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2-002)
- 作品数:79 被引量:328H指数:10
- 相关作者:李长波赵国峥宋永会曾萍张洪林更多>>
- 相关机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微波辅助纳米CeO_2/H_2O_2体系催化氧化苯酚的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以Ce(NO3)3·6H2O和NH3·H2O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Ce O2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在微波加热作用下,以苯酚为模拟含酚废水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原料投加量、搅拌时间、微波加热时间等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e O2纳米材料为高度结晶的立方萤石型结构,平均粒径为36.5 nm。在微波辅助Ce O2/H2O2体系催化降解苯酚实验中,当苯酚初始浓度500 mg·L-1,投加纳米Ce O20.4 g,10%H2O20.6 m L,室温下搅拌60 min,微波反应器中以100℃反应40 min,苯酚的去除率达到87%以上。
- 赵国峥戚益李长波
- 关键词:纳米CEO2微波辅助苯酚催化氧化
- α-苯乙胺降解菌的筛选及菌种鉴定被引量:2
- 2016年
- 以α-苯乙胺为唯一碳源驯化获得降解磷霉素制药废水中α-苯乙胺的高效菌群,利用平板划线法筛选、分离、纯化得到两株降解α-苯乙胺的纯菌P1和P2,经理化性质测定并与16SrDNA测序分析结果比对,两株纯菌分别鉴定为寡养食单胞菌和罗尔斯通菌,为今后进行降解α-苯乙胺实验及实际应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价值。
- 丁丽刘佳奇曾萍谢晓琳
- 关键词:Α-苯乙胺理化性质测序分析
- 结晶沉淀-树脂吸附组合工艺回收黄连素废水中铜试验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通过多批次的小试试验考察了结晶沉淀-树脂吸附组合工艺对黄连素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并对产生的碱式氯化铜(TBCC)结晶沉淀进行X射线衍射(XRD)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pH为7.0~9.0时,废水中超过99.9%的Cu^(2+)以碱式氯化铜结晶沉淀的形式得以回收,反应生成的碱式氯化铜沉淀通过水洗后,其成分符合GB/T 21696—2008《饲料添加剂碱式氯化铜》质量标准。剩余的废水再经过树脂吸附工艺处理后,出水Cu^(2+)浓度小于1.0 mg/L。在小试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中试试验研究,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小试试验的运行效果及该工艺的可行性。通过该处理工艺既可综合利用废水中的铜资源,又可将废水的pH由小于1调至大于7,有利于实现制药废水综合处理和达标排放。
- 崔晓宇单永平曾萍何绪文
- 关键词:碱式氯化铜树脂吸附铜回收中试
- 铁炭复合材料处理含铜制药废水试验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采用连续动态试验,以铁炭复合材料为反应介质,对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含铜黄连素废水的处理效率。结果表明,对进水pH为2.3~3.0,初始Cu2+浓度约为410mg/L,初始黄连素浓度约为35mg/L的含铜制药废水,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h时,出水中黄连素浓度低于1.0mg/L,Cu2+浓度低于0.5mg/L。该复合材料经再生后可重复用于含铜废水处理,并可保证出水效果。扫描电镜(SEM-EDS)显示,再生后的复合材料表面结构及Fe-Cu两种元素所占比例与废水处理前铁炭复合材料基本一致。UV-vis光谱结果表明,铁炭复合材料可有效去除废水中黄连素等污染物。
- 肖宏康肖书虎宋永会曾萍胡欣琪张临绒
- 关键词:微电解黄连素含铜废水
- 软模板法制备CeO_(2)催化材料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2022年
- 采用软模板法制备了系列CeO_(2)/g-C_(3)N_(4)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X射线光电子分析(XPS),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CeO_(2)/g-C_(3)N_(4)材料具有颗粒立方型CeO_(2)和棒状g-C_(3)N_(4)形貌结构,衍射晶面条纹清晰,具有CeO_(2)的晶型特征,存在Ce3d、O1s、C1s、N1s等特征峰。将制备的催化剂用于湿式催化氧化降解工业废水的实验,探究了催化剂样品的催化降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5℃、初始pH=5的条件下,投加催化剂样品0.7g,投加0.5mL质量分数为30%的H_(2)O_(2),对200mL、浓度为100 mg·L^(-1)的模拟苯酚溶液,其COD去除率最高达到65%以上。
- 鲁眩眩王飞赵国峥梁慧
- 关键词:湿式催化氧化
- 微波辅助一步合成介孔CeO_2-SBA-1被引量:1
- 2016年
- 以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Na_2SiO_3·9H_2O作为硅源,Ce(NO_3)_3·6H_2O为铈源,在酸性条件下,微波辅助一步合成了三维有序介孔CeO_2-SBA-16。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研究了硅源与铈源投加量、搅拌时间及微波加热时间对介孔CeO_2-SBA-16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硅源与铈源的投加量均为4.71 g,搅拌时间为3 h,微波加热120 min,可得到具有有序介孔孔道的CeO_2-SBA-16,BET方法得到该Ce O2-SBA-16的比表面积为322.8 m^2/g,孔容为0.342 cm^3/g,平均孔径为8.821 nm。
- 赵国峥李长波李夏张洪林葛蒙
- 关键词:微波介孔
- 生物质炭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作用机理被引量:10
- 2019年
