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007)

作品数:2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陈啸徐勇裴艳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6篇散文
  • 7篇海派
  • 5篇文学
  • 5篇京派
  • 4篇京派散文
  • 3篇都市
  • 3篇尖新
  • 3篇合流
  • 2篇都市散文
  • 2篇文化
  • 2篇畸形
  • 2篇工商文化
  • 1篇大众
  • 1篇大众媒介
  • 1篇形而下
  • 1篇性灵
  • 1篇性灵文学
  • 1篇学史
  • 1篇血枯
  • 1篇寻根

机构

  • 18篇中南民族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南通大学

作者

  • 20篇陈啸
  • 1篇徐勇

传媒

  • 3篇河北师范大学...
  • 3篇淮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大理学院学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现代语文(上...
  • 1篇济宁学院学报
  • 1篇创作与评论
  • 1篇郑州师范教育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京派散文的视角被引量:1
2011年
为了寻求散文文体尽可能地表现作者情理的奥妙,沈从文、李广田、梁遇春等为代表的京派散文作家非常重视"观察点"的多元运用,突破了传统散文全知全能的单一视角。京派散文文体的成熟,其独特"观察点"的运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陈啸
关键词:京派散文
民国时期上海张若谷都会散文创作论被引量:1
2014年
张若谷是民国时期上海都会散文的代表作家。张氏散文文体大体包括读书断想、上海"一·二八"战事之报告及一般的抒情小品等。作为身居都会空间,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真正属于张若谷的是他的市民味,其散文小品所体现的文学世界虽谈不上多有气魄,但一定程度上却具有着中国现代都会散文范式的意味。
陈啸徐勇
《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与京派散文的生成及运命被引量:1
2012年
真正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是以沈从文、何其芳、李广田、萧乾、师陀、林徽因、吴伯箫等为代表的以纯散文创作为宗旨的作家群体。在其发展史上,大公报"文艺副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艺副刊"影响了京派散文的发展形态和变异,形成了京派散文作家队伍和京派散文的创作规范、散文美学,制约了京派散文的文体形式等,没有它,京派散文难以成派。而京派文学之其他刊物如《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等与京派散文同样休戚相关,它们与大公报"文艺副刊"一道共同生成了京派散文,由此系列报刊,大可管窥出京派散文的兴衰历程。
陈啸
关键词:传媒语境公共空间
海派的衣裳京派的骨:20世纪30年代上海林语堂与京海派散文
2019年
北京是林语堂文学的起点。北京时期的林语堂融入新文化运动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与胡适、鲁迅、周作人、陈独秀、辜鸿铭等新文学干将们的影响密不可分。正是在他们的综合影响下,加之自己独特性情及特殊教育背景的规约,铸就了林语堂相当而特别的“京派”因缘。京海合流中的林语堂则有了明显的海派意味,但与以同情和欣赏的眼光将都市生活、都市情感作为中心表现的海派毕竟又存有着距离。在复杂的工商与政治语境里,他以拟市民的口吻发为讽刺的诙谐,苦乐自尝,不求人理会,人亦未必理会。不过,上海林语堂的文学活动却直接促进了海派都市散文的兴起。它们共同创造和发展了那种以“日常生活”为本位的“轻”文学文体。这种文体消解了“战斗”的锋芒与“崇高”的品格,却也丰富了现代散文的种类,典型体现了中国现代都市散文的早期形态。
陈啸
关键词:京派海派
审美革命与工商文化的精神造型——海派散文的文学文化史意义
2017年
海派散文是近现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市民散文,其突出的特点是发现日常生活本身的美、幸福与乐趣,不求"载道"或本质,是传统文学中居于主流之外市井生活的发展与扩张。海派散文的发生与近现代上海的都市化进程相始终,本质上属于工商文化的精神造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海派散文正体现了工商都会的主体意识,其所表达的是置身于现代工商社会中普通市民的人生感受与普遍心态,是近现代上海都市文化因内而外的主体性表现。海派散文作为近现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市民散文或生活散文也同时标识着近现代中国工商化的进程。
陈啸
关键词:海派文化
京派散文的象征段片
2013年
散文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等,不重视发展变化的外在完整性,而重视人生段片的抒写,呈散跳的形态。作为散文的一般质态,京派散文当然如此。但更为重要的是,京派散文的段片抒写追求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性。此种象征所重视的是用感性形象象征个人的偶然性与非理性及个体当下的独特体验。京派散文不太重视再现式描写客体的直接模拟式的写实,而偏重表现式的主体因素对客体的渗透、转化和再创造,有心灵写实化的倾向。
陈啸
关键词:京派散文
恋着肉化血枯的骸骨——谈梁遇春人生散文的“黑暗”之美被引量:2
2012年
梁遇春最喜欢奔走"红尘",喜欢于人生"途路"当中,会心静观人生真况。他悲观看世,品尝痛苦,但又乐观地看待生命世界的黑暗及单调。他陶醉在急景流年与"黑暗"的人生里,带着精神朝圣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难与悲哀,于灵魂深处爆发心灵革命,在看似二律悖反的人生态度中咀嚼人生之青果。
陈啸
关键词:梁遇春
海派散文的原乡印记与创伤记忆被引量:2
2015年
乡土中国土壤上产生的现代都市,缘于自身文化的"积习",似乎总是蒙有农本主义的东西。由是规约了以都市现象与都市情感作为中心表现的海派散文的"都市性"总留有乡村文化的面影,但终究又不再属于传统乡土文学的范畴。多元的文化土壤与混合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海派散文语义空间的丰富与繁杂。作为特定时代工商文化的产物以及偏重感性呈现都会文化的海派散文,可以较为明晰的考辨近现代中国乡土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变的轨迹与现代都市人精神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海派散文正象征了近现代中国都市化的进程。
陈啸
关键词:工商文化创伤记忆
京海合流的先锋派:1930年代的章衣萍
2017年
章衣萍是一个有着明显"海派"倾向的"京派"作家,在1930年代京海合流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迅速由京派蜕变成海派的典型作家。类似于经典海派,对现代都市男女情爱的病态化描述,并且故意追求性爱的某种原始意味,是他最终迎合海派而"背叛"京派的标志。然而,章衣萍又是矛盾的。上海时期的章衣萍依然有着"北京"的情结,而上海的现实与复杂的时局也时时对之形成冲击,加上独有的天性,形成了他颇有意味的海派风格。他远离经世文章,却又始终有着掩藏不住的忧郁与沉重,与海派文学的"潇洒"究竟不同。"另类"的章衣萍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的"可怜"与"骄傲",也足以引发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回望与思考。
陈啸
关键词:章衣萍先锋派
京派散文的赋形结构
2012年
从整体上看,京派散文的结构是一种超越外在表现形态的内部生长型的生命结构。其所内在遵循的是自洽的凝聚。它常常将一种情绪或一种理念作为赋形的凝聚点,将情感的流动作为散文的中心轴线,去纵横交错地吸附和粘连一切使情感得以产生和表现的自然之物,整体呈现出开放自由美和有序凝聚美。这在整个中国散文结构的发展史甚至整个中国古典文章的结构史上,京派散文都是有开创和启示意义的。
陈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