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2003C23015)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黄河曾芬芳来晓瑜孙洁罗依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体外分阶段共培养法扩增的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于NOD/SCID小鼠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5年
- 研究用分阶段共培养法进行体外扩增的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对NOD/SCID小鼠重建造血功能的作用,探讨新扩增技术体系对将来临床移植的可行性.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用rhSCF+rhG-CSF+rhMDGF组合(非共培养组合)和rhSCF+rhG-CSF+rhMDGF+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合(共培养组合)进行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并对扩增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分析.在移植实验中,将经致死剂量射线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每只移植8.5×106个用rhSCF+rhG-CSF+rhMDGF+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合扩增的细胞;B组:每只移植8.5×106个用rhSCF+rhG-CSF+rhMDGF组合扩增的细胞;C组:每只仅输注0.5 mL生理盐水.移植后定期眼眶底部采血,分析重建造血.12周后取存活小鼠骨髓,检测人特异Alu基因的存在率.实验结果表明,rhSCF+rhG-CSF+rhMDGF+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合的共培养法显著提高了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倍数,并且有利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和提高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两种组合扩增的细胞移植小鼠12 d后,小鼠的白细胞类群开始回升,25 d后基本恢复到了基数水平.在45~55 d后小鼠细胞有明显的第2个恢复期,并且共培养组合扩增细胞移植的小鼠中第2次恢复明显快于非共培养组合.12周后在两种组合移植的小鼠中检测到人特异Alu序列片段的概率分别为87.5%(7/8)和88.9%(8/9).由此可推论,分阶段共培养扩增体系有效地提高了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能力和重建造血能力.
- 王金福项盈解纯刚贾冰冰
- 关键词:脐血体外扩增NOD/SCID小鼠
- 抗人间充质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2006年
- 目的:制备抗人间充质干细胞(hM SC s)的单克隆抗体,为鉴定、分选hM SC s奠定基础。方法:以多供体hM SC s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检测单克隆抗体在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建立了5个能分泌抗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该组单抗能与人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对所检测的人间充质和非间充质来源的组织和细胞均未见交叉反应,5个单抗的相对亲和力分别为:ZUB1 1×106、ZUB4 1×105、ZUC 3 1×106、ZUE 12 1×105、ZUF10 1×105;表位分析:ZUB1、ZUE 12、ZUF10针对相同的表位,ZUC 3和ZUB4则分别针对不同的表位。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分离培养的hM SC s阳性表达率为ZUB1 87.39%、ZUB4 88.07%、ZUC 3 88.12%、ZUE 12 69.89%和ZUF10 83.67%。结论:5株杂交瘤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能与人间充质干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为深入研究hM SC s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廖志雄沈建根来晓瑜黄河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 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被引量:3
- 2007年
-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可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是骨组织工程中理想的种子细胞。近年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现就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MAPK和Notch通路的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 曾芬芳黄河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
-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中的端粒调控机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端粒长度的调控机制。方法:以贴壁培养法从人骨髓中分离MSCs并用MSCs及造血干细胞相关表面抗体作表型鉴定,用Southern blotting检测MSCs的端粒长度;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小体(PML)的定位;以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传代及分化成脂肪细胞的MSCs和经同步化处理被阻断在S期的MSCs的端粒酶表达。结果:与端粒酶阴性ALT细胞株WI-38-2RA细胞相比,MSCs的端粒长度较短并且端粒长度变异度不大;端粒调控相关蛋白TRF1和PML在MSCs中的定位则与端粒酶阳性细胞HeLa细胞相同,两者呈非共定位,而在端粒酶阴性WI-38-2RA细胞中两者呈共定位状态。MSCs中不存在有染色体外端粒重复序列DNA(ECTR DNA)。TRAP法检测传代培养的MSCs端粒酶呈阴性表达,但分化成脂肪的MSCs端粒酶呈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同步化处理前MSCs端粒酶呈微弱表达,经同步化处理被阻断在S期时,MSCs的端粒酶表达明显增高,并且与S期的细胞比例呈正相关。结论:MSCs中不存在ALT相关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小体(APBs)、染色体外端粒重复序列DNA(ECTR DNA)和端粒长度较长、端粒长度变异度大等ALT机制相关分子特征;非同步化在S期处理的MSCs,端粒酶呈微弱表达,但诱导向脂肪细胞分化或处在S期时,MSCs的端粒酶表达明显增高,并且与S期的细胞比例呈正相关。本研究提示MSCs是通过端粒酶机制而不是端粒延长旁路途径(ALT)机制调控其端粒末端。
- 李静远蓝建平赵妍敏来晓瑜罗依孙洁余建朱园园曾芬芳黄河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