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12ZC0017)

作品数:46 被引量:530H指数:12
相关作者:张健杨万勤张丹桔刘洋张艳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民族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7篇农业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主题

  • 34篇马尾松
  • 30篇人工林
  • 26篇马尾松人工林
  • 15篇凋落
  • 15篇林窗
  • 12篇凋落叶
  • 9篇土壤
  • 8篇树种
  • 8篇阔叶
  • 8篇阔叶树
  • 7篇阔叶树种
  • 6篇微生物
  • 6篇微生物生物量
  • 6篇物量
  • 6篇乡土阔叶树种
  • 5篇凋落物
  • 5篇植物
  • 5篇植物多样性
  • 5篇重金
  • 5篇重金属

机构

  • 45篇四川农业大学
  • 11篇四川民族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阿坝师范学院
  • 1篇四川省林业和...

作者

  • 41篇张健
  • 20篇杨万勤
  • 12篇张丹桔
  • 11篇张艳
  • 10篇欧江
  • 10篇张捷
  • 10篇李勋
  • 10篇刘洋
  • 10篇张明锦
  • 9篇刘华
  • 6篇陈良华
  • 6篇邓长春
  • 5篇李建平
  • 4篇宋小艳
  • 4篇林静
  • 4篇简毅
  • 3篇陈亚梅
  • 3篇高顺
  • 3篇张艳
  • 3篇周扬

