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506000-S20501)
-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4
- 相关作者:谭惠娟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论拉尔夫·埃利森对黑人人性的剖析被引量:6
- 2008年
- 在美国,关于黑人是否也具有和白人一样正常人性的争论,从18世纪美国奴隶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也直接关涉到美国发生的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在美国历史上,白人往往通过否定黑人人性以达到其高人一等的目的,而黑人知识分子则不遗余力地为黑人的人性辩护。拉尔夫.埃利森通过对梅尔维尔、福克纳和马克.吐温等19世纪美国经典白人作家的作品解读,赞赏了这些作家在肯定黑人人性时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运用高度象征性和颠覆性的语言,展示了黑人的人性,揭示了白人的非人性;并通过"斯芬克斯之谜"典故的阐释,对普遍意义上的人性作了探讨,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从而超越了以斯陀夫人小说为代表的注重道义宣传的传统文学,以及以理查德.赖特的创作为代表的注重态度强硬的抗议与暴力表达的自然主义文学,体现出回归与提升19世纪人文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精神的创作倾向。
- 谭惠娟
- 关键词:拉尔夫·埃利森人性非人性化斯芬克斯之谜隐喻
- 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学“弑父”与美国黑人文学的转向被引量:11
- 2006年
-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对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引路人、当时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赖特进行了猛烈攻击,这一举动符合布鲁姆所说的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弑父”行为。鲍德温在文学上的“弑父”与他个人生活中的“弑父”情结相关,而更深层的动因则在于当时美国黑人文学正经历由赖特式的“抗议小说”向拉尔夫.埃利森为代表的新型黑人文学转向。作为其间的过渡人物,鲍德温在描写黑人人性、展示黑人文化、提升黑人文学的艺术水平、探索种族歧视与冲突问题等方面,都提出了超越赖特的抗议文学主张,但他本人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实践又还存在诸多自相矛盾之处。“弑父”使赖特和鲍德温两败俱伤,具有浓烈悲剧色彩,但它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环节,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
- 谭惠娟
- 关键词:詹姆斯·鲍德温拉尔夫·埃利森弑父美国黑人文学
- 黑人性神话与美国私刑——詹姆斯·鲍德温剖析种族歧视的独特视角被引量:6
- 2007年
-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从小缺乏家庭温暖和母爱,这导致了他成年后对性爱的畸形追求和不可自拔的迷恋,他因此每每注重从“性”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包括种族歧视在内的种种人生和社会问题。他认为白人对黑人滥施私刑乃至所有种族矛盾的根源,就在于白人对黑人性能力的恐惧;他还设想性爱可以成为化解种族冲突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的良方,这构成了詹姆斯.鲍德温观察和思考种族歧视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思路。《生命的较量》这篇小说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 谭惠娟
- 关键词:詹姆斯·鲍德温私刑种族矛盾
- 论拉尔夫·埃利森对神话仪式中黑白二元对立的解构——兼论拉尔夫·埃利森文学话语中的祖先在场被引量:10
- 2007年
-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无形人》的中心隐喻"无形性",是作者对美国黑人文化及其价值观长期思考的结果,这一隐喻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由自然主义抗议小说,朝注重艺术美学的现代小说转向。这一转向着重表现在作者对欧洲黑白二元对立神话和美国南方社会仪式的解构以及作者创作中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的运用。拉尔夫·埃利森对神话和仪式的重新发现和阐释,是作者的文化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对20世纪30年代盛行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黑人问题的有力反拨;而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则有助于美国种族主义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美国文化,有助于破解"无形性"被曲解的含义和真正的内涵。拉尔夫·埃利森对美国文化的认识和解剖,与罗兰·巴特的文化思想和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相似,这更体现了埃利森文化研究思想和文学叙述手法的独创性与超前性。
- 谭惠娟
- 关键词:拉尔夫·埃利森仪式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