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011GGH21704)

作品数:12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王立志于兴修孟晓云泮雪芹吴元芝更多>>
相关机构:临沂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临沂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土地利用
  • 4篇前置库
  • 3篇土壤
  • 2篇氮磷
  • 2篇沂蒙山区
  • 2篇生态
  • 2篇水体
  • 2篇土地利用结构
  • 2篇土壤侵蚀
  • 2篇污染
  • 2篇流域
  • 2篇环境因子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养分
  • 1篇植草

机构

  • 12篇临沂大学
  • 3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王立志
  • 5篇于兴修
  • 3篇泮雪芹
  • 3篇吴元芝
  • 3篇孟晓云
  • 2篇李建华
  • 2篇陈志笃
  • 2篇刘前进
  • 1篇张永坤
  • 1篇王国祥
  • 1篇孙棋棋
  • 1篇王志齐
  • 1篇李宝
  • 1篇高燕
  • 1篇陈景荣
  • 1篇刘占仁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绿色科技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前置库技术对水体净化效果被引量:6
2013年
对位于山东中南部的云蒙湖前置库系统进行了全年跟踪监测,通过春夏秋冬四季的数据反映了具体研究概况,原位监测前置库系统沉淀区、浅水生态净化区和深水生态净化区对水体氮磷及藻类的去除率,反映了复合前置库技术对水体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前置库系统全年对水体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及藻类密度在流经前置库各系统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前置库系统对水体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颗粒态磷(PP),总氮(TN),硝态氮(NO3--N),氨氮(NH3+-N),藻类的净化率平均分别为47.83%,56.92%,46.94%,34.73%,33.40%,55.71%,34.41%。各净化区对水体氮磷及藻类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相对其他区域前置库浅水生态净化区对水体净化效率较高。PP的含量在深水生态净化区由于水体的风浪扰动等作用呈上升趋势。植物生长将氮磷富集于体内是对水体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陈志笃王立志
关键词:前置库水体氮磷
沂蒙山区不同植被模式下坡耕花生地垄间水土流失与磷素输出被引量:5
2012年
以沂蒙山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坡耕花生地为对象,研究5种种植方式(花生+狗牙根、花生+草木犀、花生+黑麦草、花生+三叶草、花生+空白对照)下,垄间水土流失和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花生地垄间植草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径流量为对照的55.1%~61.3%,其大小依次为花生+草木犀>花生+狗牙根>花生+三叶草>花生+黑麦草;泥沙流失量为对照的3.4%~32.3%,其大小依次为花生+三叶草>花生+草木犀>花生+狗牙根>花生+黑麦草.花生+黑麦草种植方式的控水、拦沙效果明显,植草初期泥沙流失量受降雨等因子的影响波动较大,拦沙率与对照相比差异较小,后期泥沙流失量不断减小并趋于稳定,拦沙率不断增加.花生地垄间植草较好地控制了磷素输出,总磷(TP)流失量为对照的52.8%~75.3%,其大小依次为花生+狗牙根>花生+草木犀>花生+三叶草>花生+黑麦草;与对照相比,花生地垄间植草减少了27.5%~67.0%的颗粒态磷(PP)输出,但相对提高了水溶性全磷(DP)的输出.花生+黑麦草种植方式控制磷素输出效果最优,TP输出为对照的58.4%,PP流失为对照的27.5%.在植被生长期,各形态磷素流失存在差异,整个雨季DP输出以水溶性无机磷为主,花生收获后首场降雨中各形态磷素的输出负荷远超过最大雨强降雨磷素输出负荷.
李建华于兴修刘前进吴元芝
关键词:沂蒙山区磷流失黑麦草
云蒙湖前置库浅水生态净化区植物对水质净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原位监测云蒙湖前置库系统浅水生态净化区进出水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总氮(TN)、硝态氮(NO3–-N)、氨氮(NH4+-N)及主要环境因子p H、溶解氧(DO)和氧化还原电位(Eh)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生物量及环境因子和各形态氮磷净化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浅水生态净化区对水中氮磷的净化效率存在夏高冬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总氮和总磷夏季净化率平均在28.11%—43.42%,31.00%—48.00%之间,冬季净化率平均在19.02%—26.36%,21.52%—28.57%之间。植物生长将氮磷富集于体内是对水体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夏季植物旺盛生长冬季植物衰亡是浅水生态净化区净化效率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水生植物对环境因子p H、DO和Eh的改变量与各形态氮磷的净化率呈不同程度的相关,表明浅水生态净化区水生植物通过对环境因子DO、p H和Eh的提高来增加底泥对水中氮磷的吸附效率。
陈景荣王立志
关键词:前置库环境因子
云蒙湖流域非点源磷污染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运用输出系数模型,在GIS&RS支持下,对云蒙湖流域非点源磷污染进行了时空动态模拟。结果表明,1986—2010年,云蒙湖流域非点源磷污染负荷量明显增加,1986、1995与2010年TP负荷量分别为100.98,123.57,144.36t;从空间分布来看,TP高负荷区主要分布于流域的河谷低平地带,主要是由于该区集中了大部分农业耕作区,化肥施用量高;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非点源污染TP逐年增加,其贡献率也逐年增加,由1986年的89.5%,1995年91.35%上升至2010年92.02%,林地、草地TP变化较小,贡献率呈减小趋势,居民用地TP增加幅度大,但由于面积较小,其贡献率较小;对于子流域而言,耕地面积比例高的子流域,TP负荷强度增加程度较大,TP负荷强度较大的子流域逐渐由中东部地区向全流域扩展。
孟晓云于兴修泮雪芹
关键词:输出系数模型非点源污染土地利用结构地理信息系统
云蒙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在RS与GIS支持下,获取云蒙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选用RUSLE模型估算土壤侵蚀量,对云蒙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0年间,土壤年总侵蚀量由647万t降至630万t,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云蒙湖流域耕地土壤侵蚀最为严重,1986年和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 325t/(km2·a)和5 504t/(km2·a),分别占土壤侵蚀总量的85.8%和84.7%;草地是重点治理的另一对象,强度以上等级侵蚀都分别占总侵蚀面积的40%和44%;随着耕地和草地类型的转入,居民用地侵蚀面积由1986年的1 010hm2增至2010年的2 608hm2,土壤侵蚀总量由5.4万t增至14.2万t,是变化较为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
