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7609)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杨俊伟王笑云邢昌赢王宁宁居小兵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平滑肌
  • 3篇平滑肌细胞
  • 3篇细胞
  • 3篇肌细胞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平滑肌
  • 2篇血管平滑肌细...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管
  • 1篇动脉血管平滑...
  • 1篇血管钙化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尿毒
  • 1篇尿毒症
  • 1篇尿毒症患者
  • 1篇主动脉

机构

  • 3篇江苏省人民医...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王宁宁
  • 3篇邢昌赢
  • 3篇王笑云
  • 3篇杨俊伟
  • 2篇孙彬
  • 2篇居小兵
  • 1篇周书琴
  • 1篇俞香宝
  • 1篇胡建明
  • 1篇闻萍
  • 1篇熊明霞
  • 1篇彭韬
  • 1篇钱军

传媒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尿毒症患者桡动脉钙化与平滑肌肌动蛋白α及骨桥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30例尿毒症患者桡动脉钙化的组织学特点并分析可能的机制。方法:用硝酸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了解血管钙化的情况,免疫组化研究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和骨桥蛋白(OP)的表达特点,并在体外高钙磷的培养条件下,观察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11例尿毒症患者出现桡动脉钙化,主要局限于血管中层,与血钙磷乘积水平升高密切相关。平滑肌层α-SMA表达明显减弱,轻/中度钙化组为71.11%±4.93%,重度钙化组为54.66%±5.15%,与无钙化组(89.54%±2.92%)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钙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骨桥蛋白的含量亦明显增加(轻/中度钙化组为22.19%±7.12%,重度钙化组为37.87%±6.17%),显著高于无钙化组(6.85%±6.19%,P<0.01)。当用高钙磷的营养液培养10天后,血管平滑肌细胞间出现钙盐沉积,OP蛋白的含量明显增加,伴α-SMA表达减少。结论:尿毒症患者的血管钙化以中层为主,高钙磷乘积的环境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α-SMA的表达明显减少、OP含量增多,表现出类似成骨样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王宁宁杨俊伟俞香宝胡建明邢昌赢彭韬钱军王笑云
关键词:尿毒症血管钙化桡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桥蛋白
体外高磷环境下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分化过程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体外高磷培养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向类似成骨样细胞转分化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法观察不同磷浓度(1.0、2.5、3.5mmol/L)培养条件下,人VSMC的标志蛋白理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成骨细胞特异性的核转录因子CbfαI、相关骨基质蛋白(骨桥蛋白、Ⅰ型胶原和骨钙素)的动态变化过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上述指标的基因表达水平。在此基础上,以硝酸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了解细胞的钙盐沉积状况,最后通过电镜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在无血清的培养条件下,高磷(2.5、3.5mmol/L)刺激细胞12h时,胞内Cbfα1的表达就明显增加(P〈0.05);3d后高磷组(2.5、3.5mmol/L)细胞中I型胶原和骨桥蛋白的含量显著上调(均P〈0.05);第6天骨钙素的产生开始增加;15d时高磷组(2.5、3.5mm01/L)α-SMA的含量才显著下降(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高磷环境培养1d时,细胞中骨桥蛋白、I型胶原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均P〈O.05);5d时骨钙素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10d时α—SMA的mRNA含量显著减少(P〈0.05)。在高磷营养液中培养15d时,细胞出现多处斑片状的钙盐沉积。电镜可见胞质内产生大量胶原纤维和钙化的基质囊泡。结论高磷可诱导VSMC向类似成骨样细胞转分化,这是一个复杂的、有多个环节、有序的动态变化过程。
王宁宁王笑云杨俊伟邢昌赢居小兵孙彬周书琴闻萍熊明霞
关键词:肌细胞平滑肌钙质沉着症
成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建立成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成人胸主动脉的平滑肌层,剪成1 mm×1 mm×1 mm的碎片,用组织块贴壁法,以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牛长融合的细胞用0.25%的胰酶消化、传代。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并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的表达。结果:在贴壁培养10~12天后,组织块的边缘开始有少量细胞爬出,呈长梭形,胞浆透亮、丰富:继续培养1~2周后组织块边缘融合,呈典型的"峰谷"样表现。消化传至3~8代,细胞的生长特性未见明显改变,免疫荧光显示细胞α-SMA的表达丰富。结论: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是一种稳定、可行的实验方法。
居小兵王宁宁杨俊伟王笑云孙彬邢昌赢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