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ZH008)
- 作品数:15 被引量:59H指数:5
- 相关作者:谢中元陈恩维许结玲蒋尊国廖菲更多>>
- 相关机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国内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联研究述评被引量:5
- 2014年
- 新农村建设和非遗保护研究二者因时间上的遇合生发出并存观照的价值。对于两者的关联研究,可溯源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并发轫深化于2006年之后,尤其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渐呈燎原之势。研究者对于两者的交互关系既有乐观解析也存隐忧之论,重点面对两者的互促路径问题纷陈组合化建议,表现出分民族、区域、项目阐述研究的取向。持续的关联研究产生了可通约的共识与有意义的参照,但也因话题的热点效应与论者的献策心态有所打折,导致对两者关联研究存在关键术语的误读、田野定量的弱化、主位反思的缺席以及学理节点空白等问题。
- 谢中元
-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佛山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解读被引量:7
- 2016年
- 佛山木版年画蕴含广府文化特有的元素,反映出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形象展示广府人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奇葩。木版年画主要在年节等民俗活动中张贴,因此其主要功能是"祈年祝颂"。从题材上来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大致体现在庆丰祝颂、避邪趋吉、祈财求子、道德教化、神灵崇拜、宗教信仰、娱乐游艺、民间故事取材等方面。从艺术表达方式看,佛山木版年画擅用具体图像替代抽象概念,巧用象征,寓理于像,运用谐音、语义双关等修辞手段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解读其文化内涵,对做好佛山木版年画的保护及传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许结玲
- 关键词:民俗文化
- “生产性保护”视野下佛山剪纸的现代传承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佛山剪纸从明清至新中国解放初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轨迹。1953年手工业合作化之后,佛山剪纸纳入民间艺术社集体生产,剪纸家族内传的私密技艺成为师徒相授的共享技艺,技术的民主化形塑了三代剪纸传承人谱系。佛山剪纸的"生产性保护"特征体现为:创作与刻制分开,让生产分工专业化;流水线式生产,让剪纸技艺多元化;功能上从民俗实用型向艺术欣赏型转变;形式上从小巧窗花衍生为大型壁画。基于此,佛山剪纸作为文化资源被转换为文化产品,实现了技艺传承与产销互动。但是,也面临传承人断代缺失、原材料等关联行业消亡、市场不稳及税收压力等问题,需要各方共同破解。
- 谢中元
- 关键词:佛山剪纸现代传承
- 地方公共建筑营造中的家国互动——以佛山通济桥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地方公共建筑的营造,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并被社会关系所生产。佛山通济桥的明代修建者乃是科举成功和经商致富的本土巨家大族;清代则出现了僧人、士人和商人的联合修建;晚清民国以来,则出现了周边社区力量的介入;到了当代,传统士人乡绅阶层瓦解,通济桥的修筑完全由政府主导,佛山民众对通济桥的关注,转化为大规模的民俗参与。通济桥历代的毁与修,既反映了佛山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更迭演变,也折射了家族-社区-地方-国家的复杂互动关系。
- 陈恩维
- 关键词:地方社会
- 地方老字号的传承与振兴研究
- 2014年
- 地方老字号紧密结合地方民众生活生产需求,蕴含着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与振兴地方老字号,意义重大。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的地方老字号为例,分析地方老字号的优势与困境,探讨在现代经济背景下,传承与振兴地方老字号,应充分发挥政府、社会行业、企业自身等多方力量,从制度、资金、管理、产品与服务创新等多方着手。
- 蒋尊国廖菲陈恩维
- 非遗语境下的民俗修复与调适——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保护实践的反思被引量:1
- 2017年
- 近代以来,原本生机勃勃的传统民俗在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中陷入了濒危境地,因此,它们如何在新的时空和文化环境下修复与调适,成为当代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当务之急。佛山"行通济"民俗的保护实践,对于回答如何修复和调适传统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样本价值和启发意义。当代非遗语境下的民俗保护和传承,应在尊重传统民俗自身的内在逻辑和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围绕其核心文化价值,修复其生存空间,使之发挥记忆仓储的功能;调适其参与主体,使之从特定人群传承向多元参与、公共传承模式发展;叠写其所蕴含的个人需求、本土文化与时代价值,建立一个大体公认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如此,传统民俗才能在当下获得修复、传承,从而恢复其发展活力、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
- 陈恩维
- 遗产化实践与非遗的意义生产和共享——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的考察被引量:2
- 2018年
-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民俗经历了一个遗产化过程。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其文化内涵经历了从求子到求财到慈善的变化,其文化价值则经历了从俗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公共文化产品再到城市文化名片的变迁。民俗的遗产化实践实际上是一个适应时代变迁的文化意义生产和共享的过程。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正视这一持续进行的遗产化实践进程,不断对非遗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意义生产和共享,方能使其得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
- 陈恩维
- 关键词:共享
- 试论地方特色文化与文化强省建设——以广东为例被引量:5
- 2011年
- 大力建设各地地方特色文化,是推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有效手段。在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各文化区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合理布局、特色发展。在各文化区内部,也应结合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按差异化原则进行地方文化的建设。具体到每一个文化区中的城市,应该结合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的精神个性,来建设文化强市。地方特色文化建设,首先应抓住我有人无的独特资源进行开发,应当创造性的利用文化资源,以文化创意开发出特色文化产品,应该打破现行的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跨区域的联合,应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保持一致。
- 陈恩维
-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文化强省
- 从佛山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看生产性保护被引量:1
- 2013年
- 佛山传统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从业者个体和行业的自我保护模式,近代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向现代转型,建国以来通过合作化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技术的机械化改造,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与洗礼,2003年非遗运动兴起以来,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视域下,走出了多姿多彩的生产性保护之路。佛山传统手工业的发展表明,传统手工业始终处在生产性实践场域中,呈现一种资源性和活态性,生产性保护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陈恩维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
- 佛山“龙舟说唱”的活态传承与保护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主要存活于佛山顺德的龙舟说唱因其地方性、底层性、流动性特点历来缺少学术观照,因此以帕里-洛德"口头程式诗学"及鲍曼的表演理论为参照并辅以田野调查法,从文字文本转向表演中的说唱,考察龙舟说唱艺人学艺的阶段性状态,论析龙舟说唱表演的惯常和即时情境,深描其程式化的唱腔及锣鼓技艺,从而呈现龙舟说唱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以表演情境为依存场域、以声腔锣鼓为生成技术的活态传承特点。最后认为在表面热闹的传承传播景象背后隐藏着致其濒危的诸多因素,调动保护主体的可持续性参与、实施对重点传承人的供养式保护、激活遗产的造血式传承是实施龙舟说唱保护的尝试性路径。
- 谢中元
- 关键词:口传活态传承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