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11201028)
- 作品数:17 被引量:56H指数:5
- 相关作者:康现江穆淑梅田志环吴江立焦传珍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大学韶关学院河北省水产局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对光合细菌3号菌株进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稳定性研究.选取几种有机溶剂提取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并用皂化法分离纯化,通过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类胡萝卜素在不同光照、温度,pH和金属离子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溶剂为体积比7∶2的乙酸乙酯和甲醇的混合溶剂,当菌体量与提取溶剂为0.1 g/5 mL,提取时间为8 h时浸提率最高.该菌类胡萝卜素在自然光照直射72 h损失88.3%;对温度有一定的耐受性,但高温容易导致其失活;pH中性条件下相对稳定,强酸强碱条件下不稳定,pH 2条件下32 h损失了92%;对金属离子敏感,尤其对Fe3+最敏感,24 h损失了77.3%,对K+有较高耐受性,24 h仅损失5.6%.因此对类胡萝卜素进行操作或者保存时,要注意在中性条件下避光、低温,避免与金属器皿接触.
- 李彦芹李春青李振华康现江
- 关键词: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稳定性
- 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3基因保守序列的克隆、表达及抗体制备
- 2014年
- 为了研究组蛋白H3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发生中的动态特征,采用PCR技术扩增中华绒螯蟹H3基因编码区的DNA片段,将其重组至含有6个His标签序列的原核表达质粒pET-30a(+)上,转化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以0.2 mmol/L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产生pET-30a-H3重组蛋白。SDS-PAGE表明,重组菌成功表达出了分子量约为21 ku的目标蛋白质,融合蛋白以上清和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采用镍柱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目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制备兔抗血清。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至此,成功地克隆了中华绒螯蟹H3编码区基因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精子发生中的动态特征提供了基础。
- 康现江吴江立穆淑梅张朝晖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3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 光合细菌3号菌株产类胡萝卜素培养基优化被引量:4
- 2013年
- 探讨了光合细菌3号菌株产类胡萝卜素培养基的优化以及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首先对3号菌株的60%蔗糖悬液进行全波长扫描,确定了3号菌株在457nm波长下出现最大吸收峰,因此用457nm波长下的OD值作为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高低的指标.通过改变培养基碳源、氮源和盐度确定最佳的碳源、氮源和盐度,得出最优碳源为蔗糖,最优氮源为硝酸铵,最适盐度为0.1‰.利用最佳培养基培养3号菌株,用皂化法分离纯化类胡萝卜素,得类胡萝卜素纯品,提取率为30.06mg.g-1.
- 李彦芹吴玲玉吴帆陈娜李春青康现江
- 关键词:光合细菌培养基优化类胡萝卜素提取率
- 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及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9
- 2012年
- 采用Darch蜕皮周期分期方法,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蜕皮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初步探讨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消化酶活性变化。根据第三颚足末端刚毛和表皮的形态学特征,可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后期(A-B期)、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期(D期)和蜕皮期(E期),其中D期可进一步分为D0、D1、D3-43个亚期。在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蜕皮后A-B期开始升高,于蜕皮前早期D0阶段达最大(P<0.05),随后又逐渐降低,至蜕皮前晚期D3-4阶段降至最低(P<0.05);胃蛋白酶活力在蜕皮周期中于蜕皮前晚期D3-4阶段显著降低(P<0.05),其他阶段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认为,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可分为C、D0、D1、D3-4、A-B 5个时期,蜕皮过程中肝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发生周期性变化。
- 康现江田志环吴江立穆淑梅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形态学肝胰腺消化酶
- 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位于甲壳动物眼柄中的视神经节X器官–窦腺复合体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之一,具有调节甲壳动物的生殖、发育和蜕皮等重要生理功能。为了研究内分泌干扰物莠去津(Atrazine,ATR)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内分泌干扰作用,采用透射电镜的方法,检测在试验浓度下(0.001,0.01,0.1和1 mg/L),ATR对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ATR对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神经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分泌颗粒无影响,从分泌颗粒的大小、电子密度等方面来看,ATR处理组与对照组并无大的区别;ATR也未对神经分泌细胞的细胞核产生影响;但是ATR暴露后,神经分泌细胞的线粒体受损严重,表现为线粒体膜破裂,嵴断裂、减少或发生胀泡现象,且排列紊乱不规则。膜破裂势必破坏质子动力势的形成,嵴的变化也必将影响ATP合成酶的分布、数量以及功能。因此,ATR造成的线粒体损伤将引发细胞功能的障碍,影响其生命活动。
- 王海玲张凤娟钱陪陪穆淑梅郭明申康现江
- 关键词:莠去津中华绒螯蟹内分泌干扰眼柄视神经节
