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98030801363)

作品数:3 被引量:26H指数:2
相关作者:高聪林美容占婷婷林哲聪李威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神经生长
  • 1篇神经生长因子
  • 1篇神经生长因子...
  • 1篇生长因子受体
  • 1篇实验性变态反...
  • 1篇受体
  • 1篇评分
  • 1篇缺血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调查
  • 1篇脑梗
  • 1篇脑梗死
  • 1篇脑脊髓
  • 1篇脑脊髓炎
  • 1篇脑缺血
  • 1篇脑缺血发作

机构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2篇高聪
  • 1篇刘卫江
  • 1篇李威
  • 1篇林绍鹏
  • 1篇殷建瑞
  • 1篇熊旭明
  • 1篇林哲聪
  • 1篇江慧琳
  • 1篇陈晓辉
  • 1篇邓爱茹
  • 1篇占婷婷
  • 1篇林美容
  • 1篇刘国斌
  • 1篇林珮仪
  • 1篇谢富华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的中期脑梗死事件和死亡的预测能力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中国人群短暂性脑缺血(TIA)后的中期脑梗死事件及死亡的预测能力,以便利用其识别高危TIA患者。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以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开始收治的T1A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179例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对就诊的TIA患者行ABCD^2评分,追踪记录其TIA发作后18月内是否发生脑梗死事件,并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无脑梗死组和脯梗死组。以病程第18月为终点事件观察时间点,统计各种疾病导致的死亡情况,并根据是否临床死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组间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史等各指标的差异性,绘制ROC曲线。结果179例TIA患者中无脑梗死组127例,脑梗死组52例。脑梗死组就诊时血压≥140/90mmHg(86.5%)、肢体无力(42.3%)、症状持续时间≥60min(55.8%)、症状持续时间10~59min(40.4%)和患糖尿病(80.8%)比例较无脑梗死组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ABCD^2评分比无腩梗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来预测患者患脑梗死情况,其曲线下面积为0.874,P=0.000,95%可信区间为0.817~0.931,Cutoff值为4.5分。179例TIA患者中生存组144例,死亡组35例。死亡组ABCD^2评分与生存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来预测患者死产情况,其曲线下面积为0.492,P=0.889.95%可信区间为0.389~0.596。结论ABCD^2评分系统在判断TIA后中期脑梗死风险方面有一定预测价值,对TIA后中期死亡危险度无预测作用。
高聪李威林美容占婷婷林哲聪
关键词:ABCD^2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在EAE模型中的表达及PG490的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测定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模型中的含量变化以及探讨PG490在其中的作用和作用途径。方法48只新西兰兔在已建立EAE模型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模型组、PG490干预组1(首次发病期给予干预)及PG490干预组2(复发期给予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动物脑组织中trkA蛋白含量变化,并观察和比较各组临床学评分变化。结果EAE模型发病是呈缓解复发的过程,干预组其平均临床评分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490干预组1trkA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490干预组2trkA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490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含量减轻EAE模型的临床症状。
谢富华高聪熊旭明刘卫江殷建瑞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城市群体性伤害事件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城市群体性伤害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期有效地提高城市群体性伤害事件的抢救成功率。方法收集我院2009—01—2011—12就诊的所有群体性伤害事件,根据事件的类型、人口学资料、患者临床特点和急诊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9-01-2011—12我院急诊科共接诊群体性伤害事件87宗,患者总数376例,男性250例,女性126例,男女比例为1.984:1,21~30岁年龄段最多见。创伤是最常见的事件类型,共57宗,占总数65.52%。创伤所占人数亦最多,为212例,占总数56.38%。中毒事件为第二常见的急性群体性伤害事件,共27宗,人数为132例,中毒事件以食物中毒最为多见,为24宗。食物中毒事件在5月、6月、9月和10月呈现一个起病高峰,在12:00—18:00和20:00—24:00呈现两个明显的就诊高峰期。创伤患者有11.32%需要入院治疗,与中毒组和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95,P=0.001;χ2=4.389,P=0.036)。我院群体性伤害事件的总病死率为0.27%。结论广州地区群体性伤害事件好发于年轻男性。创伤是导致城市急性群体性伤害事件的最常见原因,中毒事件排第二。食物中毒发病具有季节性,就诊时间有两个高峰期。创伤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建立创伤中心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方法。
林绍鹏林珮仪江慧琳刘国斌邓爱茹陈晓辉
关键词:流行病学城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