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YY007)

作品数:25 被引量:1,821H指数:18
相关作者:胡庚申方梦之王园刘爱华刘艳芳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4篇翻译
  • 20篇译学
  • 20篇生态翻译
  • 20篇生态翻译学
  • 20篇翻译学
  • 7篇翻译生态
  • 5篇适应选择论
  • 5篇翻译适应选择...
  • 4篇译者
  • 4篇翻译生态环境
  • 3篇生态
  • 2篇研究范式
  • 2篇译者中心
  • 2篇翻译生态系统
  • 2篇翻译思想
  • 2篇翻译研究
  • 2篇范式
  • 1篇新闻
  • 1篇新闻报
  • 1篇新闻报道

机构

  • 15篇清华大学
  • 7篇郑州大学
  • 4篇澳门理工学院
  • 3篇山东大学
  • 3篇澳门城市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1篇广西科技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15篇胡庚申
  • 2篇方梦之
  • 2篇刘爱华
  • 1篇王园
  • 1篇焦卫红
  • 1篇黄忠廉
  • 1篇孙迎春
  • 1篇罗迪江
  • 1篇刘艳芳
  • 1篇宋志平

传媒

  • 8篇上海翻译
  • 6篇中国翻译
  • 2篇外语教学
  • 2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东疆学刊
  • 1篇外国语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翻译界
  • 1篇中国外语
  • 1篇天津外国语大...

