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2A03)

作品数:103 被引量:2,483H指数:35
相关作者:戴其根张洪程霍中洋许轲魏海燕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8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4篇水稻
  • 18篇粳稻
  • 15篇氮素
  • 14篇氮肥
  • 14篇栽培
  • 12篇基因
  • 12篇基因型
  • 10篇施氮
  • 9篇高产
  • 9篇超级稻
  • 7篇氮素利用
  • 7篇利用效率
  • 6篇氮肥水平
  • 6篇氮素吸收
  • 6篇土壤
  • 5篇生育
  • 5篇水稻基因
  • 5篇水稻基因型
  • 5篇利用率
  • 5篇飞虱

机构

  • 72篇扬州大学
  • 20篇南京农业大学
  • 11篇江苏省农业科...
  • 9篇淮阴工学院
  • 4篇江苏省作物栽...
  • 3篇安徽省农业科...
  • 3篇江苏里下河地...
  • 3篇淮安市农业技...
  • 2篇广东省农业科...
  • 2篇扬州环境资源...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江苏省农垦集...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泰山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太湖地区...
  • 1篇江苏省农林厅
  • 1篇淮安市楚州区...

作者

  • 51篇戴其根
  • 45篇张洪程
  • 40篇霍中洋
  • 36篇许轲
  • 34篇魏海燕
  • 18篇丁艳锋
  • 18篇马群
  • 17篇王绍华
  • 16篇张庆
  • 15篇王强盛
  • 11篇张胜飞
  • 11篇高辉
  • 11篇杭杰
  • 10篇张国良
  • 9篇殷春渊
  • 9篇李刚华
  • 9篇祝树德
  • 8篇刘正辉
  • 8篇刘芳
  • 8篇龚金龙

