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032)
-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胡贤林张晓平朱文斌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韶关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论乾嘉汉学与文学的同构
- 2011年
- 乾嘉汉学作为清代中期官方推崇的主流学术,与文学呈现出某种同构之势,涉及到三个层面:文人与学者的兼容、汉学介入文论话语及文学创作的炫学化倾向,反映出乾嘉时期学术风尚与文论思潮之间的复杂关联。
- 胡贤林
- 关键词:乾嘉汉学文学同构
- 语言转换中的选择——论日据时期台湾本土作家的文化心态被引量:2
- 2014年
- 20世纪初,台湾处在文学语言的迅速转换中,一方面文学语言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转换,另一方面是汉语向日语转换。作家面临着创作语言的选择,而在日本殖民强权统治和文化殖民的语境下选择不同的文学语言种类或类型则反映了作家不同的话语立场和文化心态。语言具有工具性,但语言也蕴含了深刻的民族性、区域性、文化性。汉语写作有着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和反殖民的现实意义,日语写作也不完全是殖民文化的投影,我们应该透过语言层面发掘作家的文化心态和思想本质。
- 张晓平
- 关键词:语言本土作家文化心态
- 荒诞世界的身体镜像——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霜降》被引量:2
- 2012年
-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霜降》叙述了权贵家庭的保姆霜降的沉沦悲剧。通过权贵家庭男性的身体书写,从控制与失控、疯癫与理性、逃逸与陷落三个向度,揭示出荒诞世界正反颠倒的幻象及女性悲剧之源。
- 胡贤林
- 关键词:女性身体叙事
- 再现中国性的幽灵——论黄锦树的小说创作主题被引量:3
- 2015年
- 马华文学作为马来华人少数族裔文学,一直处于国家文学霸权的宰制之下,华文书写的中国性因之成为马华作家屡屡征引的抵抗资源。无论是周策纵揭示的中国性与本土性的双重传统,还是许文荣描述的现代性、本土性、中国性三江并流的态势㈢,中国性均成为建构马华文学伟大传统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性亦称中国特质、中国情结,对于这一歧义横生的复杂概念,黄锦树对其持续关注了10余年之久。从早期《马华文学与中国性》(1998)对华文与中文、中国性与表演性、文化乡愁与内在中国等问题的有效清理,到《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2006)从现代性视域对中国性谱系的内在脉络进行知识考古学的批判考察。中国性是其一以贯之反复辩证的学术议题。
- 胡贤林
- 关键词:中国性创作主题少数族裔文学马华文学幽灵知识考古学
- 向北方:自由飞翔的姿态——论张翎的北方书写被引量:2
- 2011年
- 张翎的小说创作中,南北对峙在一定程度上置换了移民文学惯常的中西冲突。其北方书写汇聚了多重的意蕴,不仅是地域风貌的标示,更是精神向度的建构,同时也显示出作家自身突围的不懈努力。作家宗教的救赎意识和普世的人性追求,让南北对峙的紧张存在化解的可能。
- 胡贤林
- 关键词:南北对峙
- 20世纪宋诗研究与传播史考察
- 2011年
- 清末民初"同光体"诗派开启了20世纪宋诗研究与传播史。建国初期,受政治因素的制约,宋诗一度被贬为形式主义作品,研究基本处于停滞。改革开放后,学界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对宋诗进行了多层次探索,成果颇丰。与20世纪宋诗研究的深入相比,宋诗的普及与传播并不乐观,因此编选优秀的宋诗选本、加强宋诗的网络传播应是当务之急。
- 胡贤林
- 关键词:宋诗研究
- 方修现实主义修史范式的建构被引量:1
- 2015年
- 方修的新马华文文学史研究以及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编撰有唯现实主义"独尊"的倾向,遮蔽了一些文学现象,留下诸多遗憾。但从历史的"后见之明"来看,方修的选择又是有道理的,原因在于方修的选择是新马华人社会形成和新马华文文学发展、方修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学识积累以及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
- 朱文斌
- 关键词:马华文学现实主义
- 论类书在书目分类中的演变
- 2012年
- 中国传统的类书思想是通过目录编撰实践来体现的。基于对古代目录中类书分类著录情况的简要梳理,不难窥测目录学家对类书的认识由模糊到逐步清晰的演变脉络。类书的单独立类,既有助于类书研究范围的明晰,亦有利于发挥类书作为工具书的检索功能。
- 胡贤林
- 关键词: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