年份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本移植的生命存续——“生生之谓译”的生态翻译学新解被引量:55
2020年
生态翻译学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在于它以“翻译即文本移植”的思维方式来把握“文本生命”的诞生、生长与存续、发展,并使“文本移植”与“文本生命”的内在关联形成了“转生再生、生生与共”的生态思维范式,从而呈现出翻译作为一种生命形态行为的本质特征。基于文本移植与文本生命的交互融合,生态翻译学将“生”和“生生”视为其生态思维范式的典型特征,以此揭示文本移植的生命法则,把握文本生命的本质和其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生生之谓译”。文章指出,“生生之谓译”为诠释翻译活动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古智今用”的全新理念,既深化了我们对生态翻译的理解和认识,又扩展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内容与方式,因而也有助于提升生态翻译学的可解释性和理论价值。
胡庚申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生态翻译学的哲学“三问”审视被引量:21
2021年
生态翻译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既是生态翻译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不少国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本文拟从哲学“三问”视角应答此生态翻译学的“本”、“源”、“势”之问,进而确证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作者首先以生态翻译学之“本”为题,明晰生态翻译学“一生”本、“二生”译、“三生”相、“四生”观的本体研究论域与核心研究问题;接着以生态翻译学之“源”为题,回溯西方生态主义、东方生态智慧、生物适择学说的生态翻译学三大理论支柱与理念认知和立论思想的渊“源”问题;最后以生态翻译学之“势”为题,指明在新生态主义指导下,聚焦生态翻译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深化拓展与翻译方法“十化”体系的探索实践,即生态翻译的方法问题和生态翻译学怎么发展的问题,以期持续发掘生态翻译学的内生活力,聚力践行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
胡庚申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再论翻译生态环境被引量:52
2020年
"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翻译学对当代生态翻译的反思与积淀,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在"论翻译生态环境"(方梦之,2011)一文的基础上,作者拟对"翻译生态环境"所涉概念作进一步探讨。本文中,作者图示了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体系,分析了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阐明了从原文生态环境到翻译生态环境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提出了保持"翻译生态平衡"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方梦之
关键词:翻译生态环境生态平衡
生态翻译学之“生态环境”探析被引量:5
2011年
生态翻译学将生态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论"及"翻译生态环境"等概念,是一个全新的翻译研究视角。生态翻译学是一个由中国学者首倡的翻译研究视角,是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进行理论构建的又一新颖尝试。这一理论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它是生态学不断渗透、译学研究视域扩展及译者研究纵深化发展和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等各种趋势的交叉点,是译学研究适应各层次生态环境的成果。
刘爱华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的“虚指”研究与“实指”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生态翻译学研究中的所谓"虚指",亦称"借喻"或"喻指",是通过隐喻类比将生态学的理念和原理影射到翻译学领域中的研究。文章指出,以往的生态翻译学研究绝大部分具有喻指特征的研究取向,主要是借用生态学原理解读翻译现象、类比翻译生态为自然生态以及投射生态理念于译论构建之中。而生态翻译学研究中的所谓"实指",即关于自然生态作品和特定绿色主题的翻译行为和翻译研究;也包括生态翻译与生态语言、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等"他者"关于生态视角的贯通研究。具体包括:选择自然生态素材、翻译自然生态内容;发掘文本生态意义、揭示作者(及展现译者)生态思想;践行生态理念、关注生态环境;贯通"他者"的生态研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翻译实践、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翻译发展等等。生态翻译学中的"实指"研究,既是生态翻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完善和提升生态翻译学理论话语体系适用性和可解释性的一项重要发展。文章指出,"虚指"和"实指"是生态翻译学研究的"一体两面",两个研究取向并行不悖、互促共进,合力践行"译有所为"。
胡庚申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虚指实指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国际发展被引量:23
2021年
21世纪以来,始创于中国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话语体系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目前方兴未艾,影响力持续提升。生态翻译学的两大亮点在于理论创新和国际发展。其理论创新包括:创设"关联序链",揭示"生态范式",确证"三生"论域,首倡"新生态主义"。如果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看作其发展的内涵,那么,其外延则是其向外传播的国际化实践和探索,其路径包括:举理论之旗,走生态之路,致东方之学,打首创之牌,趋学派之势。实践表明,理论创新是国际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国际发展则是理论创新的一种路径、标志和追求;理论创新和国际发展是相辅相成、互动共进的,体现出同频共振的基本特征。对生态翻译学理论创新和国际发展的梳理和发掘,或许能为我国生态文明新时代翻译研究的新作为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也或许能为相关领域的其他理论体系创新和国际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胡庚申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论翻译生态环境被引量:184
2011年
翻译生态环境可分解为两个方面: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本文首先描述翻译生态的形成与和谐共生,然后分别介绍翻译环境中的经济环境、文化语言环境、社会政治环境。文章指出,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部分有机联系,和谐共生,生生不息。翻译生态环境具有动态性、层次性和个体性等特征。翻译事业的繁荣和翻译活动的积极展开要求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之间具有一个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
方梦之
关键词:翻译生态翻译环境
关于生态翻译学相关问题的再思考——对尹穗琼商榷文章的回应被引量:13
2017年
生态翻译学从创始至今已有16年的历程,但有些认识仍然模糊不清。针对尹穗琼所提出的商榷意见进行回应与反驳,主要涉及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式、理论基础、理论建构、译者中心与翻译方法,目的在于澄清对生态翻译学的一些误解,吸纳能促进生态翻译学发展的合理观点,阐释生态翻译学的本质和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生态翻译学的认识。
罗迪江胡庚申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译者中心翻译方法
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被引量:215
2009年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的综观整合性研究。本文拟针对现有研究的局限和缺失,进一步阐述翻译生态学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研究的趋向,探寻翻译学研究综观与整合的途径。文章指出,从翻译学、语言学、文化学、人类学和生态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的跨科际研究"关联互动",并最终融入它们所共同依托的生态系统,从而构成翻译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文章还认为,生态翻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将具有整体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胡庚申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生态系统
刍议“生态翻译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被引量:52
2019年
人类进入了"大生态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已成为21世纪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本文拟讨论在此大背景下"生态翻译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相关议题,是作者近年来的若干思考,涉及生态翻译与生态文明在人类"大生态时代"背景下的公共"生态"视角研究、生态翻译研究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服务"与"互动"关系,以及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新时期后为生态翻译学的"译有所为"提供的新机遇、新方向和新途径等。
胡庚申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生态文明建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