传媒

  • 27篇作物学报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江苏农业科学
  • 5篇扬州大学学报...
  • 4篇中国水稻科学
  • 4篇耕作与栽培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植物保护学报
  • 3篇江苏农业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稻米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北方水稻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2
  • 21篇2011
  • 28篇2010
  • 24篇2009
  • 20篇2008
  • 8篇2007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中地区直播水稻的群体生产力及氮肥运筹的效应被引量:77
2011年
近年来直播水稻在江苏等地区扩展迅速,但其栽培和育种的专项研究很少。本研究对江苏省苏中地区直播稻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水稻直播栽培模式下氮肥施用量和运筹比例试验,探讨直播水稻群体生长和产量形成对氮肥施用的反应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苏中地区普通农户直播水稻的产量平均为7716kghm?2,显著低于机插和人工移栽稻,直播稻氮肥施用量一般在270kgNhm?2以上,氮肥不合理施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区试验表明,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均对直播稻产量有显著影响,氮肥施用量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发挥作用,而氮肥运筹比例主要对每穗粒数产生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施用量270kgNhm?2,基肥∶分蘖肥∶穗肥=4∶3∶3的产量最高。在上述施肥条件下,直播水稻群体结构较为合理,个体和群体的物质生产量均处于较高水平,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较强,经济系数表现合理的较高水平(0.53左右),同时有相对较好的抗倒性能。对直播水稻的增产途径和高产群体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张祖建谢成林谢仁康郎有忠杨岚张菊芳朱庆森
关键词:直播稻施氮量氮肥运筹
江苏沿淮地区粳稻湿直播安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被引量:12
2009年
针对江苏沿淮地稻麦两熟光热资源条件,在多年生产实践基础上,提出适宜该区域应用的粳稻湿直播安全高效栽培的四个关键环节,即确保安全齐穗、精确定量基本苗和麦秸全量机械还田、培育高产群体和高产株型、有效控制草害。
赵晓斌石广跃赵德万杜永林
关键词:粳稻
外源硅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下水稻叶片光合功能的改善被引量:15
2008年
为了进一步探讨外源加硅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作用,以抗病品种91SP和感病品种Lemont为材料,研究了人工接种纹枯病菌条件下外源硅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加硅能降低抗病品种91SP的纹枯病病级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感病品种Lemont的病级和病情指数;(2)接种纹枯病菌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均明显降低,胞间CO2浓度(Ci)增大,而加硅处理的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Pn、Gs不同程度增加,Ci有所降低;(3)接种纹枯病菌后,两个品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增大,而对于加硅处理的水稻叶片,上述荧光参数在纹枯病菌侵染条件下的变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4)外源硅可不同程度地减缓纹枯病菌侵染引起的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对感病品种Lemont的缓解作用要大于抗病品种91SP。可见,外源硅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纹枯病菌侵染条件下非气孔因素引起的水稻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以及对光合机构的破坏作用,提高光化学效率,改善叶片的光合功能,减轻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张国良戴其根霍中洋陈文军王显许轲孙国荣张军刘健张洪程
生育类型与施氮水平对粳稻加工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9
2009年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5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57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空白,低(150kghm-2)、中(225kghm-2)、高(300kghm-2)4种氮素水平下粳稻加工品质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粳稻加工品质各项指标在不同氮肥水平和生育类型下的差异以及整精米率对氮素响应的品种差异及其分类。结果表明:(1)所有类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其中整精米率在高肥与中肥水平下的差异不显著。(2)总体上各类型品种间生育期越长,加工品质越好:晚粳类型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中粳类型,各类型内迟熟品种高于早熟品种,其中晚粳品种的平均整精米率比中粳品种高出19.07%。(3)根据水稻整精米率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把所有品种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种。并据此推荐了利于生产实践中提高加工品质的两类品种,一类是整精米率较高且在各氮肥水平下均表现比较稳定,另一类在低氮肥水平下整精米率较低,但通过增施氮肥,可把整精米率提高到较高水平。
马群张洪程戴其根魏海燕霍中洋许轲殷春渊杭杰张胜飞张庆
关键词:水稻生育类型氮肥水平
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优势及技术关键被引量:37
2012年
根据我国"十二五"方针政策,对南方稻区双季晚稻"籼改粳"进行了历史回顾,并综述分析了"籼改粳"在温光资源的利用、稻米品质、经济效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优势,同时提出了"籼改粳"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肥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措施,为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提供一些依据。
董啸波霍中洋张洪程李国业曹开蔚程飞虎黄大山戴其根许轲魏海燕
关键词:南方稻区双季晚稻
不同氮肥水平下粳稻产量、氮素吸收差异及其基因型分类评价被引量:5
2009年
以南方早熟(125~135d)、中熟(136—145d)和迟熟(146~155d)中粳为材料,大田条件下研究4种氮肥水平即0、150、225、300kg/hm^2纯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的影响,并对产量和氮素吸收基因型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平均产量和吸氮量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氮肥水平下,并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同一生育期类型,产量与吸氮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法对3种类型水稻产量和总吸氮量及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分别进行聚类分析,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均划分为Ⅰ、Ⅱ、Ⅲ、Ⅳ4种类型,方差分析表明,4种划分类型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每一划分类型基因型间变异系数大部分在0~5%波动。通过综合归类对各基因型水稻产量、总吸氮量及百千克籽粒吸氮量的分类标准吻合性进行评价,初步筛选出3种生育类型中高产高氮素吸收和低产低氮素吸收两种类型水稻基因型。
殷春渊张庆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马群杭杰张胜飞王艳国
关键词:氮素吸收基因型差异
起身肥对水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6
2008年
以宁粳2号为材料,通过塑盘穴播育秧,带土、带肥移栽,研究了起身肥对水稻分蘖的发生、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17d,基蘖肥水平相同条件下,起身肥处理(N-100%)群体茎蘖数比非起身肥处理(CK)高3×105hm-2。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100%处理中,>3叶龄分蘖比率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N-100%处理多施5.55kgNhm-2,而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显著提高。N-75%处理(施起身肥,基蘖肥施量为常规的75%)中,总施肥量比CK低32.4kgNhm-2,而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CK。N-50%处理(施起身肥,基蘖肥施量为常规的50%)基蘖肥水平过低,影响分蘖的发生与生长,与CK相比,氮肥利用率和产量都显著降低。因此,适量的起身肥可以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减少基蘖氮肥的施用量,促进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
郑永美丁艳锋王强盛李刚华王惠芝王绍华
关键词:水稻氮肥利用率
不同施氮水平下稻米品质对日间增温响应的差异被引量:6
2009年
以武育粳3号为材料,设置低、中、高3个氮素穗肥处理,开放环境下使用加热器进行日间增温处理,研究灌浆结实期不同施氮水平下稻米品质对日间增温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灌浆结实期日间增温使各氮肥处理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糙米率和子粒长宽比各氮肥处理变化不一,低氮和中氮处理糙米率和子粒长宽比减小,高氮处理则变大;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各指标变化幅度均以中氮处理最大,减少或增加氮肥施用量均可以有效地缓解高温对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负面效应,尤以增施氮肥效果较佳。2)增温条件下,减少和增加氮肥施用量均能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其中增施氮肥降低幅度较大;增温后各氮肥处理蛋白含量均增加,增加幅度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关系,高温高氮处理直链淀粉含量最低,蛋白含量最高。3)增温后各穗肥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下降,以中氮处理下降最显著;减少和增加穗氮施用量均能有效地缓解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其中也以增施氮肥相对较好。综上所述,适当地增加氮肥施用量能较有效地缓解高温对稻米品质和产量的负面影响。
戴云云丁艳锋王强盛李刚华刘正辉王绍华
关键词:稻米品质穗肥
灰飞虱对抗性粳稻品种稻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机制被引量:5
2009年
为明确镇稻2号、扬粳9538、徐稻3号及盐稻8号等4个粳稻品种驱避灰飞虱的原因,采用"H"型嗅觉仪测定灰飞虱对4个抗性品种稻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并通过GC-MS对挥发物的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测定其中4个组分对灰飞虱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灰飞虱明显偏好感虫对照武育粳3号稻株的挥发物和避开扬粳9538等抗性品种稻株的挥发物。GC-MS分析发现,抗虫稻株挥发物的组成与感虫对照武育粳3号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感虫对照稻株的挥发物中有38种成分;与感虫稻株挥发物相比,徐稻3号、盐稻8号、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增加了未知20组分,且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还增加了橙花叔醇。此外,徐稻3号、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一些组分的相对含量较感虫对照中的有明显改变。生物活性测定表明,Z-法尼烯、橙花叔醇及雪松醇等3个组分对灰飞虱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刘芳宋英包善微卢海燕石细敏祝树德
关键词:灰飞虱水稻品种挥发物
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对稻田土壤基础供氮量的响应被引量:4
2009年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5种生育期类型水稻为材料,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施氮肥水平下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对土壤氮吸收的差异,以明确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对稻田土壤基础供氮能力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基础供氮量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中熟晚粳分别比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高28.99%,18.18%,9.27%和6.06%,表明生育期长的晚粳较中粳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能力强。土壤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收获指数,在中粳间的变化规律一致,即随生育期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晚粳间的变化趋势则表现为,随生育期的延长土壤氮素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氮素收获指数类型间的差异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基础供氮量与基础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基础供氮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基础产量水平,同时制约着土壤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的大小。
殷春渊张庆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马群杭杰张胜飞
关键词:水稻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