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6000)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袁东亮王晶王铮钟慎雷董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淡水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动力机制研究
  • 1篇悬浮体
  • 1篇印度洋偶极子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上升流
  • 1篇泥质
  • 1篇泥质沉积
  • 1篇泥质沉积物
  • 1篇位相
  • 1篇西边界流
  • 1篇夏季
  • 1篇罗斯贝波
  • 1篇密度分布
  • 1篇开尔文波
  • 1篇孔隙
  • 1篇孔隙度
  • 1篇急流
  • 1篇海流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袁东亮
  • 2篇王晶
  • 1篇李安春
  • 1篇李绍科
  • 1篇钟慎雷
  • 1篇郝佳佳
  • 1篇王珍岩
  • 1篇王铮
  • 1篇高微
  • 1篇张晋
  • 1篇张凯南
  • 1篇卢健
  • 1篇董江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海洋科学
  • 1篇科技纵览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局地风急流对缺口处西边界流流径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基于缺口处的西边界流流态存在迟滞回归现象,使用1.5层约化重力浅水模式,研究了受山脉与地形影响的局地风急流对西边界流流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西边界流从跨越态向入侵态转变的临界状态,局地的西向和南向风应力能够使西边界流向入侵态转变,局地的东向和北向风应力不能使其发生转变;在西边界流从入侵态向跨越态转变的临界状态,除西风以外的风应力都能使西边界流向跨越态转变。此外数值实验还表明风应力旋度的作用强于风应力大小的作用。
钟慎雷王铮袁东亮
关键词:西边界流
印尼海流背后的新发现
2016年
通过对印尼贯穿流的研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报突破了“春季预报障碍”的限制,预报效果大大提高。
袁东亮郝佳佳王晶
关键词:海流厄尔尼诺现象
CT扫描方法在东海泥质沉积物孔隙度分析中的应用与对比
2018年
孔隙度作为海底沉积物的一项重要物理参数,其传统获取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研究利用医学CT扫描技术对采自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的一沉积物岩心SS4进行了测试,提取了垂直方向上沉积物的CT值。通过CT值与部分孔隙度及环刀实验获得的孔隙度之间相关性的比较,建立了东海泥质区沉积物CT值与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公式。同时,研究还发现CT扫描对于沉积物垂向上结构不均一的岩心,CT值与孔隙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这并非方法和精度的问题,而是由于取样点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因此根据相关性好的层段拟合的经验公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测试和观测手段,CT扫描在沉积物岩心研究中将提供更多有用的帮助。
卢健李绍科李安春刘喜停董江张晋
关键词:孔隙度CT扫描泥质沉积物
夏季东海陆架区悬浮体有效密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015年
依据2012年6—7月在东海陆架区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盐度和叶绿素资料,探讨了该区悬浮体有效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悬浮体有效密度总体上表现为近岸低、外海高的分布特征。随深度的增加,近岸海域悬浮体有效密度逐渐增大,底层水体较上层水体呈现为高值;外海区悬浮体有效密度则相对稳定,底层水体较上层水体呈现为低值。研究区悬浮体有效密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长江冲淡水、浙江沿岸上升流和海底沉积环境的影响,其中长江冲淡水和浙江沿岸上升流对该区的"叠加"影响是主要因素。
尹孟山王珍岩高微张凯南王保铎
关键词:悬浮体长江冲淡水
1998-1999年间负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长波动力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使用美国海洋环境预报中心(NCEP)逐日的表面风场和热通量强迫的大洋环流模式(LICOM)研究了1998-1999年负位相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期间赤道印度洋环流长波动力机制的年际变化。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高度计资料的海面高度异常。使用垂直模分解方法对模式输出进行赤道波分解,结果表明:西边界反射在负位相IOD事件发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虽然西边界反射在正、负位相IOD期间均起到了重要的负反馈作用,但两者的来源机制却是不同的。在1998-1999年负位相IOD事件期间,西边界处产生的两个上翻的开尔文波均来自赤道罗斯贝波在西边界处的反射。第一个上翻的开尔文波主要在西印度洋和中印度洋发生作用,由于受到西风异常强迫的下沉的开尔文波的影响,它并没有成功到达东印度洋,但是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东印度洋的下沉异常;而第二个上翻开尔文波成功到达东爪哇沿岸终止了那里的下沉异常,最终终止了负位相IOD事件。首次从赤道长波动力学角度解释了1998-1999年负位相IOD事件的结束机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IOD对印度洋周边气候甚至太平洋的影响。
王晶袁东亮
关键词:开尔文波罗斯贝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