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

作品数:88 被引量:406H指数:10
相关作者:张学博门洪华张慧君黄振威张旭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党校校级科研课题重点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4篇政治法律
  • 21篇经济管理
  • 12篇哲学宗教
  • 6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5篇主义
  • 9篇政治
  • 7篇社会主义
  • 7篇马克思主义
  • 5篇软实力
  • 4篇神话
  • 4篇神话化
  • 4篇民主
  • 3篇新中国
  • 3篇行政
  • 3篇意识形态
  • 3篇政府
  • 3篇政治发展
  • 3篇中国软实力
  • 3篇中国特色社会...
  • 3篇特色社会主义
  • 3篇公共
  • 3篇哈耶克
  • 2篇大众
  • 2篇大众文化

机构

  • 68篇中共中央党校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国家行政学院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共中央编译...
  • 1篇北京建筑大学
  • 1篇中共济宁市委...

作者

  • 5篇门洪华
  • 5篇张学博
  • 3篇李小科
  • 3篇黄振威
  • 3篇张慧君
  • 3篇张旭东
  • 3篇林雅华
  • 2篇陈建奇
  • 2篇傅思明
  • 2篇孙培军
  • 2篇刘冠君
  • 2篇唐爱军
  • 1篇任庆银
  • 1篇宋志艳
  • 1篇罗建波
  • 1篇张卫波
  • 1篇王兆铮
  • 1篇姜丽钧
  • 1篇刘学军
  • 1篇董洁

传媒

  • 10篇理论视野
  • 6篇科学社会主义
  • 3篇中共中央党校...
  • 3篇中共天津市委...
  • 3篇北京行政学院...
  • 2篇当代经济研究
  • 2篇国际观察
  • 2篇天津行政学院...
  • 2篇党史研究与教...
  • 2篇中共福建省委...
  • 2篇岭南学刊
  • 2篇科技与法律
  • 2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当代世界与社...
  • 1篇新视野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经济研究参考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7
  • 10篇2016
  • 11篇2015
  • 18篇2014
  • 18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2006年
既要坚定地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规律性的要求,又切实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审时度势地善于寻找和把握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现实目标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努力提高把握规律的主动性和准确性。
王兆铮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
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研究评析
2012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当代西方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第三代、第四代学者开始较多地关注中国民主问题。西方学者运用主流政治科学理论,结合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特征,形成了政治民主化、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发展、治理与民主政治发展五个研究角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动力、变迁过程、制度形态和未来前景,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和反思的学术观点。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深受西方自由民主价值、政治科学理论、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的影响。
徐浩然
关键词:西方学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不远不近”到“事实同盟”——试论1951至1965年间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的演变被引量:1
2015年
中巴建交之初,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两国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可以说是"不远不近"。以后美巴两国走向结盟,更是给中巴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坚持正确的外交政策,根据形势的改变,抓住有利时机,最终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扭转。之后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
韩晓青
关键词:中巴关系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探析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近期的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回调,但从长期看,仍具备支撑经济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中国具备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和体制优势;庞大的国内市场、较高的资本积累速度、不断增长的人力资本和创新潜力以及经济改革与结构调整的深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全球治理,将为中国赢得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有效应对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和体制机制的转型。
张慧君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
新历史起点上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确定与这一起点相适应的政治发展战略,对于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这个起点的政治发展战略必须从现代化中期阶段的实际出发,以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为重心,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和政治制度现代化指向,顺应人类政治发展的世界潮流,借鉴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化的经验教训。要坚定自己政治发展模式的信心,加强法治建设,积淀文化底蕴,全面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刘学军
关键词:政治发展
在农地制度改革上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博弈被引量:2
2017年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近年来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热点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否适应、农地农宅入市是否可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去向何处。争论的形成,客观上是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本身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这双重属性,主观上则是由于不同学者所使用的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存在差异。究其实质,这些争论折射出了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上公平与效率两大价值取向的博弈。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探索均衡的实践路径,立足实际、稳妥推进、试点先行,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袁赛男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公平
“于世俗之中探寻真理”——克拉考尔的唯物主义转向被引量:1
2016年
魏玛时期的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价值信仰层面的空虚匮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何突破时代困境,重寻意义,成为了当时德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在对社会现实的考察与马克思著作的阅读中,克拉考尔逐渐摆脱了文化弥赛亚主义,将目光转向唯物主义,构建出了一套以"去神话化"为核心概念的唯物史观与资本主义理性批判理论。在此基础上,克拉考尔否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抽象唯心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的解读路径,而采取了直面现实、返归具体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展开了对魏玛时代大众文化"表面现象"的分析,开辟了文化研究与文化现代性批判的先河。
林雅华
关键词:弥赛亚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青年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两种分析框架
2014年
青年马克思在两种分析框架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人学思想。第一个是法哲学框架。马克思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问题域中揭示出现代人的二重性存在;批判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社会革命寻求人的解放。第二个是劳动辩证法框架。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劳动,异化劳动表征现代人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实现人的本质、劳动的解放依赖于私有制革命。
唐爱军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人学思想法哲学
中国对非洲政策与国家形象塑造被引量:2
2008年
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进程中,非洲大陆是中国拓展国际影响力、树立自身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舞台。近年来,中国及时扩大了对非援助规模,重视提升非洲国家的产业发展能力,支持和参与在非洲的维和行动,积极推动发展模式和经验的交流,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与软实力。但随着中外关系的升温及非洲形势的变化,也凸显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应从中外友好长远发展和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角度,推动对非外交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发展与完善。
罗建波
关键词:对非政策软实力国家形象
中英现代化社会转型期官德建设比较研究
2014年
官员道德建设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中、英两国官员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中国官员道德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官员道德法规欠系统性和权威性、官员道德监督惩治机制欠健全、官员道德教育欠长效性和时效性、官员道德评价机制欠落实等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通过进一步健全官员道德法律法规,完善官员道德监督机制,提高官员道德教育水平,推行官员的道德评价,切实保障"依法治国"视域下的"依法治官"取得实效。
王乐张溢木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