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751097)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张培锋孙可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吟诵
  • 2篇佛教
  • 1篇心理
  • 1篇学史
  • 1篇音声
  • 1篇中国佛教
  • 1篇声律
  • 1篇声律论
  • 1篇苏幕遮
  • 1篇特解
  • 1篇梵呗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心理
  • 1篇文学
  • 1篇文学史
  • 1篇南北朝
  • 1篇南北朝时期
  • 1篇活化石
  • 1篇范仲淹
  • 1篇佛道

机构

  • 4篇南开大学

作者

  • 4篇张培锋
  • 1篇孙可

传媒

  • 1篇文史知识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中华文史论丛
  • 1篇文学与文化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華梵兼舉,即文會貫——從佛典翻譯的一種獨特解釋看佛道關係及所表現之文化心理
2012年
本文考察了中國宗教史上一個重要而有趣的現象:對佛教翻譯經典,用漢字本身所具有的含義來解釋某些譯名的意義,並通過這種考察,對中國歷史上佛教、道教的複雜關係進行了研究,指出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宗教史中鮮明的中國文化本位觀念以及佛道兩教在彼此消長中相互借鑑的狀況。同時,以清代道士閔一得爲中心,對采用這種方法的内在原因進行了深入挖掘,指出心同理同是中國宗教、哲學思想的一個核心觀念。這一觀念是使中國宗教長期以來形成一種相對和諧狀態的重要因素。
張培鋒
关键词:佛道关系文化心理
论南北朝时期僧团与诗歌声律论及吟诵发展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古代诗歌自南北朝以来日益走上声律化、同时注重吟诵的道路,与古乐失传、诗乐分离有关,而佛教僧团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音声在古代必须依靠口耳相传、无法保存,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文章的重要立论基础。僧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春秋时期外流到西域地区的华夏古乐主要保留在当地大乘佛教僧团中,在魏晋时期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重新回传中原,当时掌握音声传承的多为僧人,以往被人们视为"胡乐"的其实正是地地道道的华夏"古乐"。这种音声传承又经由萧子良、沈约、王融、王筠、刘勰等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审音之士重新传回世俗社会,并在南朝形成以"吴音"吟诵诗歌的传统。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影响着其后一千五百余年中国诗歌的发展。
张培锋孙可
关键词:南北朝声律论吟诵
诗歌吟诵的活化石——论中国佛教梵呗、读诵与古代诗歌吟诵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佛教的梵呗、读诵传统非外来,源于中国本土,是中国上古礼乐的延续和继承。中国佛教僧团对于中国古乐的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后世流传的吟诵腔调与寺院的传承有着重要关系。一些亦僧亦文的出家人和大量信佛、好佛文人在由宗教吟诵向世俗吟诵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佛教僧团中流传不绝的唱赞、吟诵文化,应给予高度重视和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古代的吟诵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张培锋
关键词:吟诵
论大乘佛教“以音声为佛事”的观念——佛教吟诵的理论基础研究
2013年
论文考察了"以音声为佛事"观念在中国佛教中产生、发展和流传的过程,对于不同佛教宗派围绕这一问题的理论阐述作出分析,指出中国佛教继承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同时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音声理论,佛教唱赞、吟诵风气的盛行遂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
张培锋
关键词:吟诵
“苏幕遮”的传播
2012年
“苏幕遮”(早期又名“苏莫遮”、“苏摩遮”等)是一个常见的词牌名,以此词牌填写的词作,如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等都可称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有关这一词牌在中国的复杂演变过程,似还较少有人完全清楚。本文试对“苏幕遮”在中国流传、演变的过程作出考察,以期能对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张培锋
关键词:《苏幕遮》词牌名范仲淹文学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