传媒

  • 9篇应用与环境生...
  • 6篇生态环境学报
  • 5篇生态学杂志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研究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6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9篇2015
  • 10篇2014
  • 3篇2013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岷江下游11种杂草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被引量:9
2015年
为了解岷江下游11种杂草不同部位(根、地上部)中5种重金属(As、Cd、Cu、Pb、Zn)的含量特征,选取五通桥段典型集水区,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该区杂草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运能力。结果表明,集水区土壤除Cd污染严重外,整体污染较轻。11种草本植物重金属含量为Zn>Pb>Cu>As>Cd,且根系都对As有明显的滞留效应。淡竹叶、巴天酸模、一点红、云南海金沙、铁芒箕、麦冬、绣球藤、酸浆草和蜈蚣草植株都存在地上部均有2种或者2种以上的重金属含量高于根部。11种杂草对重金属As富集能力都不强,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小于1。铁芒箕和蜈蚣草对重金属Cd、Cu、Pb、Zn,淡竹叶、一点红、云南海金沙和酸浆草对Cd、Pb、Zn,麦冬对Cd和Cu,绣球藤对Cd和Zn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都大于1,这些植物均具有超富集植物的一些重要特征,具有成为超富集植物的潜力。
简毅张健杨万勤林静
关键词:集水区杂草重金属
长江上游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对采伐林窗的初期响应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解采伐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的影响,在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地区,选取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G7,面积分别为100 m2、225 m2、400 m2、625 m2、900 m2、1 225 m2、1 600 m2)以及林下对照为研究对象,研究林窗中央和边缘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生长季变化.结果显示:林窗形成初期,其大小仅对土壤NH4+-N有显著影响,季节变化仅对NO3--N有显著影响,但两者对土壤NH4+-N、NO3--N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林窗中央和边缘间土壤NH4+-N、NO3--N差异均不显著.具体为:(1)林窗土壤NH4+-N含量为4.30-11.99 mg kg-1,NO3--N含量为2.57-10.81 mg kg-1;不同大小林窗间NH4+-N、NO3--N仅在生长季中期总体随林窗增大先升后降;总的来看,面积为100-400 m2的林窗土壤NH4+-N、NO3--N较高.(2)在季节动态上,NH4+-N在生长季中期较低;NO3--N为中高末低.同时,生长季初期和末期NH4+-N高于NO3--N,而中期却相反.(3)较之林下,生长初期及末期部分林窗土壤NH4+-N、NO3--N降低.(4)相关分析表明,NH4+-N与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极显著正相关,NO3--N与土壤温度、MBN和有机质均极显著正相关,但土壤含水量对NH4+-N、NO3--N均无显著影响.因此,林窗对土壤温度及微生物活性的改变可能是影响土壤有效氮含量的主要因素.
欧江刘洋张捷崔宁洁张健李建平宋小艳邓超
关键词:生长季铵态氮硝态氮单因素试验
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蛋白酶和羟胺还原酶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人工砍伐四川高县39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形成7种不同大小林窗(100~1 600 m2),并栽植红椿幼苗1 a后参照土壤酶测定方法对林窗中央、林缘、林下蛋白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进行了测定。不同采样位置蛋白酶活性由大到小顺序为林缘、林下、林窗中央,羟胺还原酶活性由大到小顺序为林窗中央、林缘、林下,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林窗中央蛋白酶活性最大体现在1 225 m2林窗,羟胺还原酶活性最大体现在625 m2林窗,两种酶活性随林窗面积增加变化规律不明显,且不同大小林窗间酶活性差异也不显著(P〉0.05);2012年4月—2013年1月,林下蛋白酶活性呈现"W"型变异规律,羟胺还原酶活性呈现"√"变异规律,林窗形成显著改变了酶活性季节动态。林窗式间伐并栽植红椿幼苗改造模式对不同位置蛋白酶、羟胺还原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是可以明显改变这两种酶活性季节动态。
李建平高顺张健宋小艳欧江张明锦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林窗
采伐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初期影响被引量:27
2014年
为了解人为采伐活动形成的林窗对马尾松低效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39 a生的马尾松人工林7种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m2、G6:1 225 m2、G7:1 600 m2)以及林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窗中央和林窗边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1林窗大小显著影响了林窗内各位置土壤MBC和MBP,对MBN影响不显著;MBN与MBC变化趋势相同,均随林窗增大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型变化,但MBN变化幅度较小,MBP仅在林窗中央具有单峰型变化。MBC、MBN和MBP分别在面积为400~900 m2、225~625 m2和625~900 m2的林窗较高。总体来看,中型林窗更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值。2季节变化对土壤MBC、MBN、MBP均有极显著影响,MBC为夏高春低,MBN夏高冬低;MBP的变化较复杂,秋季相对较高。3林窗中央与边缘间MBC、MBN、MBP差异不显著,但MBC、MBN显著高于林下。说明较之马尾松纯林,林窗内土壤微生物活性有较大提高。4土壤温度对MBC、MBN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对MBN、MBP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和水分是林窗形成后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欧江张捷崔宁洁陈亚梅张健杨万勤刘洋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微生物生物量碳
四川省不同立地类型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021年
生态化学计量是认识植物与环境间养分循环和物质流动的重要渠道,受不同立地因子调控.为揭示不同立地和龄组对巨桉叶C、N、P含量及比值的影响并从化学计量角度筛选适宜巨桉人工林培育的优良立地类型,在四川省巨桉主要引种区选择了77个标准样地采集叶片分析其C、N、P含量及计量比.结果显示,研究区样地可划分为2个小区4个组,6个亚组,17个立地类型.四川省巨桉叶C、N和P含量分别为507.44±23.14、11.08±0.68和1.41±0.13 g/kg;C:N、C:P和N:P分别为46.05±4.66、363.38±43.08和7.88±0.34.立地类型和龄组是巨桉叶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各龄组叶C、N、P含量及C:N、C:P在不同立地类型间差异显著.同一龄组内,C含量和C:N、C:P在丘陵小区、黄壤组、坡顶台地和坡下部亚组及厚土层类型中分别高于平原小区、紫色土组、坡中上部亚组和中、薄土层类型,N、P含量反之.巨桉生长主要受N限制,且幼龄林和中龄林更严重,近熟林阶段有所缓解.综上,为提升巨桉叶C存储能力和N、P利用效率,可以"丘陵、黄壤、坡顶台地或坡下部、中等至深厚肥沃土层"立地条件为组合进行人工林培育,自幼龄林开始施N肥或引入豆科植物混交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图3表6参38)
宋思梦周扬张健
关键词:巨桉养分利用效率
岷江下游农田生态系统重金属铅镉锌的输入源格局被引量:3
2013年