- 不同来源生物质炭表面和理化性质差别很大,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不同.以3种不同来源生物质炭(椰壳粉末、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为研究对象,应用被动采样技术监测治理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揭示生物质炭理化性质及其与吸附固定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生物质炭粒径相差不大,但椰克粉末的BET比表面积比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高2个数量级,孔隙结构发达.(2)吸附固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静态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椰克粉末对3类有机物(多环芳烃、苯系物和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均很强,投加10个月,沉积物孔隙水中3类有机物的质量浓度降低92. 7%以上,与其属于非极性吸附剂、BET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有关;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对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较弱,分别为62. 5%和59. 6%,与其表面积小、孔隙结构不发达有关.(3)生物质炭吸附固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对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能很快达到平衡,也与其BET比表面积小、孔隙结构不发达相关.研究显示,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如BET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等)是影响有机物污染沉积物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 周岩梅杨舒然孟晓东许鸣杨张博暄郭晓春付国玲
- 关键词:生物质炭污染沉积物多环芳烃苯系物酞酸酯
- 太子河中游河段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串联极性和非极性固相萃取柱对太子河中游水样进行富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量测定了近百种有机污染物,结果显示,太子河中游河段污染物种类繁多,苯系烃浓度为1.77~11.20μg/L;常见多环芳烃(PAHs)总浓度为2.72~13.89μg/L,与国内污染较重水体中的浓度相当;一元苯酚总浓度为8.31~20.86μg/L,部分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水限值;硝基苯类物质虽未超过国家GB 3838-2002限值,但普遍高于国家其他水体浓度。应用改进潜在风险指数法筛选出40种优先控制污染物,其中萘、荧蒽、间甲酚、对硝基甲苯为中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中物质;PAHs来源解析显示,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石油源。
- 毕丽姣周岩梅张林林孟晓东范娟
-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源解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PAM对制药污泥脱水性能改善及毒性削减被引量:9
- 2014年
- 制药污泥的脱水处理及毒性削减是当前业界的研究热点。以污泥脱水性能(污泥比阻和泥饼含固率)和污泥综合急性毒性为评价指标,对2种不同型号PAM处理污泥的投加量进行优化,讨论了污泥絮凝脱水和毒性削减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处理100 mL原污泥,当制药污水厂现场使用的德国天使PAM和拓普戴克TOP8321型PAM投加量分别为4mg/L和12 mg/L时,污泥脱水性能达到最佳,此时污泥比阻从0.730×1012cm/g分别降低至0.126×1012cm/g和0.034×1012cm/g,泥饼含固率从16.32%分别提高至46.89%和34.98%;在毒性削减方面,2种混凝剂都可将污泥上清液毒性由微毒降至无毒,但对污泥毒性的削减效果不明显。对2种PAM的处理成本进行估算发现,污水厂现场使用的PAM对处理该制药污泥效果更佳,且费用相对较低,但要大幅度削减制药污泥的毒性需串联相应毒性削减技术和混凝沉淀单元。
- 裴晋于晓华姚宏王辉马岚茜娅
- 关键词:PAM脱水性能发光细菌毒性
-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黄连素废水中铜离子的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以Cu^(2+)-黄连素混合体系的含铜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3种离子交换树脂(D152、D113和D401)对含铜废水中Cu^(2+)和黄连素的吸附性能并对树脂进行了筛选,对D401树脂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拟合分析,同时考察该树脂在黄连素竞争吸附影响下对Cu^(2+)的去除效果。最后,在静态试验基础上开展了动态试验,考察D401树脂柱在3种流速[1、2和5 BV(柱体积)/h]下,进样量为1~20 BV时出水的Cu^(2+)和黄连素浓度。结果表明:D401树脂的比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树脂投加量的增加而降低;该树脂在较宽的pH范围内对Cu^(2+)具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pH为5.0是最佳吸附条件,此时比吸附量可达39.87 mg/g。吸附过程可以通过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动态试验中,树脂柱在1 BV/h的流速下,对Cu^(2+)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3种流速条件下,对黄连素的吸附率均较低,进一步验证了该型树脂对Cu^(2+)具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
- 崔晓宇何绪文单永平曾萍刘瑞霞孙晨
- 关键词:树脂铜离子热力学动力学黄连素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