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
- 作品数:15 被引量:55H指数:4
- 相关作者:邢立达李法军邓涛赖旭龙盛桂莲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阿尔伯塔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 有关古人骨年龄鉴定的问题——以天津蓟县明清时期敦典夫妇合葬墓和桃花园墓地为例被引量:2
- 2011年
- 对于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来说,"提高人骨年龄鉴定的准确度"是一个重要的且急需多学科共同探讨的课题。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学术界常用的两种年龄判定方法,结合天津蓟县明清时期人骨的年龄鉴定工作,提出仅仅用牙齿磨耗来鉴定年龄是存在一定偏差乃至错误的,因此建议在以后的年龄鉴定过程中,使用多个鉴定指标做出的校正值是比较稳妥的。
- 李法军盛立双
- 关键词:年龄鉴定
- 鲤鱼墩遗址出土人牙的牙齿磨耗和龋齿被引量:9
- 2013年
- 距今约6000年以前,华南先民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并辅之以块茎植物种植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共识。这种类型的生业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不同,也体现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的差异上。后者已初步为C、N稳定同位素的比较研究所证实。本文则利用鲤鱼墩遗址出土的人牙,从牙齿磨耗和龋齿两方面考察上述差异。
- 陈伟驹李法军
- 关键词:牙齿磨耗龋齿经济方式
- 豕脊齿象属(Choerolophodon)头骨化石在中国的发现被引量:2
- 2011年
- 在甘肃省临夏盆地大浪沟地点的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件较完整的豕脊齿象属(Choerolophodon)头骨,这是该属的头骨化石在中国的首次报道.该头骨低平,门齿向外侧及上方弯曲且没有釉质带,臼齿为豕脊型齿,因而符合豕脊齿象属的鉴定特征,并与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铲齿象属(Platybelodon)和中华乳齿象属(Sinomastodon)等中国常见的嵌齿象类相区别;同时具有以下一些相当原始的特征而不同于豕脊齿象属的其他种:颧弓明显向两侧扩展、前眶位置靠前、颊齿上白垩质发育很弱、P4仍然发育,因此被确定为一新种——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 sp.nov.).在本文的新材料发现之前,豕脊齿象属的材料主要发现于非洲、东欧、西亚和南亚的中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新材料的发现,拓宽了对该类群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认识,对于研究嵌齿象类在东亚地区早中新世的分支演化和适应辐射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据.
- 王世骐邓涛
- 关键词:临夏盆地早中新世
- 辽宁海城小孤山披毛犀化石的古DNA分析
- 2012年
- 从采自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晚更新世披毛犀化石样品中成功地获得了1 080bp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调用Genbank中已发表的披毛犀序列及5种现生犀牛的同源序列,以马作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NJ法)和最大似然法(ME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均显示披毛犀与现生苏门答腊犀亲缘关系最近,且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样品处于披毛犀分支的根部;对披毛犀样品进行基因分异度分析结果表明,小孤山的披毛犀样品具有较高的基因分异度,为探讨披毛犀的起源、迁徙及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子依据。
- 双小燕袁俊霞侯新东盛桂莲伊剑赖旭龙
- 关键词:披毛犀古DNA系统发育分析晚更新世
- 第四纪中华乳齿象属(Sinomastodon,Gomphotheriidae)头骨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被引量:2
- 2013年
- 本文记述了产自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早更新世早期的江南中华乳齿象(新种)Sinomastodon jiangnanensis sp.nov..中华乳齿象属是迄今旧大陆发现的唯一短颌嵌齿象,化石主要产于我国,时代从早上新世至更新世.以前发现于我国更新统的材料只是一些单个牙齿,现人字洞发现了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及臼齿列等材料,这是中华乳齿象头骨化石在我国第四系地层中的首次发现.新种以真象型的头骨、短颌、下门齿缺失及结构相对简单的丘型齿等特征区别于其他嵌齿象类,应归入中华乳齿象属.新种依颅顶上凸、颧弓升高及关节突高、冠状突位置靠前等特征显然进步于上新世的属型种S.intermedius和S.hanjiangensis,而臼齿齿谷中无白垩质充填又较更新世的S.yangziensis和泰国的Sinomastodon sp.nov.显得原始,这反映了中华乳齿象从上新世向更新世演化在形态特征上的过渡性.依动物群分析,江南中华乳齿象在长江以南的出现及其由北向南的扩散很可能与第四纪早期我国东部地区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有一定的耦合关系.
