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205021)

作品数:8 被引量:195H指数:5
相关作者:林文雄吴林坤张重义吴红淼王娟英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连作
  • 7篇连作障碍
  • 5篇太子参
  • 4篇微生物
  • 3篇土壤
  • 3篇根际
  • 2篇地黄
  • 2篇生物菌
  • 2篇生物菌肥
  • 2篇微生物菌
  • 2篇微生物菌肥
  • 2篇镰刀
  • 2篇镰刀菌
  • 2篇菌肥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蛋白质组学分...
  • 1篇迭代

机构

  • 9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林文雄
  • 3篇吴林坤
  • 3篇张重义
  • 3篇吴红淼
  • 2篇陈军
  • 2篇王娟英
  • 1篇李振方
  • 1篇陈婷
  • 1篇王建花
  • 1篇黄伟民
  • 1篇赵永坡
  • 1篇杨燕秋
  • 1篇黄伟明
  • 1篇舒阳

传媒

  • 3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黄强致病型病原菌的分离及其专化型鉴定被引量:5
2013年
为探索地黄连作栽培中真菌病害的大规模爆发机制, 明确自毒物质所介导的土壤病原菌增多的根际生物学过程, 本研究利用PDA平板法, 经过显微鉴定和真菌ITS鉴定分析, 从地黄连作土壤和发病植株中分离到镰刀菌菌株31株, 并进行了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 串珠镰刀(菌株编号RPP009)、茄病镰刀(菌株编号CCS013)、禾谷镰刀(菌株编号CCS024)、雪霉叶枯病菌(菌株编号CCS038)和尖孢镰刀(菌株编号CCS043)在接种3 d后就表现出明显的致病能力, 严重影响地黄幼苗的株高(为对照的23.40%~30.20%)和植株鲜重(为对照的23.58%~38.94%), 并引起地黄植株变黄畸形, 根毛和须根减少, 在接种2周后致使全部植株枯萎死亡, 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专化型鉴定表明, 菌株Fusarium oxysporum (菌株编号CCS043)和Monographella nivale (菌株编号CCS038)只侵染地黄, 不侵染其他试验材料, 植株感病初期在中午时分下部叶片缺水萎蔫, 早晚又有所恢复, 如此反复, 至3~5 d, 叶片则不能恢复正常直立, 枯萎死亡。镜检发现, 感病植株茎部维管束变褐色至暗褐色, 后逐渐导致周围海绵组织破裂, 进而致使地下块根逐渐变黑腐烂, 初步判定两株菌株为地黄专化型病原菌。
李振方杨燕秋吴林坤舒阳赵永坡黄伟明张重义林文雄
关键词:地黄根际微生态镰刀菌连作障碍病原真菌
微生物菌肥对太子参连作障碍和药理作用的改良效应被引量:21
2021年
连作障碍的发生与发展对药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探寻有效的连作障碍消减策略尤为重要。本研究经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微生物菌肥在减缓太子参连作障碍中的作用;并采用qRT-PCR和HPLC-MS技术分析菌肥改良对太子参根际关键微生物和太子参主效成分的影响;结合药理试验评估了不同处理太子参的功效差异。结果表明,田间菌肥改良重茬太子参效果连续4年均较为显著,重茬地经菌肥改良后较不改良重茬产量分别增长68.28%、111.58%、257.54%和133.23%。菌肥改良能显著增加重茬太子参根际土壤中有益假单胞菌属丰度、减少致病尖孢镰刀菌丰度,也增加太子参中总多糖和环肽B含量;菌肥改良后太子参中氨基酸种类和含量与重茬1年和标准品组无显著差异,且8种氨基酸含量与正茬无显著差异。药理试验结果表明,太子参可以缓解环磷酰胺对小鼠造成的伤害,菌肥改良太子参对小鼠脾脏指数、肝脏重量、附睾脂肪重量、全血白细胞和红细胞含量的影响与正茬太子参无显著差异,且在血小板恢复上与标准品太子参一致。此外,菌肥改良太子参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最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显著高于正茬和标准品太子参;且与正茬太子参相比,菌肥处理组能显著提高小鼠肝脏组织中免疫因子IL-2和IFN-r mRNA表达水平;而在免疫因子TNF-α表达水平上,菌肥处理组与正茬无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功能微生物菌肥能有效减缓太子参连作障碍问题,改善重茬太子参质量和药理作用。
吴红淼张晟恺焦艳阳林煜吴蕙明秦贤金刘亚洲陈军林文雄
关键词:太子参连作障碍菌肥药理作用
不同土壤强化处理对连作太子参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23年
药用植物连作障碍问题威胁着集约化中药农业的源头产品供给与质量安全,因此,探索强化修复连作易病土壤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意义。以块根入药的太子参在集约化种植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连作障碍。本研究在两茬太子参之间设置留种、休耕、淹水和稻参轮作4种处理方式,动态检测不同处理后太子参的光合和抗逆生理以及物质转运差异,并从土壤生态环境的角度评价不同处理对缓解太子参连作障碍的作用以及探索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休耕处理,稻参轮作处理后的土壤pH降低趋势减缓,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太子参根际有益微生物和根际土壤中氮循环基因的丰度均显著增加,而病原微生物却显著减少;太子参叶片光合速率显著提升,干物质运转过程改善;太子参产量、多糖和总皂苷含量分别显著提升19.5%、22.9%和5.8%。改进的灰色T型关联分析表明,土壤pH、有机质含量、特异微生物、氮循环基因丰度以及太子参叶片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系统均与产量高度关联(关联度绝对值大于0.6),且太子参块根膨大中期及之前的生育状态和土壤环境的改善对产量形成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此,苗期、膨大前期及中期是消减太子参连作障碍的关键时期。本研究结果还表明,稻参轮作处理下,前作水稻分泌物和残体降解物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加速特异微生物区系重构,缓解土壤酸化以及改善营养封存,降低太子参逆境胁迫强度,从而在生长发育前期就改善了连作太子参的能量和营养代谢,并优化了物质转运,最终改善其产量和品质。该结果为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生态修复,构建生态可持续栽培关键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陈婷焦艳阳周鑫烨吴林坤张重义林煜林生林文雄
关键词:连作障碍太子参轮作灰色关联分析
不同技术迭代对太子参连作障碍的消减效果及作用机制被引量:5
2021年
