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754)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姚永强殷妮张秀忠王敏房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广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星系
  • 3篇天体
  • 3篇恒星
  • 2篇星系核
  • 2篇天体物理
  • 2篇天体物理学
  • 2篇活动星系
  • 2篇活动星系核
  • 2篇恒星形成
  • 1篇点源
  • 1篇电离
  • 1篇星际
  • 1篇星际介质
  • 1篇星团
  • 1篇星系形成
  • 1篇星云
  • 1篇银河系
  • 1篇宇宙
  • 1篇宇宙学
  • 1篇赛弗特星系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国...
  • 3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广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2篇姚永强
  • 1篇景益鹏
  • 1篇孙振娜
  • 1篇张秀忠
  • 1篇房敏
  • 1篇王敏
  • 1篇周又元
  • 1篇殷妮
  • 1篇张江水
  • 1篇赵崇山
  • 1篇常瑞香
  • 1篇陈学鹏
  • 1篇陈力
  • 1篇侯金良

传媒

  • 5篇天文学进展
  • 1篇天文学报
  • 1篇物理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G...

年份

  • 2篇2007
  • 3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星系形成的超大型计算机模拟
2001年
扼要地就数值模拟在星系形成研究中的作用、数值模拟与解析模型之间的关系、数值模拟的局限性等几方面的问题作了综述;然后介绍了马普小组与日本东京大学最近的合作情况,包括合作得到的模拟样本、研究成果和正在开展的工作。
景益鹏
关键词:宇宙学星系形成计算机模拟
河外水脉泽的研究进展
2007年
人们对河外水脉泽的观测与研究已经30年了,目前已经在约70个河外星系中检测到水脉泽辐射(已公开发表64个)。近年来,河外水脉泽的观测及理论研究十分活跃.重点介绍了目前河外水脉泽的检测及研究进展,包括水脉泽源的分类、水脉泽对研究活动星系核的重要科学价值、水脉泽源的X射线观测研究及其各物理量之间的统计分析结果等.
张江水
关键词:天体物理学水脉泽活动星系核赛弗特星系
VLBI标准接口的发展被引量:3
2007年
VLBI标准接口是近年来在VLBI技术中诞生的一个新概念,它旨在解决多年来各VLBI数据传输系统不兼容的问题.该文阐述了VLBI数据传输系统的发展历史,包括传统的记录/回放系统和新兴的网络数据传输两方面的内容;说明了VLBI标准接口的作用和意义;并分别介绍了VLBI标准接口规范3方面的内容:VLBI标准接口件规范(VSI-H)、VLBI标准接口软件规范(VSI-S)和VLBI标准接口网络规范(VSI-E).
殷妮张秀忠
关键词:天文观测设备与技术
M31的观测与研究进展
2004年
介绍了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旋涡星系M31(仙女星系)的基本观测性质。与银河系结构类似,M31的基本成分包括:核、核球、盘和晕。对以上各个成分的观测和研究进展分别作了综述,重点是盘的星族成分和恒星形成历史,以及球状星团的分布和晕的形成历史。同时与银河系的各种观测特征和形成机制作了详细的比较。
孙振娜侯金良常瑞香陈力
关键词:天体物理学银河系
大尺度赫比格-哈罗天体的光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2年
近期大视场CCD成像观测表明。由年轻星激发的部分赫比格-哈罗(HH)天体的尺度范围 超过 1pc,比过去认识的 HH天体的尺度大了一个量级。目前的观测己经发现 pc尺度的 HH天 体有数十个,表明HH天体达到pc尺度是很普遍的,这将深刻地改变人们对年轻星与其周围环境 作用的认识.综合评述了pc尺度HH天体的观测性质,讨论了巨HH天体对恒星形成的重大意 义及其对周围星际介质的物理和化学影响.
王敏
关键词:恒星赫比格-哈罗天体星际介质喷流
L1641S的近红外偏振成像观测
2004年
给出了恒星形成区L1641S的H波段的偏振成像和Ks波段的近红外成像的结果.反射星云Re50和Re50N分别坐落在该区域的南北.两个星云的偏振图像均呈现出高偏振度和中心对称的特点,表明星云内的发射主要以尘埃的单次散射为主,且尘埃的尺寸较小.Re50N星云中存在两个红外点源,其中IRS1是两个星云的红外照亮源,也是该区域CO外流的驱动源,而点源IRS2可能提供了星云光学波段发射所需的大量光子.L1641S的外流结构符合表面散射模型,外流的倾角大约为30°.通过偏振弧结构,我们进一步证认了Re50N星云的双极型结构.
陈学鹏姚永强
关键词:星云恒星形成偏振外点点源散射
窄线SeyfertⅠ型星系
2002年
本文将概述窄线SeyfertⅠ型星系 (包括具有类似性质但光度较大的类星体 )的主要观测特征、物理内涵及其理论解释和在活动星系核内部结构上的反映。窄线SeyfertⅠ型星系 (NLS1 ,以后NLS1都认为包括NLSI星系和NLS1类星体 )具有窄的允许线Hβ,它兼有Sy1和Sy2的某些特征。它具有强的FeⅡ光学线和弱的 [OⅢ ]λ5 0 0 7禁线 ,这明显不同于Sy2。在观测相关量的主成分统计分析中表明NLS1是活动星系核第一主向量表现为极端的一类。这包括 :( 1 )HβFWHM取极小 ;( 2 )FeⅡλ45 70 /Hβ 取极大 ;( 3)SⅢ ]λ1 892 /CⅢ ]λ1 90 9取极大 ,亦一定范围内宽线区电子密度取大值 ;( 4 )CⅣλ1 5 4 9线中心蓝移取极大 ;( 5 )高光度NLS1的软X射线光子数谱指数Γx 取极大 ;( 6)X射线相对流量变化方差最大等。基于以上观测结构和相应统计规律 (观测量与HβFWHM的关系 ) ,解释NLS1现象最佳的模型是高相对吸积率L/LEdd模型。NLS1比之典型宽线活动星系核具有较低的中心黑洞质量MBH。进一步 ,还发现这一模型是活动星系核主导物理参量L/MBH的直接结果 ;另一方面 ,由于活动星系核结构的非球对性 ,可能引起速度分布的各向异性 ,这是视角效应模型的基础。在与观测对比中发现视向效应是不可少的 ,但不可能解释全部观测 。
赵崇山周又元
关键词:活动星系核
恒星形成区GGD12-15的近红外观测被引量:1
2004年
给出恒星形成区GGD12-15的宽波段JHK和窄波段H2 v=1-0 S(1)近红外成像观测.观测图像揭示了致密的年轻红外星团和与红外源成协的红外星云,并发现了以H2发射结表征的星团外流活动.大多数红外点源在光学波段不可见;对76颗红外点源的JHK’测光结果显示,有32颗具有红外超,其中5颗表现原恒星特征,表明分子云中的恒星形成活动很活跃.以B8光谱型作为大质量星分界,由色星等图估计出大质量星所占星团比例为-10%-26%.GGD12-15星团的K’星等分布的峰值位于15.0mag,并在13.0mag-16.0mag平坦分布;[H.K’]色分布的峰值出现在-0.7mag,在此以上更红的星团成分占70%.在GGD12-15区新发现的氢分子发射结集中在星团中心领域,其空间分布明显与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相关;有5个发射结位于分子外流的中心区域,暗示其激发可能与分子外流同源.
房敏姚永强
关键词:恒星形成区红外成像星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