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4039)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冯梅安美建张纪中赵荣涛张士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2篇地壳
  • 2篇微地震
  • 2篇各向异性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定位
  • 1篇地震面波
  • 1篇地震探测
  • 1篇断裂带
  • 1篇余震
  • 1篇造山带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机制
  • 1篇震中
  • 1篇中段
  • 1篇瑞雷波
  • 1篇上地壳
  • 1篇天山地震带
  • 1篇盆地
  • 1篇祁连造山带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6篇冯梅
  • 5篇安美建
  • 2篇张纪中
  • 2篇李爽
  • 1篇宿和平
  • 1篇王宗秀
  • 1篇董树文
  • 1篇王小凤
  • 1篇侯春堂
  • 1篇赵文津
  • 1篇薛光琦
  • 1篇李会军
  • 1篇张士安
  • 1篇赵荣涛

传媒

  • 2篇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秦岭地区Rayleigh面波方位各向异性研究
<正>地幔各向异性是由地幔物质形变导致橄榄岩中晶格优势取向引起的,而导致地幔物质形变最为直接的原因是板块运动(常利军et al.,2009;常利军et al.,2011)。因此,板块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幔各向异性的大...
李爽冯梅安美建陈永顺董树文
文献传递
秦岭及周边地区瑞雷波方位各向异性被引量:3
2014年
除了使用前人提取的面波频散曲线外,还从秦岭及周边地区布设的59个宽频流动地震台的数据和中国地震局及各省局台网的数据中筛选出的地震事件波形和台站间噪声互相关格林函数中提取瑞雷波群速度频散曲线.利用二维面波层析成像反演获得了瑞雷波周期为10—50s的各向同性群速度及方位各向异性分布.结果显示:周期为10s的各向同性群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分布与各构造单元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周期为10—50s的面波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内的快波方向多为近NS向.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文得到的秦岭、大巴山构造带周期为10—50s的面波快波方向均与山脉走向近似平行,且与SKS波分析得到的快波方向一致.这表明秦岭和大巴山之下整个岩石圈的快波方向都与山脉走向平行,预示着秦岭和大巴山整个地壳,甚至岩石圈发生了类似的变形.由于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面波快波方向与SKS波结果差别较大,推测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对这两个盆地的地壳基本无影响,但对其岩石圈上地幔却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爽冯梅安美建董树文
关键词:瑞雷波群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地壳
柴达木盆地东缘和祁连造山带中段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被引量:2
2014年
作为藏北宽频地震国际合作INDEPTH-IV项目后续工作的一部分,项目组于2010年9月—2011年8月期间在柴达木盆地东缘和祁连造山带中段,大致沿北东方向部署了25个宽频地震观测台。通过对记录的地震事件面波和台站间环境噪音互相关格林函数频散曲线的提取和面波层析成像的研究发现,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横波速度结构由柴达木盆地东缘向阿拉善地体西南缘发生了非常明显的横向变化。介于二者之间的祁连造山带存在明显的中下地壳低速异常。地壳厚度大致由柴达木盆地东缘的62km向北东至阿拉善地体西南缘迅速减薄至大约38km。
冯梅赵文津薛光琦宿和平James Mechie安美建
关键词:壳幔结构面波层析成像
利用余震震中分析芦山M_S7.0地震发震构造被引量:5
2015年
对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主震震中周边29个地震台记录到的震后一年多的微、小余震,利用Hypo71绝对定位方法进行定位,获得了约1 960次地震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芦山地震余震在平面上主要沿双石—大川分支断裂及其周边分布,在垂向上主要集中在大约5—20km深度之间的两条余震交叉带上.其中一条余震带倾向NW,倾角在12km左右深度发生变化,浅部倾角较陡,该余震带延伸至地表与双石—大川分支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推测隐伏断裂位置相重合;另一条余震带倾向SE,其延伸至地表的位置与双石—大川断裂非常接近,但与该断裂倾向相反.主震震源位置与两条余震带相交的位置接近,且芦山地震主震的两个节面产状与这两条余震带的深部几何形态正好对应,表明芦山地震主震可能是两条余震带所对应的两条断裂同时活动的结果.
赵荣涛安美建冯梅张士安张纪中侯春堂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微地震地震定位
西乌鲁木齐地区上地壳波速结构及其构造解析
2013年
乌鲁木齐市西部地区处于北天山地震带中,是准噶尔含油气盆地的南缘中部的一部分。本研究于2010年5月至10月在该区域部署了20个微地震观测台站。通过对记录的天然微地震资料的分析发现:研究区微地震活动比较频繁,但总体分布比较离散,没有明显沿着某条或某几条断裂成带状集中分布。说明北天山地震带在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主要受控于多级构造,也是研究区处于宽缓盆山转换带的一个典型特征。利用三维地震层析成像反演获得了区域上地壳三维纵波速度结构,并利用统计分辨率矩阵分析方法获得了反演模型的三维空间分辨率分布。所获得的波速结构显示:属于准噶尔盆地的乌鲁木齐山前凹陷比柴窝堡凹陷沉积地层厚,而柴窝堡凹陷与博格达复背斜具有相似的地层特征。分割乌鲁木齐山前凹陷与柴窝堡凹陷的东西走向构造块体边界断裂较发育,倾向南,倾角较缓,该断裂应该是北天山地震带的主断裂;分割柴窝堡凹陷与博格达复背斜的近南北走向构造块体边界断裂不发育。此外,柴窝堡凹陷北部5~10km深度范围内存在一个局部隆起区,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
冯梅李会军安美建王宗秀王小凤
关键词:天山地震带准噶尔盆地
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变化被引量:8
2013年
2008年汶川地震自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南段交界处开始,其余震向NE贯穿了整个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北段。汶川地震余震发生频次快速降低。主震发生之后的1年时间内,每月发生>3.5级的余震超过10个,表明该阶段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比较剧烈的调整。而2009年4月之后每月>3.5级余震发生次数则少于10个,表明该区应力调整逐渐趋于平稳。即使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于2013年4月发生了雅安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北段的汶川地震余震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多。文中首先利用汶川地震震源区(映秀及周边)26个地震台记录到的约1年的余震观测数据计算了微地震震源机制解。然后综合参考前人获取的汶川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测量结果,对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其附近构造应力场在汶川地震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汶川地震震源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汶川地震震前的近EW向变为震后的近SN向。余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交界NWW走向的都江堰-映秀-耿达断裂带周边及其NE区域都存在向NE运动的趋势。这种NE向运动可能是诱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中部发生2013芦山地震的原因之一。
冯梅张纪中安美建
关键词:汶川地震微地震震源机制构造应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