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386)

作品数:10 被引量:163H指数:8
相关作者:杨绪红郭贝贝周寅康金晓斌管栩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土地学会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农田
  • 2篇整治
  • 2篇土地整治
  • 2篇能值
  • 2篇基本农田
  • 1篇低碳
  • 1篇低碳发展
  • 1篇地数
  • 1篇地下管线
  • 1篇整治项目
  • 1篇森林植被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经济
  • 1篇生物量
  • 1篇省域
  • 1篇时空分异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整治项目

机构

  • 8篇南京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东莞市地理信...
  • 1篇中国土地学会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广东国地规划...

作者

  • 7篇杨绪红
  • 6篇金晓斌
  • 6篇周寅康
  • 6篇郭贝贝
  • 2篇管栩
  • 1篇林忆南
  • 1篇沈奇祥
  • 1篇黄贤金
  • 1篇夏栗
  • 1篇黎海波
  • 1篇陈明辉
  • 1篇窦洪桥
  • 1篇赵新新
  • 1篇潘倩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湖南林业科技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地理空间信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被引量:16
2022年
"双碳"目标的提出必将推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碳要素的约束对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5位笔谈专家主要从基于碳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过程、面向生物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竞争与碳排放机制、多目标下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试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措施、能源领域碳减排与国土空间维度等方面提出了主要策略,为构建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
黄贤金张安录赵荣钦高菲张鸿辉
关键词: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对东莞市地下管线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建设的思考被引量:12
2013年
首先对东莞市的特殊市情及管线动态更新工作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法律制度、部门章程、联动机制、数据标准及数据共享等5个方面提出了地下管线动态更新机制建设的若干对策,并结合东莞实际给出了配套的实施措施,确保更新机制的实施效果。
沈奇祥陈明辉黎海波
关键词:地下管线
基于生态流方法的土地整治项目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将土地整治活动作为外界对农田生态系统(项目区)集中性的外部激励,以陕西关中凤翔县典型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分析了项目实施前后生态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变化状况,建立了土地整治生态影响概念性模型,明确了相应生态流的流向与路径关系,使用可用能法和能值法测算项目区外部输入及生态产品输出,应用生态流分析法,对土地整治项目生态流和系统效率进行了定量计算。根据设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使用年限,评估了项目实施后区域净生态价值、自然资源依赖度、可更新资源依赖度、生态产出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可持续度等指标的时间变化过程。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可用能法和能值法测算出的系统生态效益均呈现由项目建设初期陡降为负值,而后指数增加,再趋于平稳的过程;(2)可用能法测算出项目实施后的第29年,生态效益由亏转盈,体现出系统从被扰乱后恢复自然平衡状态的过程;(3)能值法测算出项目实施后的第4年,生态系统趋于平衡状态;(4)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的经济效益为负,于项目实施3a后趋于平稳,总投资中农业生产年投入占资金总额的78.35%。通过可用能和能值方法的结合,可以定量计算系统稳定性,为土地整治项目的物质、劳动力和资金投资选择等提供借鉴。
郭贝贝金晓斌林忆南杨绪红周寅康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田生态系统可用能能值
省域内易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体系初探被引量:2
2014年
作为土地出让和流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完善的易地补充耕地交易体系对土地市场正常发育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从江苏省域内易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的概念内涵和可行性出发,引入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初步构建了一套以省级耕地指标宏观配置方案为指导的省域内易地补充耕地指标一级出让市场和易地补充耕地指标二级流转市场的完整交易体系,并阐述了交易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
杨绪红
关键词:交易体系省域
生态流的构成和分析方法研究综述被引量:15
2015年
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通常以流态形式来表达,其路径、方向、强度、速率等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系统分析了生态流的起源与发展,从能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三方面对生态流进行了解构,并对相关原理和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典型半人工半自然的农田生态系统为例,通过生态网络连接度等指标与纯自然生态系统对比分析生态流的流向、路径和强度等,人类活动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灵活度,但扰乱了原有的稳定性。生态学家一直专注于研究适用于统一计算生态流的方法,其量化已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仍需系统地深入探索。
郭贝贝杨绪红金晓斌周寅康
关键词:能值生态系统
中国农用地整理项目安排与耕地资源分布的协调性研究被引量:23
2015年
