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汉区域气象中心科技发展基金(QY-Z-200807)

作品数:15 被引量:248H指数:11
相关作者:陈正洪史瑞琴刘志雄万素琴孙杰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湖北省气象局湖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区域气象中心科技发展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降水
  • 4篇灾害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2篇低温雨雪
  • 2篇低温雨雪冰冻
  • 2篇低温雨雪冰冻...
  • 2篇冻灾
  • 2篇雪冰
  • 2篇雨雪冰冻
  • 2篇雨雪冰冻灾害
  • 2篇日数
  • 2篇水稻
  • 2篇气温
  • 2篇降水量
  • 2篇降水日数
  • 2篇洪涝
  • 2篇干旱
  • 2篇高温
  • 2篇暴雨

机构

  • 15篇武汉区域气候...
  • 8篇湖北省气象局
  • 3篇湖北省气象科...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北省气象信...
  • 1篇河南省气候中...

作者

  • 14篇陈正洪
  • 4篇史瑞琴
  • 2篇孙杰
  • 2篇陈波
  • 2篇万素琴
  • 2篇王凯
  • 2篇任永建
  • 2篇李兰
  • 2篇刘志雄
  • 2篇刘敏
  • 1篇孙善磊
  • 1篇刘安国
  • 1篇汪金福
  • 1篇赵行姝
  • 1篇冯明
  • 1篇许杨
  • 1篇邓环
  • 1篇邵末兰
  • 1篇柳俊高
  • 1篇高素华

