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12102310235)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孙斌雷红召董长宪马玉春孟小分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4篇血管瘤
  • 4篇血小板
  • 4篇血小板减少
  • 3篇婴幼
  • 3篇婴幼儿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瘤
  • 1篇药物灌注
  • 1篇药物灌注治疗
  • 1篇药物联合
  • 1篇药用制剂
  • 1篇制剂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特殊部位血管...
  • 1篇尿素
  • 1篇注射
  • 1篇注射治疗
  • 1篇综合征

机构

  • 3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郑州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5篇董长宪
  • 5篇雷红召
  • 5篇孙斌
  • 4篇马玉春
  • 3篇孟小分
  • 2篇黄静
  • 2篇张伟
  • 1篇乔军波
  • 1篇霍然
  • 1篇张巧荣

传媒

  • 3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的疗效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患儿。男45例,女81例;就诊年龄10d~1岁4个月,平均年龄3.9个月。其中合并Kabasach-Merritt综合征者(KMS)24例(19.1%)。采用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治疗,术后灌注400g/L尿素溶液,合并KMS者联合灌注甲泼尼龙。结果随访4.3~10.2年,平均随访6.1年。126例患儿均治愈,其中单纯采用置管药物灌注治疗治愈94例,置管药物灌注联合局部尿素注射治愈32例。治疗后瘤体逐渐缩小消失,瘤体0.5~1.0年后完全消失105例,1~2年消失2l例。24例合并KMS患儿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其中血小板计数术后3~7d恢复到正常13例,8~14d恢复到正常7例,15~30d恢复到正常4例。长期随访患儿体质量、身高、免疫力等同健康儿童发育,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疗法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有良好治疗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雷红召孟小分董长宪霍然孙斌马玉春
关键词:血管瘤口腔颌面部血小板减少婴幼儿
Kasabach-Merritt现象的研究进展和治疗被引量:9
2014年
Kasabach-Merritt现象(KMP)是快速生长的血管瘤伴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一类现象,多见于婴幼儿早期,好发于肢体远端、躯干部、腹膜后腔和颈部,其病死率高达30%.目前并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现综述KMP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诊断以及其治疗方法.
龚毓宾孙斌雷红召董长宪
关键词:血管瘤血小板减少
婴幼儿丛状血管瘤24例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婴幼儿丛状血管瘤(TA)的临床特点、疾病进程,及并发Kasabach-Merritt现象(KMP)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4例婴幼儿TA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男10例,女14例;就诊年龄18 d~2岁,中位年龄为7.5个月.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临床观察及手术治疗等.随访1.2 ~5.4年,平均3.6年.随访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结果 临床常见症状或体征包括暗红或紫红色边界不清的体表皮损、血小板减少、疼痛或功能受限以及多汗、多毛等.其临床进程主要有3种类型:病变完全或部分自发性消退2例(8.3%)、持续存在9例(37.5%)、合并KMP 13例(54.2%).TA发病至并发KMP平均间隔时间45.2 d(0d~4个月).KMP发病最初症状或体征表现为迅速增大的瘤体(8例)、瘤体明显变厚张力增大(3例)、呼吸道窘迫表现为呼吸急促、三凹征明显(2例).13例合并KMP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完全切除者10例,术后血小板计数1~3d升至正常,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1~2周逐渐恢复正常;大部切除者3例,血小板计数术后均出现反复,但明显高于术前,多维持在60×109/L以上,经术后给予药物治疗,其中2例3~6个月后瘤体逐渐消失,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积极主动干预治疗主要适用于影响外观或容貌、已经或可能并发KMP或其他功能异常.对年龄较小无严重并发症的TA,早期可以随访观察,定期监测其血小板计数,以尽早发现KMP.对合并KMP的TA,明确诊断后尽早手术治疗,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良好,降低患儿病死率.
雷红召张巧荣马玉春孙斌张伟龚毓宾董长宪
关键词:婴幼儿丛状血管瘤血小板减少
药物联合手术治疗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总结和探讨Kasabach-Merritt综合征(KM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评价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至2010年接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59例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男33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1.269:1;年龄7d至2,5岁,平均2.9个月。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其中颌面部(28例)行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和激素灌注治疗,躯干四肢(31例)采用手术切除方法。随访6.5个月至7.3年,平均2.8年。统计分析血小板计数变化和瘤体消退情况,随访观察瘤体有无复发,患儿生长发育及肢体功能等。结果59例患儿,痊愈58例,死亡1例。其中因瘤体破溃出血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55例。术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1~2周逐渐升至正常,术后1周患儿精神状况改善,食欲增强,体重增加,哭闹不安情绪缓解,出血情况消退。颈外动脉结扎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后颌面部瘤体逐渐缩小消失,瘤体6~12个月消失18例,13~24个月10例。长期随访观察瘤体无复发,体重身高、免疫力等同正常儿童发育,功能活动良好。结论药物联合手术治疗KMS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有良好治疗效果,降低患儿死亡率。
雷红召黄静孟小分马玉春孙斌乔军波董长宪
关键词: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药用制剂血小板减少
尿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特殊部位血管瘤167例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总结和探讨眼、唇、鼻、耳等特殊部位的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评价尿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婴幼儿特殊部位血管瘤167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局部注射尿素方法治疗。结果随访1-4.8年,平均随访1.4年。167例患儿中146例(87.4%)治愈,好转21例(12.6%)。无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局部注射尿素方法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雷红召黄静孟小分张伟董长宪孙斌马玉春
关键词:血管瘤婴幼儿尿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