孙国庆
  • 1篇寇长林
  • 1篇毛仁钊
  • 1篇颜晓元
  • 1篇郭天财
  • 1篇刘树庆
  • 1篇曾晓春
  • 1篇史陶钧
  • 1篇杨莉琳
  • 1篇李晓
  • 1篇沈光裕
  • 1篇李鑫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Pedosp...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动物排泄物氮的作物利用及对N_2O排放的贡献被引量:11
2008年
本文用同一种土壤,在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种植两种作物,以不施N作为对照研究了人粪、猪粪、奶牛粪和鸡粪作肥料与尿素等N量施用,对小米和水稻籽粒产量、N素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对N2O排放量的贡献。尿素与4种粪肥对小米和水稻产量、N素利用率和N2O排放的贡献并不相同。水稻产量以施用尿素最高,施用鸡粪产量效应最低,与不施N处理接近,但旱作小米以施用人粪最高,其次为尿素和鸡粪处理。水稻和小米对N素的回收率均以尿素为最高,其次为人粪、鸡粪和牛粪,猪粪最低。尿素和4种粪肥处理,在小米播种和水稻移栽后的第2天均出现了N2O的排放高峰。由于两种作物水分管理不同,N2O排放高峰持续时间不同,水稻长于小米。在水稻烤田前后的干湿交替过程中,不同肥料处理均出现了N2O的第2次排放高峰,除牛粪和猪粪处理外,N2O峰值的持续时间长达10天左右。N2O排放总量在旱作小米生长季以人粪处理最高,尿素、鸡粪和猪粪处理接近,牛粪处理最低。水稻生长季N2O排放量以尿素处理为最高,依次为人粪、鸡粪处理和猪粪处理,牛粪处理最低,与不施N处理接近。
李晓颜晓元邢光熹熊正琴史陶钧沈光裕曾晓春
关键词:动物排泄物氮素利用率N2O排放
不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7
2009年
利用江苏常熟田间随机区组试验,以密闭箱法采集气样,气相色谱分析N2O浓度,对稻麦轮作制下不同施氮水平的土壤N2O排放进行了观测,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稻麦轮作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N2O排放量受施氮量的影响,稻季和麦季N2O排放量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稻季N2O排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烤田复水期间,其排放量大小主要受基肥和分蘖肥施用量的影响,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麦季最大峰值出现在气温回暖的第二次追肥后,排放量的最大峰值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稻麦轮作土壤N2O排放以麦季的排放为主,麦季N2O累积排放量在轮作周期中占三分之二。
王海云邢光熹
关键词:N2O排放小麦水稻施氮量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as Affected by Water,Soil and Nitrogen被引量:41
2007年
Specific management of water regimes, soil and N in China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N2O and CH4 emissions in rice fields.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from alternate non-flooded/flooded paddies were monitored simultaneously during a 516-day incubation with lysimeter experiments. Two N sources (15N-(NH4)2SO4 and 15N-labeled milk vetch) were applied to two contrasting paddies: one derived from Xiashu loess (Loess) and one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 (Clay). Both N2O and CH4 emis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oil Clay than in soil Loess during the flooded period. For both soil, N2O emissions peaked at the transition periods shortly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flooded and non-flooded seasons. Soil type affected N2O emission patterns. In soil Clay, the emission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non-flooded to flooded condition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flooded to non-flooded conditions. In soil Loess, the emission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flooded to non-flooded condition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non-flooded to flooded conditions except for milk vetch treatment. Soil type also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H4 emissions during the flooded season, over which the weighted average flux was 111 mg C m-2 h-1 and 2.2 mg C m-2 h-1 from Clay and Loess, respectivel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t was the transition in the water regime that dominated N2O emissions while it was the soil type that dominated CH4 emissions during the flooded season.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possibly existed in soil Loess during the flooded season.