传媒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岩土力学
  • 1篇暴雨灾害

年份

  • 8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省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点及影响分析被引量:26
2008年
2008年初,湖北省出现了自1954/1955年冬季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亿元以上,分析评估此次灾害的基本特点及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可为今后抗御类似灾害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此次灾害影响范围广,受灾人数多,损失重,第三、四场雪使危害迅速加剧,后续效应强、时间长;②影响行业可分为交通、电网及供电系统、通讯、农业、林业、企业和市政设施、居民生活、湖泊结冰等8大类,并可细分为24小类,涉及社会和人们生活的众多方面,足见影响面之广,危害之重;③影响因子以低温、冰冻(道路结冰、电线覆冰)、雪压等为主,另外还有大风、雪雾、湖泊封冻、冰雪融化等;④由于降雪及低温持续时间长、雪量大,对农林业危害严重;由于电力、通讯、建筑设施以及道路结冰严重,对电网、电力供应、交通安全以及社会公众生产、生活等造成极大的影响。
陈正洪史瑞琴李兰
关键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农业电力
湖北省2008年7月20—23日暴雨洪涝特征及灾害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采用空间定位、距平百分率、历史对比、极大值推算、灾害影响分析等多种方法对2008年7月20—23日湖北省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强降水区主要位于湖北省北部、西部,即襄樊、恩施、宜昌、荆门、随州等地;全省76个气象台站中,共有13站过程雨量≥150.0 mm,35站次暴雨,10站次大暴雨,襄樊22日降水量达293.9 mm,为超过1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强降水造成较大范围的渍涝或洪涝,其中4县市为严重洪涝,7县市为较重洪涝,12县市为一般洪涝,9县市出现了渍涝;部分河流超警戒或汛限水位;最后给出了灾害损失、城市渍涝、山洪、地质灾害和雷击事件的统计数据及暴雨对农业、交通、江河湖库水位的影响。
陈正洪李兰刘敏向华邵末兰韦惠红毛以伟王海军
关键词:暴雨洪涝重现期灾害影响
社会对极端冰雪灾害响应程度的定量评估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定量评估社会对极端冰雪灾害响应的速度和程度,以湖北省影响较大的媒体《楚天金报》2008年1月9日至2月5日每天刊载相关文章的版面位置、版面数、专版数为基础数据构成一个综合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建立了综合指标的气象评估(预测)方程和社会应急响应程度的气象因子预测(评估)模型,划分了灾害等级及对应的气象指标,可供今后防灾工作借鉴。结果表明:(1)该指标能较好反映社会对冰雪灾害应急响应的速度和程度,其峰谷变化与积雪深度变化一致,并能反映灾害逐步加重以及认识逐步加深的3次过程;(2)该指标与积雪深度正相关且最显著,与低温负相关、与日雨雪量或雪量不相关,但与前2-3天的雪量正相关,与雪量累积以及低温累积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说明短期的降雪和低温对社会危害有限,只有持续较长时的降雪、深厚积雪、低温才会对社会产生严重危害;(3)当积雪深度超过8.0(19.0)cm,或者累积最低气温低于-7.0(-43.0)℃,或者累积雪量超过24.0(54.0)cm时,就会开始产生严重(极其严重)危害,社会关注度和响应度就会开始(明显)提高。
陈正洪
关键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华中地区近45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9
2010年
根据河南、湖北和湖南等3省55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周期分析和突变检验等方法,揭示华中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华中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速为18.6mm/10a,但大部分站点增加趋势不显著;(2)华中区域平均年降水日数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57d/10a,其中大部地区为增多趋势(占65.5%的站点);(3)全区平均年中雨、大雨和暴雨以上日数上升速率分别为0.39、0.22和0.093d/10a,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面积也随着日雨量条件的升高而不断缩小;(4)从季节上来看,区域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在春、秋季为减少趋势,冬、夏季为增多趋势;(5)年及各季节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周期振荡差异明显,年降水量、冬季降水量分别在1989和1982年出现突变,而夏季和冬季降水日数则分别在1981年和1969年发生突变,且均通过0.05的信度检验。
孙杰许杨陈正洪王凯
关键词:降水量降水日数
湖北省水稻盛夏低温冷害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09年
为了揭示近年来对湖北省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不利影响的盛夏低温冷害变化特征,以1971-2006年7月下旬至8月底的湖北省历史气象资料,利用ArcGIS技术和M-K突变分析方法,对灾害的状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此灾害有明显的增强趋势,鄂西北地区强度增强趋势最明显;发生范围由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扩张;2000-2006年间是湖北省盛夏低温冷害最强的时段;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2年发生了2次突变。这种变化增加了湖北水稻生产的风险,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杨爱萍冯明刘安国
关键词:水稻低温冷害ARCGIS
湖北省2009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及其影响评价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2009年6月1日~9月10日(102 d)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的极端特征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年属于高温热夏年,高温过程开始早、结束迟、持续长、范围广,其中6、7、8月全省大部各出现了一段长达半个月以上的高温热浪过程,9月初还出现一段短暂的高温过程;2)高温强盛、极端程度大.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各有5、4、11站创历史同期新高,可见低温更异常;全省有2站极端最高气温创年历史新高,2站平年历史记录.有5站高温日数超过40 d,通山多达47 d,公安的28 d和监利的37 d创历史新高,武汉39d,为1951年以来第5位;3)气温变幅大,高温间歇期间气温多偏低,如盛夏(7月下旬~8月上旬)气温明显偏低,"三伏"不热,8月底出现强降温过程,过程降温12~15℃,多处极端最低气温创8月历史最低记录;4)极端高温对电力、健康、农业影响大.高温期间用电量屡破记录,空调供应断档,武汉市居民中暑及死亡人数同比大幅上升;由于同期降水偏少,8月中下旬出现大范围农业干旱.
陈正洪任永建王凯
关键词:夏季高温热浪干旱
武汉区域百年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考虑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并对缺测数据进行合理插补,建立武汉区域1905~2005年、季3项气温序列。序列结果表明,100a来年均气温、年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014℃/10a和0.026℃/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0.003℃/10a,表明百年来武汉区域夜间增温趋势比较明显,白天气温变化不大;年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两个暖期,时段为1920~1940年、1990~2005年,第一个暖期主要是夏、秋季气温偏高,冬、春季不明显,热在白天;第二个暖期则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季最明显,夏季较弱,暖在夜间。
任永建陈正洪肖莺孙杰孙善磊赖安伟
关键词:气温序列均一性检验变暖
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根据湖北省20个代表站点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并分析历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及其变化趋势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45年来,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呈提前趋势但不显著,≥10℃界限温度终日变化不大;各站点≥10℃界限温度持续日数都表现出延长的趋势;≥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除建始、郧西、英山、利川等边缘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年代变化看,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为先提前后推迟至20世纪90年代后持续提前的趋势;≥10℃界限温度终日年代变化趋势与初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反;≥10℃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隔日数,20世纪60~70年代都呈增加趋势,20世纪70~80年代大部分减少,20世纪90年代缓慢变化,进入20世纪大幅增加;≥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随着年代呈波动性的上升趋势。可见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可能对农业生产布局造成一定影响。
刘志雄陈正洪万素琴
关键词:积温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被引量:49
2009年
利用湖北省1961-2005年气象资料、水稻产量资料、水稻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早、中稻孕穗-乳熟期高温热害时空变化规律。得出:①中稻高温热害以20世纪60年代最重,2001-2005年次之,20世纪80年代最轻;早稻高温热害以2001-2005年最多,60年代第二,80年代最少;21世纪初有加重的趋势。②中稻高温热害日数表现为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早稻高温热害日数,自西向东递增。③对中稻而言,鄂东地区和鄂西北岗地部分地区,有20%以上年份出现高温热害并导致产量减少3%以上,鄂西南东部、鄂西北大部、江汉平原及鄂东北部也有10%~20%的年份出现高温热害并导致产量减少3%以上;对早稻而言,鄂东地区和江汉平原有15%以上年份出现早稻高温热害并导致产量减少3%以上。
万素琴陈晨刘志雄周月华邓环高素华
关键词:水稻高温热害
华中地区2030年前气温和降水量变化预估被引量:11
2008年
根据区域气候模式对华中地区1961—1990年和2001—203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模拟值(0.5°×0.5°经纬度格点,A2情景),以1961—1990年为基准,计算并分析了该区域未来30a(2001—2030年)的年、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对气温变化而言,未来30a华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0.3℃,东部增温大于西部;春、夏季平均气温上升,分别为0.1~1.3℃、0.8~2.2℃;秋季北部地区气温下降,南部地区气温升高;冬季平均气温下降0.0~1.0℃。就降水而言,未来30a华中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空间分布有南增北减的特点;春、夏、冬季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减少,冬季平均降水量的减幅要大于春、夏季;秋季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增加。
史瑞琴陈正洪陈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