太子参是一种以根部入药的传统中药材,其在人工单一集约化种植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连作障碍现象。为了探索有效克服这一问题的技术方法,本研究以太子参为材料,通过种植太子参后采用休耕(RP-F-RP)、休耕配施专用微生物菌肥(RP-F-BF)、淹水(RP-WF)、淹水落干后配施专用微生物菌肥(RP-WF-BF)4种技术迭代处理组合,并以新植太子参(正茬)为对照,研究不同技术迭代处理方式对连作下太子参土壤环境修复和太子参光合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4种模式中,只有淹水配施微生物菌肥模式能够分别恢复重茬一年和重茬两年太子参产量至正茬的90%和70%以上,其他模式未能显著提升重茬太子参的产量。淹水配施微生物菌肥(RP-WF-BF)处理的太子参多糖和总皂苷含量分别比正茬显著提升15.3%和16.5%,且根际有益微生物丰度普遍升高而病原菌丰度显著降低,根际土壤氮循环过程得到改善,相较于休耕模式(RP-F-RP),RP-WF-BF技术处理后的太子参根际土壤中氮循环相关基因AOB、nosZ和nirK含量分别提高9.31、1.24和1.00倍,土壤酸化程度得到缓解,太子参抗氧化酶系统稳定性增强,苗期及膨大前期叶片的生长发育改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光合作用速率显著提升,最终使产量及品质得到明显提升。研究发现,单独淹水(RP-WF)和单独微生物菌肥(RP-F-BF)处理未能显著消减太子参的连作障碍,但两者叠加(RP-WF-BF)能产生"1+1>2"的强化效应,表明合理的技术迭代组合可以更好地消减连作障碍。
焦艳阳林煜蔡昭莹吴蕙明杨娟吴红淼林生林文雄
关键词:连作障碍太子参微生物菌肥土壤环境
太子参响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转录组学研究
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为多年生草本的石竹科植物,主产于福建、安徽、贵州、江苏、山东等地,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然而人工栽培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连作导致太子参地上部、...
秦贤金
关键词:太子参尖孢镰刀菌连作障碍转录组钙信号
文献传递
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被引量:84
2013年
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和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植物化感作用包括化感偏害作用、自毒作用、自促作用和互惠作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是由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与特异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控制田间杂草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并已在水稻化感抑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植物化感自毒作用(作物连作障碍)是造成作物产量降低、生长状况变差、品质变差、病虫害频发的现象。药用植物,特别是以根部入药的药用植物中,连作障碍表现更为突出。近年来研究结果认为根系分泌物生态效应的间接作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功能紊乱是导致植物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土壤生长环境,恢复和修复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平衡,增强生态系统机能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关键。植物化感自促作用(连作促进作用)是在植物根系分泌物促进下,根际土壤微生物之间此消彼长,有益微生物之间互利协作,土壤肥力和营养补给能力明显改善,从而增强植物根系抗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结果。牛膝的连作促进作用明显,有学者试图通过牛膝与其他不耐连作药用植物间作套种或轮作,实现药用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植物间的正相互作用(互惠作用)是作物间套种系统超产和养分等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机制,根系分泌物在介导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有利互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作者强调指出,存在于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组成是决定植物能否健康生长的关键。深入研究存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体外基因组的组成与演化机制,将成为借用现代合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定向控制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优先研究领域。
王建花陈婷林文雄
关键词:生态农业技术
连作太子参根际环境灾变的机理及其防控策略研究
长期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连作障碍问题或称为再植病害,在中药材栽培过程中表现尤为严重,据统计表明约70%的块根类药用植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连作障碍问题。作为福建省著名的道地药材一太子参,以根部入药,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然而...
吴红淼
关键词:太子参连作障碍根系分泌物
文献传递
不同连作年限野生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被引量:57
2015年
以野生地黄为试验材料,设置野生地黄头茬土壤、重茬土壤和原茬土壤处理,未种植任何作物为对照,于块根膨大中期采集土样,通过磷脂脂肪酸法(PLFA)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野生地黄的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变化。PLF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情况下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与头茬地黄根际土壤相比,重茬地黄土壤微生物总量显著下降,并且细菌/真菌比例下降。T-RFLP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地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野生状态地黄土壤和头茬土壤菌群较为相似,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占据优势地位。野生状态地黄和头茬地黄根际富含Bacillus、Pseudomonas等有益生防菌,而重茬地黄根际土壤滋生大量病原菌如Clostridium sp.、Flexibacter polymorphus和Clostridium ghoni,有益菌群和纤维素降解菌群减少,q RT-PCR定量分析也显示,野生状态地黄和头茬地黄土壤中假单胞菌数量都显著高于重茬地黄土壤。总之,野生地黄存在连作障碍问题,导致野生地黄根际有益菌数量减少而病原菌大量滋生,从而降低了野生地黄抵御病害的能力,使重茬野生地黄生长发育差,产量大幅降低。