农用地整理是当前中国土地整治的重点,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规模化程度是农用地整理的主导方向与建设目标,相应要求农用地整理项目安排应与现状耕地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协调关系。为了从空间和时间上分析这一协调性,根据2006—2012年农用地整理项目数据,结合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通过建立县域尺度下一致性模型和重心模型,从全国和省级二个空间尺度,分析了农用地整理项目安排与耕地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协调性,得到以下结论:1全国层面上,14.4%的耕地区域安排了52.2%的整理项目,项目安排与耕地资源分布的均衡性较差;2省域层面上,多数省份整理项目安排与耕地资源的分布较为一致;3各等别耕地整理比例与其耕地面积比例较为一致,优等地和低等地的整理比例逐渐上升,高等地整理比例趋于下降,中等地整理比例基本稳定;4各等别耕地重心及整理重心按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由南向北分布,优等地和中等地的整理项目安排逐渐趋于均衡化,高等地整理开展偏于其耕地重心北侧,低等地整理分布较为不均。
管栩金晓斌杨绪红郭贝贝周寅康
关键词:农用地整理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006-2012年中国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时空分析被引量:33
2014年
开展土地整治投资的时空分异研究,对把握其投资强度、空间格局以及发展态势,提高资金投入产出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基于2006-2012年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数据,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分析了"十一五"以来中国土地整治项目投资强度、区域构成和投资类型,而后结合重心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了投资重心转移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在空间分布上,土地整治投资呈沿海高于内地、经济发达区高于欠发达区、低纬地区高于高纬地区,中、东部地区是土地整治投资的重点活跃区;在投资类型上,土地整治项目由开发投资主导,开发、整理以及复垦投资型县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而综合投资型县区空间分布较为零星、分散;在重心转移方面,土地整治投资重心偏向东部沿海,南北向未发生显著变化,东西向呈现从东部沿海往中西部内陆转移的趋势;在空间关联上,土地整治投资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长江下游、洞庭湖平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整治投资的高-高集聚区,南疆、青海、西藏、川西、滇南和蒙东为整治资金的低-低集聚区。该研究可为宏观层面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引导土地整治资金投向、开展绩效评价等提供决策参考。
杨绪红金晓斌郭贝贝管栩潘倩周寅康
关键词:土地利用自相关土地整治时空分异
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被引量:21
2014年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合理制定相关规划,明确重点区域与建设时序是有效开展工作的保障,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研究,仅依靠其规定要求难以确保建设区顺利落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传统方法包括图层加权叠加法、逻辑规则划分法和综合区划法,这些方法侧重考虑数据的客观性、分区的主观能动性和图层的纵向叠加性,易忽视地块之间的水平扩展效应.本文从地块单元受相邻地块的水平影响入手,采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以陕西关中地区作为研究区,选取社会经济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条件三个方面构建分区阻力面指标体系,以高等级耕地作为扩散的"源",依据累积阻力值的突变性建立了关中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案,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为重点区、限制区和禁止区.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划定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的面积为14828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0.22%;其限制区面积31897km2,占区域总面积的65.00%;其禁止区面积2345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78%;通过与传统的综合区划法比较,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区在现状耕地延续性、分区连续性等方面具有优势.
杨绪红金晓斌郭贝贝周寅康
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合理性评价研究——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被引量:28
2014年
现阶段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审查验收要点散见于相关政策要求和技术规程中,地方在落实基本农田方案时存在"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等现象,在实践层面缺乏一套对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价的方法体系。论文从"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调整划定原则出发,尝试构建一套数量、质量兼顾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约束指标是以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为评价准则进行分值修正,质量控制指标是以调整划定前的现状为基准,通过对比分析后修正指标分值。而后基于约束指标和质量控制指标得分对调整划定后的方案进行评价,并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县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在数量、质量方面符合相关规定,验证了方法体系的可行性。
杨绪红金晓斌郭贝贝窦洪桥赵新新周寅康
关键词:基本农田
湖南省1999-2013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为研究湖南省1999-2013年间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本文以湖南省1999-2003年、2004-2008年和2009-2013年3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数据为基础,采用森林植被生物因子计算法,对湖南省近年来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为30 070.1万t,其中天然林植被主要以中龄林、幼龄林和近熟林存在,其碳储量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和潜力;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密度随着树种的不同而变化,较大的有阔叶树、竹林、针叶树、针阔混和栎类;湖南省天然林中碳储量较大的树种为阔叶树、竹林、针叶树和针阔混,表明这些树种对湖南森林植被碳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夏栗王福生刘大逵
关键词:森林植被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