XIONG Zheng-QinXING Guang-XiZHU Zhao-Liang
关键词:一氧化二氮稻田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67
2008年
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和静态箱法对不同施肥方式(撒施后翻耕、条施后覆土、撒施后灌水)下的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中的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撒施后灌水处理明显促进了氨挥发,其最大氨挥发速率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氨挥发累计达2.465kgN.hm-2.不同施肥方式下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峰值出现时间也不同.施肥后第2天,撒施后灌水处理达到峰值,为193.66μg.m-2.h-1,而条施后覆土处理在施肥后第5天才出现峰值,为51.13μg.m-2.h-1,且其排放峰值在3种施肥方式中最低.撒施后灌水处理的氧化亚氮累积净排放量达121.55gN.hm-2,显著大于撒施后翻耕和条施后覆土处理.撒施后翻耕和条施后覆土处理能有效抑制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损失,是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李鑫巨晓棠张丽娟万云静刘树庆
关键词:施肥方式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
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N净矿化及尿素转化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以华北平原区4个农田生态系统[京郊蔬菜大棚(GH)和河北栾城(LF)、河北南皮(NF)、山东惠民(HF)3个粮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好气、恒温、避光条件下培养30 d,对比研究了不同海拔和不同农业扰动强度下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耕层(0-20 cm)土壤的净N矿化、净硝化、净C矿化以及尿素的转化,旨在探索人类农业扰动强度和地理海拔对土壤供N潜力和尿素N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地区的土壤供N潜力分别为:14.4、13.2,17.7和16.5 mg/kg,说明高度熟化的华北区农田土壤供N潜力相对稳定。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的蔬菜大棚和以施用化肥为主的粮田对土壤供N没有显著影响。农田土壤净矿化后的供N形式主要是NO3^- -N。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的蔬菜大棚积累了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和全N,但是土壤净C矿化以及施用尿素后CO2的排放量均低于以施用化肥为主的粮田。尿素在各区域农田土壤中水解转化后均主要以NO3^- -N形式存在,NO3^- -N占尿素水解后无机N增量的98%9-9%;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施入尿素态N 30d后,水解成有效态无机N的转化率为63.4%8-3.2%,即每克尿素态N在京郊蔬菜大棚(GH)、栾城高产农田(LF)、南皮农田(NF)和惠民农田(HF)土壤中转化为NO3^- -N的量分别为0.69、0.82、0.64和0.63 g/kg,同时可使相应区域农田的CO2排放量分别增加CO21.20、1.360、.67和1.58 g/kg。
杨莉琳张福锁毛仁钊高强巨晓棠
关键词:土壤呼吸尿素转化
富营养化河水灌溉对稻田土壤氮磷养分贡献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为例被引量:14
2008年
以太湖地区主要稻田土壤类型黄泥土为对象,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对回填土柱和植稻原状土渗漏池进行模拟稻田灌溉试验,系统研究了灌溉水对稻田土壤氮磷营养的贡献。在回填土柱灌溉试验中,在试验初期,不同形态的氮素均有较高的淋失量,以后逐渐降低,表明初期淋失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而不是灌溉河水。在整个水稻生长季,均观测到有可溶性有机氮淋失,表明富营养化河水灌溉条件下可溶性有机氮是稻田土壤主要的氮素淋失形态。在本试验中,磷素的淋失动态与氮素的淋失动态截然相反,淹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没有土壤磷素淋失,但在淹水灌溉后期有大量的土壤磷素淋失损失,这可能是淹水后期土壤对磷的吸持已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继续固持土壤中多余的磷所致。与回填土柱模拟灌溉淋洗试验相比,在当前供肥条件下,原状土渗漏池试验氮磷淋失量远低于回填土柱试验,而灌溉水对土壤氮磷养分的贡献远高于回填土柱。通过富营养化河水灌溉带入当季稻田的N量达到每公顷56.3 kg,其中有55.8 kg N可被土壤吸持和作物吸收,表明太湖地区稻田土壤对氮磷养分来说是一个环境友好的生态系统。在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进行稻田土壤灌溉时可适量减少肥料施用量、优化氮磷肥料管理。