- 塑膜大棚内中华鳖发育过程血清性激素与性腺发育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以塑膜大棚内养殖的不同龄的中华鳖为试验材料,观察其性腺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和雌二醇的含量。研究发现,塑膜大棚内中华鳖不仅生长速度加快,而且性腺发育也提前。大棚内养殖的中华鳖的性腺质量和性腺指数明显大于露天池塘养殖的同等鳖龄的中华鳖的性腺质量和性腺指数。半年龄鳖精巢的曲细精管中填塞精原细胞;1龄鳖的精巢,曲细精管中精原细胞2~3层,分布较散;2龄鳖的精巢,生精上皮层数很多,包括精原细胞、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并且已见圆形精子细胞和拉长的精子出现在管腔中;3龄鳖的精巢,管腔明显增大,生精上皮比2龄鳖的生精上皮层数少,可见靠近基膜的极少量精原细胞、初级与次级精母细胞,变态后的精子细胞的数量最多。半年龄鳖的卵巢内卵泡已经发育至初级卵泡期,1龄鳖的卵泡处于生长卵泡期,2龄鳖的卵巢处于卵黄发生期,3龄鳖处于排卵期。雄性鳖的睾酮的峰值出现于2龄鳖,即生精活动的旺盛期;雌性鳖的睾酮峰值出现于1龄时,即卵泡的生长期;而2龄、3龄的雌鳖的睾酮含量明显降低,即在卵黄形成期和排卵期,睾酮含量是降低的。雌性鳖的雌二醇,在3龄时即卵黄的沉积期和成熟卵的形成期达到最高值。雄性鳖的雌二醇,在2龄时出现最高值,此时生精活动最为旺盛。
- 于文萍李慧君张弓乔康现江李全振曹杰英徐二虎
- 关键词:中华鳖性腺发育睾酮
- 中华绒螯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被引量:7
- 2013年
- 取一年生未成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甲壳宽度在15 40 mm,暂养在75 cm×50 cm×45 cm的玻璃缸内,24 h充气,自然光照,每天换水1/3,每次换水后投喂土豆、杂鱼等食物,动物适应实验室条件1周后进行实验。为得到蜕皮后的样本,将处于蜕皮前晚期的个体在相同条件下单独饲养。根据已报道方法,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D0、D1和D3–4期、蜕皮后A-B期等5个时期。采用细胞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R细胞数量在蜕皮间期和蜕皮前期都占绝对优势,虽然在蜕皮前早期D0期数量显著下降(P<0.05),但从D1期开始上升,于蜕皮前晚期D3–4期达到最高(62.063.92)%,而在蜕皮后A-B期又显著降低(P<0.05)。F细胞的数量除在D1期显著增加外(P<0.05),其余时期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细胞数量在蜕皮前早期D0期显著增高(P<0.05),随后开始下降,直到蜕皮前晚期D3–4期恢复到间期水平,而蜕皮后A-B期数量又显著增高(P<0.05)。E细胞数量除在蜕皮前早期D0期稍微上升外,其余时期基本稳定(P>0.05)。饥饿对处于不同蜕皮时期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影响不同,饥饿48 h后,处于D0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肝胰腺R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B细胞和E细胞数量显著下降,F细胞数量上升。处于D1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与正常组相比,肝胰腺R细胞、B细胞、F细胞和E细胞数量均无显著变化。说明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组织结构及细胞组成变化,了解甲壳动物蜕皮过程的基础生物学现象,并为其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 田志环康现江焦传珍
- 关键词:细胞组成肝胰腺中华绒螯蟹
- 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鳃组织主要成分及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被引量:1
- 2013年
-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采用生物化学和原子吸收方法,测定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皮过程中鳃组织糖原、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及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显示:鳃组织糖原含量从蜕皮间期C期至蜕皮前D0期基本稳定,从蜕皮前D1期开始逐渐减低,直至蜕皮后A-B期降至最低。蛋白质含量从蜕皮间期C期至蜕皮前D1期保持稳定,在蜕皮前后(蜕皮前晚期D3-4期和蜕皮后A-B期)含量较高。鳃组织Ca2+含量由蜕皮间期至蜕皮前D3-4期含量降低,而于蜕皮后A-B期恢复到蜕皮间期水平。Mg2+含量在蜕皮过程中无显著变化,而Cu2+和Zn2+含量在蜕皮后A-B期显著高于其他时期。鳃组织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蜕皮前D0和D3-4期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鳃组织主要成分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和蜕皮周期密切相关。
- 田志环焦传珍康现江
- 关键词: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
- 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体壁结构和主要成分的变化被引量:13
- 2013年
- 采用组织化学和原子吸收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体壁结构和主要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体壁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和膜层,糖类物质各层均有分布,胶原纤维分布在除上表皮外的其他各层。在蜕皮前,糖类、胶原纤维都被重吸收,体壁上表皮和外表皮在蜕皮前形成,内表皮和膜层在蜕皮后形成。体壁粗蛋白含量在蜕皮前期(D1-D3—4期)降低(P<0.05),蜕皮后A-B期含量极高(P<0.05)。几丁质含量在蜕皮过程中变化不显著(P>0.05),只是在蜕皮前稍有上升。Ca2+和Mg2+含量在蜕皮前D1期显著低于蜕皮间期和蜕皮前其他时期(P<0.05),而蜕皮后A-B期降到最低(P<0.05),蜕下的甲壳中则含有较多的Ca2+和Mg2+(P<0.05)。Cu2+和Zn2+含量除蜕皮后A-B期升高外(P<0.05),其余时期变化不明显(P>0.05)。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体壁结构和成分变化与蜕皮周期密切相关。
- 田志环康现江焦传珍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生化成分
- 染料高效脱色光合细菌的分离与分析
- 2012年
- 为增强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从印染厂的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脱色光合细菌HL.对其在不同pH、碳源和氮源的条件下对5种染料的脱色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L菌落呈鲜红色,圆形、光滑、湿润、稍突起、边缘整齐,直径0.5~2.0mm;个体呈螺旋状,单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含有细菌叶绿素a,可进行光合作用.对活性艳红和直接胡兰的脱色效果显著,特别是对直接胡兰在24h内脱色率达到100%.菌株HL在中性环境下,分别以葡萄糖和氯化铵作为脱色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时,对直接胡兰的脱色率和降解率分别达到100%和98.67%.
- 李彦芹昌艳萍李春青陈涵茜康现江
- 关键词:光合细菌印染废水脱色率降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