- 王元金昌柱邓成龙魏光飚严亚玲
- 山东地区古人类化石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人类起源是人类认识自我历史中一个永恒的命题。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最直接的证据。山东地区目前发现的人类化石有沂源猿人和新泰乌珠台人,分别属于人类演化历史的直立人和晚期智人阶段,时代上为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期和晚期。山东人类化石的发现和其他许多古人类的发现一样,多少带有些偶然性,但发现者们以专业的敏锐和在野外考察中认真踏实的工作实现了山东古人类发现的突破。这些发现为古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材料,并激发了人们在本地区寻找更多、更早人类化石与活动遗迹的工作热情。本文旨在回顾山东人类化石发现和研究的历史,介绍沂源猿人牙齿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本地区古人类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 孙承凯
- 关键词:古人类化石认识自我
- 化石标本的虚拟与现实三维重建
- 根据视觉器官中晶状体焦距和双眼视线交角在视觉感知中的变化将三维感知定义为现实三维感知、平面三维感知和交角三维感知3类。根据透视学绘画或照相只能在平面上展示化石标本的静态平面三维形态,而通过CT扫描及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成像技...
- 董为; 张觉非;
- 关键词:CT影像化石标本
- 文献传递
- 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研究与鸟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 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是一种小型恐爪类兽脚类恐龙。最初年由徐星等(2009年)研究命名。同年胡东宇、徐星、侯连海、张立君在辽宁西部建昌玲珑塔地区大西山髫髻山组地层中发现了另一件标本(LPM-B...
- 胡宇东徐星侯连海张立君
- 关键词:鸟类起源生物化石
- 青铜铁器时代新疆、内蒙古人群下颌磨牙的磨耗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青铜铁器时代新疆、内蒙古地区人群下颌骨第一磨牙(M1)的磨耗特点。方法根据磨耗程度进行分级,将新疆(77例)、内蒙古(123例)地区的牙齿磨耗进行比较,并同时对比近代人群(云南、华北共134例),用SPSS13.0软件对磨耗级别分数进行均值计算和各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青铜铁器时代的新疆、内蒙古人群牙齿磨耗度都大于近代人群,提示当时食物可能较近代人坚硬。新疆的牙齿磨耗度大于内蒙古地区,可能反映了食物结构、经济方式的差异。新疆人群牙齿磨耗度左右侧相似,性别差异显著,内蒙古人群牙齿磨耗也是左右侧相似、性别差异显著,提示这可能是青铜铁器时代牙齿磨耗的共性,但还需更多遗址标本来检验。结论青铜铁器时代的牙齿磨耗大于近代,新疆、内蒙古人群牙齿磨耗存在差异。
- 李海军戴成萍
- 关键词:下颌磨牙磨耗体质人类学
- 重庆市綦江县莲花保寨:中国古人与恐龙足迹共存的直接证据被引量:1
- 2011年
- 重庆市綦江县老瀛山莲花保寨除了大量多样化的恐龙足迹之外,还保存了完好的要塞结构及历代题刻。从古迹可知,莲花保寨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很可能是当地人躲避蒙元军队对尚属南宋统治下的蜀地的进攻之用。此后,清朝又在此留下多处古迹。这些古迹与大量(至少以5种不同方式保存的)恐龙足迹(尤其是鸭嘴龙类足迹)共存,构成了中国古人在恐龙足迹化石点上长时间生活(可能长达700余年)的直接证据。而莲花保寨的泥裂、鸭嘴龙类足迹和波痕被引申为荷叶叶脉、莲花和水环境,也成为"莲花保寨"得名的证据。这项研究表明恐龙足迹参与了中国部分古地名、民间传说的形成,这些古地名、民间传说或可成为寻找恐龙足迹的重要线索。
- 邢立达阿德里安娜 梅尔陈郁
- 关键词:早白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