吴林坤黄伟民王娟英吴红淼陈军秦贤金张重义林文雄
关键词:地黄磷脂脂肪酸微生物多样性植物根际
Biochemical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of rhizospheres under maize/ peanut intercropping被引量:30
2016年
Maize/peanut intercropping system shows the significant yield advantage. Soil microbes play major roles in soil nutrient cycling and were affected by intercropping plants. This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changing of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 soil nutrients in maize/peanut intercropping system under the following three treatments: maize (Zea mays L.) and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were intercropped without any separation (NS), by half separation (HS) using a nylon net (50 μm) and complete separation (CS) by using a plastic sheet, respectively.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assessed by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We found that 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available nitrogen (Avail 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Avail P)) and enzymatic activities (soil urase and phosphomonoesterase) in both crops were improved in NS and HS treatments as compared to CS. Both bacterial and fungal biomasses in both crops were increased in NS followed by HS. Furthermore, Gram-positive bacteria (G+) in maize soils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in NS and HS than CS, while the Gram-negative (G-) was significant higher in peanut soil. The ratio of normal saturated to monounsaturated PLFA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rhizosphere of peanut under CS treatment than in any other treatments, which is an indicator of nutrient stress. Redundancy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PLFA showed rhizospheric microbial community of NS and HS of both plants tended to be consistent. The urase and Avail N were higher in NS and HS of both plants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acteria, fungi (F) and total PLFAs, whil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G+/G- and NS/M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elowground interactions in maize/peanut intercropping system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hanging the soil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d the dominant microbial species,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mp
LI Qi-song
地黄连作胁迫响应机制的块根蛋白质组学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地黄种植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连作导致块根无法正常膨大、产量品质下降、土传病害严重等。本研究以正、重茬地黄块根为试验材料,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连作下地黄块根蛋白质表达谱变化,并进一步采用q RT-PCR技术对锁定的差异蛋白质表达量变化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连作导致与块根重要生理代谢过程和主要成分合成相关的蛋白质都下调表达,与蛋白质折叠相关的伴侣素(chaperonin)在重茬地黄块根中全部下调表达;连作下与胁迫响应、抵御相关的蛋白质(如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0,cytochrome P450,Type IIIa membrane protein cp-wap13等)均上调表达。q RT-PCR定量分析证实重茬地黄块根中PR-10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正茬地黄;PR-10基因在尖孢镰刀菌病原菌侵染下能够明显被诱导表达,表达量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升高,验证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的结果。可见连作胁迫对地黄块根蛋白质表达谱有显著影响,导致蛋白质表达紊乱,连作植株生理代谢过程异常,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缓慢,产生连作障碍效应。
吴林坤陈军吴红淼王娟英秦贤金张重义林文雄
关键词:连作障碍差异蛋白质组学病程相关蛋白胁迫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