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264003)

作品数:10 被引量:155H指数:8
相关作者:王锡昌刘源施文正陶宁萍邓捷春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安康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挥发性
  • 8篇挥发性成分
  • 7篇电子鼻
  • 6篇固相微萃取
  • 6篇草鱼
  • 5篇萃取
  • 5篇微萃取
  • 5篇固相
  • 4篇养殖
  • 4篇养殖草鱼
  • 3篇顶空
  • 3篇气味
  • 2篇顶空-固相微...
  • 2篇鱼肉
  • 2篇色谱
  • 2篇气味成分
  • 2篇气相色谱
  • 2篇相色谱
  • 2篇红鳍
  • 2篇红鳍东方

机构

  • 10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安康学院

作者

  • 10篇王锡昌
  • 9篇刘源
  • 5篇施文正
  • 4篇陶宁萍
  • 3篇邓捷春
  • 2篇王璐
  • 1篇许茜
  • 1篇朱新鹏
  • 1篇杨薇
  • 1篇汪之和
  • 1篇张桢
  • 1篇吴静烨
  • 1篇朱耀舟
  • 1篇朱耀周

传媒

  • 4篇食品工业科技
  • 3篇食品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水产学报

年份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野生草鱼与养殖草鱼的挥发性成分被引量:19
2011年
采用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质联用仪(GC-MS)探讨草鱼肉中背肉、腹肉和红肉的挥发性成分,并对野生草鱼和养殖草鱼肌肉部分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电子鼻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除养殖草鱼的背肉和腹肉间不能较好地区分外,能有效地区分出野生草鱼背肉、腹肉、红肉、养殖草鱼背肉(或腹肉)和红肉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别;固相微萃取技术的使用中,萃取头能有效地吸附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确定了野生草鱼的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有24、17和31种挥发性成分;养殖草鱼的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有42、41和43种挥发性成分,均以羰基化合物和醇类为主,相对含量都达到90%以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草鱼与养殖草鱼的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
施文正王锡昌陶宁萍朱耀舟刘源
关键词:草鱼电子鼻固相微萃取挥发性成分方差分析
漂洗过程中草鱼鱼糜挥发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通过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GC-MS研究了漂洗过程中草鱼鱼糜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能较好地判别出精滤后鱼糜与漂洗后鱼糜间、一次漂洗与两次或三次漂洗间鱼糜挥发性成分的差别,而二次漂洗与三次漂洗间鱼糜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无法明显判别;固相微萃取技术的使用中,萃取头有效地吸附了鱼糜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精滤后鱼糜、一次漂洗、两次漂洗、三次漂洗后鱼糜分别确定25、23、10和10种挥发性成分,均以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和醇类为主,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94·76%、93·03%、89·32%和92·03%。通过电子鼻和GC-MS实验结果可以推断漂洗对草鱼鱼糜的挥发性成分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两次和三次漂洗间无显著差异。
施文正汪之和朱耀周张桢王锡昌
关键词:草鱼鱼糜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挥发性成分
养殖草鱼不同生长期挥发性成分的比较被引量:18
2010年
通过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GC-MS比较大、小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的挥发性成分。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除大草鱼的背肉和腹肉间不能较好的区分外,能较好地区分出小草鱼背肉、腹肉、红肉、大草鱼背肉(或腹肉)和红肉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别;采用SPME-GC-MS在大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中分别检测出42、41和43种挥发性成分,小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中检测出30、39和52种挥发性成分,均以挥发性醛酮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含量达到90%以上;由电子鼻和GC-MS实验结果通过显著性检验可以推断大、小草鱼肉间的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
施文正王锡昌刘源陶宁萍吴静烨
关键词:草鱼电子鼻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挥发性成分
鱼肉风味研究进展被引量:32
2010年
鱼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受到人们的喜爱。鱼肉风味物质是极其复杂的混合物,由非挥发性滋味活性物质和挥发性香味化合物构成。各种化合物对于风味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本文对鱼肉中主要风味化合物及其检测手段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也对鱼肉风味的深入研究做了展望。
邓捷春王锡昌刘源
关键词:鱼肉风味检测手段