岷江下游五通桥区域的土壤存在着中到轻度的铅、镉和锌的污染。为了解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这3种重金属的污染源输入格局,对其主要输入源(大气湿沉降、灌溉和施肥)的重金属输入通量开展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湿沉降3种重金属的输入通量在时期间存在着显著差异,雨量充沛的T1和T2期(雨季期)明显地高于T3期(旱季期);施肥仅有铅和锌的输入通量在时期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表现为T3期的输入通量显著地高于T1和T2期;而灌溉的重金属输入通量在时期间没有显著差异。从不同输入源的输入贡献来看,大气湿沉降和施肥在3种金属的输入中均表现为主要的输入源,而灌溉对3种金属的输入贡献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铅输入中灌溉仅占很小的比例(年输入通量仅为8.0%),在镉输入中其比例提高到了21.9%,而在锌输入中其比例已几乎和其他两种污染源一致。综上可以看出,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行为对农田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其贡献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农田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的管理中应对气候状况和农业生产行为可能引起的重金属污染加以监测,进而促进农产品的清洁安全生产。
朱鹏刘洋陈良华高顺张健杨万勤李勇刘凯
关键词:农田系统重金属污染大气沉降灌溉
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40
2014年
为了解人工抚育调控林窗对马尾松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39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人为砍伐形成不同大小(100-1 600 m2)的林窗共计21个,研究了林窗、林窗边缘、林下的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外的丰富度指数R0(物种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P)、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W)差异显著(P<0.05),其丰富度指数的大小顺序是林窗>林窗边缘>林下.不同大小林窗之间的丰富度指数也有显著差异(P<0.05),但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大小林窗边缘的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林窗的形成显著提高了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丰富度,林窗大小对林下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也有显著影响.
崔宁洁刘洋张健杨万勤欧江张捷邓长春李建平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林窗人工抚育生态优势度物种多样性
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选择长江上游人工采伐形成的7种不同大小的马尾松人工林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 225 m^2;G7:1 600 m^2),探讨不同林窗大小、位置和凋落物分解时间下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中等林窗(G4和G5)内,土壤动物显著影响了凋落物的微生物生物量氮(MBN)(P<0.05),MBN分别增加了28.16%和26.18%.同时,林窗边缘的土壤动物使凋落物的MBN增加了29.06%(P<0.05).此外,分解30 d,土壤动物使凋落物的MBN增加了26.52%(P<0.05);分解90 d,土壤动物使凋落物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显著增加了49.10%(P<0.05);但在180 d时,土壤动物显著降低了MBC(P<0.05).这些结果说明,在马尾松人工林林窗内马尾松凋落物分解初期,土壤动物对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大小受到林窗大小、林窗位置和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张明锦陈良华张健杨万勤李勋张艳刘华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动物凋落物分解林窗马尾松人工林
马尾松与3种阔叶树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与阔叶树檫木〔Sassafras tzumu(Hemsl.)Hemsl.〕、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和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单一凋落叶及31种混合凋落叶分解75、249、437和618 d的纤维二糖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比较,并对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上述酶活性进行混合效应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随着分解时间延长,混合凋落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最低值多出现在分解249 d;其余酶活性则先降低后升高,最低值多出现在分解249或437 d。多数混合凋落叶的酶活性低于单一马尾松凋落叶;2个树种的混合凋落叶中,马尾松和香椿混合凋落叶的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高,但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却最低;3个树种的混合凋落叶中,马尾松、檫木和香樟混合凋落叶的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低,但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却最高。纤维二糖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在质量比6∶1∶1∶2、6∶1∶2∶1、6∶3∶1和8∶2的混合凋落叶中最高。实验期间,混合凋落叶的4种酶活性以加和效应为主,仅少部分混合凋落叶的酶活性表现为非加和效应。其中,酶活性在分解75 d表现为拮抗效应的混合凋落叶相对较多,而表现为协同效应的混合凋落叶相对较少。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凋落叶的初始质量及pH值和含水量对不同分解时间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因子在不同分解时间对同一酶活性的影响甚至完全相反。研究结果显示:混合香椿凋落叶有利于提高纤维二糖水解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而混合檫木和香樟凋落叶有利于提高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马尾松与阔叶树凋落叶质量比6∶4有利于混合凋落叶中碳循环相
张艳张艳袁亚玲宋思梦周扬张健
关键词:马尾松阔叶树酶活性分解过程
马尾松与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分解氮磷释放的混合效应被引量:2
2022年
为探明乡土阔叶树种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特征,以马尾松、檫木(Sassafras tzumu)、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以及香椿(Toona sinensis)凋落叶为实验对象,按照不同树种组合、不同混合比例组合为35个处理后进行野外分解试验研究.结果发现:所有凋落叶的N、P释放率均表现出前期较快、后期较慢的变化趋势.大部分混合凋落叶的N和P释放率在分解过程中表现出非加和效应,且主要表现为协同效应.随分解时间延长协同效应表现出分解前期最强,之后减弱,后期再增强的趋势.31个混合处理中,马尾松+香樟+香椿组合中6:1:3、7:2:1和7:1:2,马尾松+檫木+香椿组合中7:1:2、6:1:3和6:2:2,以及马尾松+檫木+香樟+香椿组合中7:1:1:1和6:1:1:2的N、P释放率在两年的分解时间中有超过一半时期表现出协同效应.可见阔叶占30%-40%时且混合有香椿凋落叶的组合最利于整个混合凋落叶的N、P释放,加快养分归还.因此,在后期马尾松纯林的“混交化”近自然改造中,可根据实际造林需求,选择马尾松+香樟+香椿、马尾松+檫木+香椿或马尾松+檫木+香樟+香椿的树种搭配及合适的混交比例,提高凋落叶分解的养分归还量,有助于维持林下土壤肥力.(图4表4参46)
李勋张艳宋思梦周扬张健
关键词:马尾松纯林乡土树种养分归还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