泮雪芹刘占仁孟晓云孟晓云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侵蚀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以山东省临沂市四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为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OM)含量具有显著影响,而对pH、全磷(TP)、全氮(TN)、全钾(TK)和土壤颗粒组成无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OM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水田>未利用地>林地>旱地;TN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未利用地>林地>水田>旱地;TP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未利用地>旱地>林地>水田;TK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林地>水田>旱地>未利用地。相关分析表明,旱地各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要大于水田、林地和未利用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TP和TN之间的相关系数无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旱地、水田、林地和未利用地综合肥力指标F值大小顺序为:水田(0.86)>林地(0.78)>旱地(0.51)>未利用地(0.43)。
刘占仁王立志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肥力土壤养分
云蒙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在RS与GIS支持下,选用RUSLE模型估算土壤侵蚀量,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及土壤侵蚀变化特征,引入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分析土壤侵蚀效应,在此基础上,对88子流域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侵蚀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986~2010期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且呈减少趋势由63%减少到59%,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由耕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转出为主;土壤侵蚀状况有所好转,侵蚀类型以微度为主,所占比例由60.7%上升到61.7%,强度以上所占比例由16.9%降到16.6%,土壤侵蚀等级变化显著,中度、强度和极强度变化率为50.54%、50.8%和47.34%,主要由较高强度和邻近较低强度转入为主;土壤侵蚀强度随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而变化,当发生不合理变化由林地→耕地时,侵蚀强度指数由154.3增到259.3,结构合理化由耕地→林地时,侵蚀强度指数由233.2降到145.1;回归方程结果显著,检验误差为0.024%,有一定可靠性。因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侵蚀量的定量关系可为动态监测土壤侵蚀状况提供简单方法。
泮雪芹于兴修孟晓云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壤侵蚀
云蒙湖前置库系统对水体氮磷空间格局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监测云蒙湖前置库系统对水体总磷(TP)和总氮(TN)全年空间格局影响,及主要环境因子pH、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和典型植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分析生物量及环境因子和氮磷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蒙湖水体氮磷含量在前置库系统影响下呈条带状分布,自东汶河入湖口向湖中心地区逐渐降低,总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趋势;前置库系统全年对水体均具有净化作用;前置库系统通过对环境因子溶解氧(DO)、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提高的方式来提高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从而影响水体氮磷含量的空间分布;前置库系统植物将大量氮磷富集于植物体内,通过人为收割的方式将氮磷转移出水体,是前置库影响水体氮磷含量的直接方式。
王立志李宝于兴修王志齐
关键词:前置库环境因子氮磷
基于氮磷输出风险控制的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以沂蒙山区典型小流域——双河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将线性规划模型与GIS有效耦合,以控制N、P等面源污染物输出与增加经济效益作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首要目标,以地块为单元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结果表明:线性规划模型与GIS有效结合,使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结果既具有面积上的约束,又同时与具体的空间位置相匹配;将N、P等面源污染物输出纳入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所考虑的因素当中,使配置结果兼顾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双河峪小流域优化方案提高园地与林地面积,降低了耕地与未利用地面积比重,N、P年输出量降低15.3%,年经济效益提高41%。
于兴修李建华刘前进吴元芝孙棋棋高燕
关键词:沂蒙山区土地利用线性规划GIS
衰亡期沉水植物对水和沉积物磷迁移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通过室内模拟的方式,分别研究了秋季黑藻、苦草和春季菹草的衰亡过程,分析了沉水植物在衰亡期间水、沉积物中磷与环境因子[pH、氧化还原电位(Eh)和溶解氧(DO)]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沉水植物黑藻和菹草在衰亡期间能显著提高水中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颗粒磷(PP)、溶解性活性磷(SR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的含量;苦草在衰亡期对水体各形态磷含量影响不显著,且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小(TP,0.04—0.06 mg/L);环境因子的变化对水中磷含量影响显著,黑藻和菹草水体中TP的含量和环境因子pH、DO和Eh均呈负相关,而苦草组水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受环境因子影响不显著。实验期间不同植物组沉积物中总磷(TP)、NaOH提取磷(NaOH-P)、HCl提取磷(HCl-P)、无机磷(IP)和有机磷(OP)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沉积物IP的含量主要受NaOH-P的影响,OP对TP的影响要大于IP,沉积物OP与OM(有机质)的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
王立志王国祥
关键词:沉水植物沉积物衰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