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1CX06005A)

作品数:5 被引量:76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士江林承焰孙廷彬李志鹏王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剩余油
  • 2篇断褶带
  • 2篇油气
  • 2篇油气成藏
  • 2篇油气成藏模式
  • 2篇剩余油分布
  • 2篇水下分流河道
  • 2篇天山北麓
  • 2篇褶带
  • 2篇斜坡
  • 2篇含水
  • 2篇含水期
  • 2篇分流河道
  • 2篇高含水
  • 2篇高含水期
  • 2篇北麓
  • 2篇成藏
  • 2篇成藏模式
  • 2篇储层
  • 1篇单砂体

机构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吐哈...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大港油田

作者

  • 2篇李士江
  • 2篇孙廷彬
  • 2篇林承焰
  • 1篇李志鹏
  • 1篇崔仕提
  • 1篇何娇娇
  • 1篇李丹
  • 1篇孙建
  • 1篇张曙振
  • 1篇李臻
  • 1篇王平
  • 1篇田敏
  • 1篇向传刚

传媒

  • 1篇世界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4
  • 3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窄薄砂体储层构型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钻井取心精细描述和对子井对比分析,研究葡北油田萄Ⅰ油组窄、薄砂体的储层构型,并利用检查井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水淹解释资料分析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下河道砂体可划分为7个构型级别,其构型模式呈现为一种垂向加积模式。7级和6级构型界面处发育稳定隔层,垂向上对注水形成层间分割,控制了油层整体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的层间差异性。5级和4级构型界面处发育不稳定物性夹层,影响了层内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是剩余油挖潜的研究重点。工区实例表明,储层构型分析在剩余油挖潜中有重要指导意义。
孙廷彬林承焰田敏李士江向传刚
关键词:水下分流河道储层构型剩余油挖潜
天山北麓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模式
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齐古断褶带紧邻北天山,其形成主要受天山隆升挤压作用的长期影响。结合喜马拉雅期天山隆升的阶段划分,研究了齐古断褶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并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中新世晚期的掀斜阶段(约5.332Ma)、早中...
田敏李臻
关键词:成藏模式
松辽盆地南部让字井斜坡带超压特征及其对源下油藏运聚模式的控制被引量:9
2014年
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让字井斜坡带青山口组超压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超压对源下油藏运聚模式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超压段具有低地震速度、低密度、低电阻率和高声波时差的“三低-高”响应特征。纵向上单井压力结构呈“三层式”,不同二级构造带超压分布的深度范围不同,长岭凹陷为1700~2300m,扶新隆起为1100~1700m,华字井阶地为1300~1800m,其分布具“层控”特征。应用等效深度法计算超压值多在10~14MPa之间,平面分布与构造埋深呈正相关关系。油源、超压与T2断层的耦合使超压运移成为可能,超压作用下油气理论向下排运距离为272~510m,大于扶余油层厚度;超压与源下输导体的匹配导致4种运移模式的纵向演变。源下油藏油气显示厚度与青一段剩余压力呈正相关。研究区油气实际下排距离多在100m以内,远小于理论值,原因在于“优势泄压仓”的发育,其发育位置不同造成油气向下排运距离的差异。总体上源下扶余油层Ⅱ砂组、Ⅲ砂组为超压作用下油气优势充注层段。
李丹董春梅林承焰任丽华谭丽娟谢晶晶
关键词:青山口组
海相碎屑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利用岩心精细描述、铸体薄片图像分析和X线衍射黏土矿物分析等手段,对TLM盆地A油藏石炭系下部海相碎屑岩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并通过真实岩心水驱油实验研究微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认为:基于孔隙与喉道类型、孔喉组合类型和微观结构类型3个层次内容,研究区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可划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种类型。其中,Ⅰ型非均质具有均质粗粒结构,发育次生溶蚀型和原生孔隙型2种孔喉组合。在驱油过程中,非均质内绕流现象明显,剩余油呈斑块状富集;Ⅱ型非均质具有钙质斑块粗粒结构,发育次生溶蚀型和次生钙质斑块型孔喉组合。驱油过程中,受钙质斑块遮挡作用影响,非均质内剩余油呈斑块状富集;Ⅲ型非均质发育均质细粒结构和原生孔隙型孔喉组合,驱油效果差,剩余油呈连片状分布。3种非均质类型中,Ⅰ型非均质剩余油所占比例最大,Ⅱ型次之,Ⅲ型最小。在纵向上,油层非均质自下而上具有Ⅲ型—Ⅱ型—Ⅰ型的演化特点。在平面上,从研究区的西北部到东南部,Ⅰ型非均质剩余油所占比例逐渐增加,Ⅱ型和Ⅲ型非均质剩余油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孙廷彬林承焰崔仕提张曙振王平王玲
关键词:微观非均质性微观结构剩余油分布
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被引量:45
2013年
以葡北油田葡I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因,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单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的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单砂体潜力最大,剩余油主要为注水下窜型、顶部型、段塞式和欠注型4种类型,可以分别采用厚注薄采、油水井调剖堵水、井网调整和加密井网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体,剩余油表现为"蜂窝状",建议利用注水井调剖和油层压裂来优化注水效果,进行剩余油挖潜。
林承焰孙廷彬董春梅李志鹏田敏李士江
关键词:单砂体剩余油水下分流河道特高含水期
天山北麓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模式
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齐古断褶带紧邻北天山,其形成主要受天山隆升挤压作用的长期影响。结合喜马拉雅期天山隆升的阶段划分,研究了齐古断褶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并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中新世晚期的掀斜阶段(约5.332Ma)、早中...
田敏李臻
关键词:成藏模式
文献传递
浅层侵入体泥岩变质带储集特征及发育模式—以江苏高邮凹陷北斜坡侵入体泥岩变质带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对江苏高邮凹陷北斜坡浅层侵入体泥岩变质带储集特征及发育模式开展的研究表明,泥岩变质带厚度与侵入体厚度呈正相关关系,按变质程度差异分为3个岩相带:角岩带、板岩带和变余泥岩带。其储集空间以各种成因的裂缝为主,物性变化受热接触变质作用控制,越靠近侵入体储层物性越好,即角岩带物性好于板岩带及变余泥岩带。岩浆侵入带来的高温高压、热流体活动及冷凝收缩作用是泥岩变质带储层发育的主要动力机制;侵入体上下变质带多呈非对称发育,上部变质带厚度及物性均优于下部变质带,这种非对称发育特征主要受控于高压热流体向上优势运移作用;其中上部角岩带为泥岩变质带相对优质储层发育部位。通过分析岩浆侵入与油气运聚的时空匹配关系认为泥岩变质带具有较大成藏潜力。
李丹孙建何娇娇
关键词:储集物性高邮凹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