暗纹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滋味成分差异研究被引量:32
2010年
比较分析了淡水和海水两种养殖环境下河豚鱼肉滋味成分差异。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中的天冬氨酸、组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无机离子中Na+对暗纹东方鲀的滋味成分贡献较大,谷氨酸、精氨酸和K+、PO43-、Cl-对红鳍东方鲀的滋味成分贡献较大,而风味核苷酸IMP对两种鱼肉的滋味贡献均较显著。呈味游离氨基酸和无机离子含量的差异是这两种河豚鱼肉滋味差异的主要原因。
邓捷春王锡昌刘源
关键词:暗纹东方鲀滋味成分
养殖场采样及市售草鱼肉气味成分的比较被引量:4
2010年
以市售及养殖场采样的草鱼为原料,并与市售草鱼作对照,探究了池塘养殖饲料和生活环境对草鱼肉气味成分的影响。用电子鼻对两种草鱼背肉、腹肉的气味进行检测,并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草鱼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判别出养殖场采样草鱼与市售草鱼肉气味之间的差异。养殖场采样草鱼以及市售草鱼背肉、腹肉分别鉴定出27种、22种、44种及42种挥发性成分,均以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和醇类为主,两者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91.60%、98.35%及88.38%、74.88%。但养殖场采样草鱼的己醛、(E)-2-辛烯-1-醇含量高于市售草鱼,这两种成分一般分别表现为青草味和泥土味。因此可以认定,这种气味差异与草鱼在养殖中的生活环境及饲养条件有关。
王璐王锡昌刘源
关键词:市售养殖场挥发性成分电子鼻
暗纹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气味成分差异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以淡水和海水两种养殖环境下河豚鱼肉为原料,采用涂有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新鲜鱼肉及经过蒸煮加热后鱼肉的挥发性成分,在相同的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条件和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条件下,分别检出暗纹东方鲀背肉加热前后28、25种及红鳍东方鲀背肉加热前后49、50种挥发性成分。醛类占暗纹东方鲀背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最高,烃类占红鳍东方鲀背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最高。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同种河豚鱼肉加热前后气味差异较相同条件下两种河豚鱼肉气味差异更大。结合感官评定可知,暗纹东方鲀泥土味较重,金属味和青草味是加热前后两种鱼肉变化较大的气味。
邓捷春王锡昌刘源
关键词:暗纹东方鲀红鳍东方鲀顶空固相微萃取挥发性成分
致死方式对养殖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被引量:20
2011年
采用电子鼻技术和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抽血和急杀致死草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抽血致死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有影响,对红肉部分无影响或影响不大;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吸附草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抽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出27、29和47种挥发性成分,急杀致死草鱼背肉、腹肉和红肉分别确定42、41和43种挥发性成分,可见致死方式对草鱼背肉和腹肉的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相对来说对红肉的影响较小;鱼血中确定4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34种为芳香族化合物,相对含量达75.59%。因此,建议草鱼加工或食用前采用抽血致死方式。
施文正王锡昌陶宁萍刘源许茜
关键词:草鱼电子鼻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挥发性成分
基于电子鼻的养殖草鱼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通过电子鼻技术对养殖草鱼背肉、腹肉、红肉、鱼皮、鱼鳃和鱼肠等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鱼鳃的挥发性成分含量最多,红肉次之,然后是鱼肠和鱼皮,背肉和腹肉挥发性成分总量最少且很接近;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可以区分出养殖草鱼背肉(或腹肉)、红肉、鱼皮、鱼肠、鱼鳃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别,但是背肉和腹肉间不能区分。
施文正王锡昌杨薇朱新鹏陶宁萍刘源
关键词:草鱼电子鼻挥发性成分
草鱼不同部位气味研究被引量:33
2010年
以草鱼为原料,用电子鼻对草鱼不同部位气味进行检测,并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DVB)涂层的固相微萃取头萃取草鱼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质联用仪(GC-MS)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电子鼻能较好地判别出草鱼红肉与背肉、腹肉之间气味的差异,而草鱼背肉与腹肉之间气味的差异则无法判别。草鱼背肉、腹肉及红肉分别共鉴定44、42种及55种挥发性成分,均以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和醇类为主,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88.38%、74.88%及82.54%。
王璐王锡昌刘源
关键词: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挥发性成分草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