谢迎新熊正琴赵旭邢光熹郭天财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稻田
污水灌溉对稻田土壤氮磷淋失动态变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通过模拟稻田灌溉大型淋洗柱试验,在污染河水灌溉条件下对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两种主要类型的稻田土壤——黄泥土和乌珊土的氮磷淋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溉淹水初期,不同形态氮素的淋失量均比较高,并达到峰值,以后淋失量逐渐降低,说明淹水初期淋失的氮素不是来源于灌溉河水,而是主要来自土壤氮。到淹水后期,NO3--N和NH4+-N淋失量接近零值,但仍能观测到可溶性有机氮淋失现象,这表明可溶性有机氮是污水灌溉稻田土壤主要的氮素淋失形态。而磷素的淋失动态与氮素的淋失动态截然相反,在灌溉淹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观测不到土壤磷素淋失,但在淹水灌溉的淹水后期,发现土壤磷素有淋溶损失现象,这可能是利用富营养化的河水长期淹水后,土壤对磷的吸持已达到饱和状态,土壤不能继续固持多余的磷素所致。
谢迎新赵旭熊正琴邢光熹
关键词:稻田土壤
常熟地区河湖水体的氮污染源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利用GPS定位的方法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常熟地区境内12条河流和3个湖荡水体氮磷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常熟地区主要河湖地表水中不同形态氮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地表水中不同形态氮的浓度及总磷、溶解磷的浓度,结合15N示踪法和大型原状土柱渗漏池试验进一步补充探明了对该地区河湖水体中的氮磷污染来源。研究发现,该地区河、湖水体氮磷污染已相当严重,现阶段氮磷污染源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污水、农村人畜排泄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该地区水体氮磷污染的相应对策。
谢迎新邢光熹熊正琴孙国庆
玉米对土壤深层标记硝态氮的利用被引量:20
2004年
采用将15N标记的硝态氮注射于土壤剖面110cm处的田间微区试验法,在施氮和不施氮两种条件下研究玉米对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利用程度。结果表明,对于试验土壤在施氮和不施氮的条件下,玉米对注射于土壤剖面110cm处15N标记的硝态氮的回收率分别为11.9%和6.7%;土壤耕层施用氮肥促进了玉米中下层根系的发育,提高了对深层标记NO3--N的回收率;在偏旱气候年份,土壤深层110cm处标记的硝态氮没有发生明显向下迁移,仅以标记区域为中心向上和向下扩散了20cm左右。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植物利用土壤深层累积NO3--N,避免硝态氮进一步向浅层地下水迁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张丽娟巨晓棠高强张福锁
关键词:^15N硝态氮玉米
两种农作体系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4
2004年
不同农作体系施肥措施差异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 ,会进一步影响该体系的生产力并对大气和水体环境产生潜在影响。选取中国北方两种重要的集约化种植体系 (大棚蔬菜和小麦 -玉米轮作体系 ) ,研究了经过长期施肥后 ,0~ 3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微量元素与重金属的差异以及 0~ 90 cm土壤剖面的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p H和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大棚菜地氮、磷、钾化肥投入量达 N 2 82 3、P 92 8和 K 92 5 kg/(hm2 · a) ,分别为小麦 -玉米轮作农田的 4 .7、10 .1和 2 3.4倍。大棚菜地还施用了大量的有机肥。菜地土壤养分大量积累 ,尤其是硝态氮和速效磷 ,0~ 90 cm土层二者分别达 1389.8kg N/hm2和 132 1.1kg P/hm2 ,为农田的 5 .6和 8.4倍。速效钾和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 1817.3kg K/hm2 和 10 0 .4 kg N/hm2 ,为农田的2 .2倍和 1.8倍。同时 ,大棚菜地土壤中的养分还存在严重的淋溶现象。大棚菜地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分别为农田的 1.3、1.4、1.2、1.3、1.3和 1.4倍。镉含量为农田的 3.8倍。镉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可见 ,磷肥的大量投入是镉在土壤中累积的主要原因。大棚菜地各层土壤 p H均明显低于农田相应土层 p H,而 0~ 30 cm和 30~ 6 0
寇长林寇长林巨晓棠高强甄兰
关键词:大棚蔬菜小麦-玉米轮作养分累积PH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