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D20104302)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潘万木黄俊杰向平更多>>
相关机构:荆楚理工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典故
  • 2篇文体
  • 1篇意象
  • 1篇隐括
  • 1篇语典
  • 1篇原始思维
  • 1篇诗歌
  • 1篇式微
  • 1篇题材
  • 1篇宗经
  • 1篇综论
  • 1篇庾信
  • 1篇骈文
  • 1篇文学
  • 1篇李商隐诗歌
  • 1篇流派
  • 1篇教育
  • 1篇教育内容
  • 1篇经学
  • 1篇话文

机构

  • 8篇荆楚理工学院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潘万木
  • 1篇黄俊杰
  • 1篇向平

传媒

  • 7篇荆楚理工学院...
  • 1篇荆楚学刊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典故的式微
2014年
传统意义上的典故运用在"五四"运动后遭遇严重挑战,之后便江河日下,再不见振起。其深层原因乃在于典故赖以存身的文言文体的崩溃,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白话文体的崛起与强力推行下的日渐成熟终于将典故逐出,白话文体的明白、清晰、准确、直接的内涵要求并不需要典故的密语寒暄似的委婉含蓄。再一个眼见的事实就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塑。古人因功名之动力重视传统经典的学习,就是蒙学教材亦是通过典故去了解事实的真象,包括著名之《三字经》、《千字文》、《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于是典故作为特殊之语言构体嵌入心灵深处,运用也就自如,所谓得心应手、熟能生巧、融汇贯通也。而现行适应白话文体需求的教育教学内容因与传统经典割裂而致典故储备修养严重不足,所以就失去了典故运用的能力。
潘万木
关键词:典故白话文体教育内容
李商隐诗歌用典特点综论被引量:3
2014年
用典是诗歌创作中生成意象的一种重要方式,李商隐更是中国古代擅长运用典故来进行诗歌表现的重要作家。李商隐诗歌用典主要具有主观性更强、融合文体、喜用僻典、构思婉曲、多角度观照等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自我面貌,在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黄俊杰
关键词:诗歌
典故生成因由论被引量:1
2010年
典故运用传统的生成因由就其大要而言有四个方面:以崇古重史作为思想依据,"崇古"是对祖先、先王等往昔权威和经验的认同、崇拜和追从,"重史"是借助历史的想象、回忆和溯源以寻求秩序的理性依据和价值本原意义;于是推重古训,以"古训是式"作为行为规范,把历史视作现实的借鉴,掇拾古训成为时尚,导致对经典的崇奉,对权威、经验乃至语言的崇信;这影响到创作理论的建构,从墨子的"三表"之"本之者"、庄子"三言"之"重言""寓言",强调以经典和历史为据,并借重名人、圣贤的权威言论甚而不惜虚构名人圣贤的言行,到荀子"征圣"、"宗经"萌芽,经扬雄而发端,至刘勰最后系统完成,圣人及经典就铁定是行文、论文的最充分的理据;而"子曰""诗云"的征引实践,在称述"六经"、多言古史的狂潮中,压缩征引即运用典故自然呈现。
潘万木
关键词:典故
典故与“兴”
2011年
"兴"是原始思维或神话思维、巫术文化的遗存,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之"意味"因历史的变迁、民族心理的发展变化逐渐模糊和消融而使后人无法破解,但"形式"层面的思维方式却延续下来并在后人的实践中被不断强化。春秋战国赋诗引诗"断章取义",通过"引譬连类"、"托事于物"而"感发意志"甚至证事证理,这就是"诗可以兴",无非借人之酒杯浇我之块垒;而汉儒的解经活动及给"兴"的定义正渊源于《诗》"兴"的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那么典故亦可"兴",不论语典还是事典,只要进入文本,多言在此而意在彼,无法回避"兴"思维的浸染;典故作为历史的记忆,一旦在后人的追述中显现,其所负载的内涵必以其深厚的底蕴生发出更多的意味。
潘万木
关键词:典故经学原始思维
典故的扩张与蔓延被引量:1
2011年
作为修辞的典故的运用从属于征引,可以说是一种压缩征引,由袭其成句、化用其意发轫。成句的直接运用和融会贯通化用其意带来的"似曾相识燕归来"与"他乡遇故知"的陌生化效果以及阅读和联想快感诱发并推动了新文体集句和隐括的产生。集句(诗、词、文、赋等)乃袭其成句的极致,以已有之成句构成作品之全部来表现作者之情怀;而隐括乃化用其意的巅峰,是就名人名作加以改写改编并结合改编者之情感对原名作的理解鉴赏。集句和隐括是征引的全面引申和典故运用的扩张,从此典故摆脱了仅为某种文体标志的附属而升格为我之为我的主体。超隐括则是对隐括之只以一种文体单纯缩写语典的超越,大胆地把它的触须伸向了更为广阔的事典领域,倚仗更为宏大的结构、更为繁密的情节在故事传说、小说、戏剧以至广播、影视、动漫、网游等天地中纵情驰骋。
潘万木向平
关键词:典故集句隐括
骈文之典故叙述被引量:1
2013年
骈文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文体,不管如何发展和演变,其特征均为"骈",即对偶、典故、敷藻与调声。对偶体现建筑美,敷藻则具绘画美,而典故两属之,都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唯调声乃指向听觉效果,具有铿锵的音乐美。对偶、敷藻、调声都属形式层面,只有典故独担叙述、抒情、议论甚而写景的重任,典故叙述就是用过去的事和过去的话包括这些事、这些话所发生的特定环境语境、所指涉的特定的人、事、物等与文本创作者所处之现时性的人、事、物及特殊的环境语境形成一种同构,通过典故思维,以故为新,以古况今,来叙说现今的人、事、物、情。骈文之"极则"乃六朝,骈文之"正轨"、"正声"当为庾信,而庾信的《哀江南赋》恰是典故叙述的最佳注脚。
潘万木
关键词:骈文典故庾信
典故与意象被引量:4
2012年
典故在中国古代诗文的广泛运用中常常以一种特殊意象的形式出现,我们可称之为典象。按弗雷泽人类学的"原型"说、荣格心理学的"原始意象"或"原型意象"说以及弗莱文学"原型"论,典象分为标准原型意象包括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寓言童话以及相关自然的天文地理、节令物候、动植物等;非标准原型意象包括社会历史人物和事件、生活方式及礼俗甚至经典文本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典象的系统稳定性、地域民族性和增殖扩展性等鲜明特征。
潘万木
关键词:典故意象
汉语典故的文学性表达
2016年
崇古重史的思想依据,"古训是式"的行为规范,墨子"三表"、庄子"三言"以至"征圣""宗经"的创作准则以及"子曰""诗云"的征引传统导致典故运用的生成。于是典故在文学性表达的时空中纵横驰骋,一无阻碍。典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从来都是从客观的物、事"他"的角度表达主观之"我"的情感观点,所以典故思维既有"兴"的意味,也有"比"的意味,还是一种意象性的言说;这种典故叙述以骈文为代表,延及近体诗、文人词甚或群体性投入其中的各种文学流派如宋之西昆派和江西诗派、明之前后七子及戏剧之临川派,清之浙西词派、肌理派、宋诗派等。相关题材如咏史、游仙、艳情、咏物尤其是咏史咏物也被典故叙述收入囊中。而作为修辞的典故则由袭其成句、化用其意发轫,诱发并推动了新文体集句和隐括的产生。
潘万木
关键词:典故文学文体流派题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