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304)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卫平许阳杨仕明许阳马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5篇毛细胞
  • 5篇耳蜗
  • 3篇凋亡
  • 3篇坏死
  • 2篇噪声
  • 2篇小鼠
  • 2篇巨噬细胞
  • 2篇基因
  • 2篇耳蜗损伤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信号
  • 1篇信号传导
  • 1篇信号通路
  • 1篇形态学
  • 1篇噪声性
  • 1篇质粒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杨卫平
  • 3篇杨仕明
  • 3篇许阳
  • 1篇郭维维
  • 1篇马龙
  • 1篇许阳

传媒

  • 5篇中华耳科学杂...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TLR4基因敲除小鼠对噪声性耳蜗损伤的反应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揭示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基因缺失对噪声性耳蜗感觉细胞损伤,听觉功能障碍和耳蜗免疫活力的影响作用,探讨噪声性耳蜗损伤的免疫炎性机制。方法将TLR4基因敲除(TLR4 KO)小鼠接触持续噪声暴露(1-7kHz,120dB SPL)1小时,以噪声暴露的野生型(WT)小鼠为对照,检测噪声暴露前和噪声暴露后25天四个频率短纯音(4 kHz、8 kHz、16 kHz和32 kHz)诱发的小鼠双耳ABR阈值。噪声暴露后1天,25天处死动物,解剖取双侧耳蜗。采用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荧光免疫抗体标记噪声暴露前和噪声暴露后1天耳蜗基底膜免疫细胞,鬼笔环肽(phalloidin)染色噪声暴露前和噪声暴露后25天耳蜗基底膜毛细胞纤毛、表皮板的丝状肌动蛋白。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噪声暴露后TLR4 KO小鼠和WT小鼠耳蜗基底膜组织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毛细胞形态变化,计数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的缺失数目。结果噪声暴露后1天,WT和TLR4 KO小鼠耳蜗基底膜均呈现单核细胞渗入。噪声暴露后25天,不同频率短纯音诱发的TLR4 KO小鼠ABR阈移和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缺失数目均低于WT小鼠(F=71.590, df=1,90, P<0.001;Tukey test, P<0.001),(F=8.996, df=1,17, P=0.008;Tukey test, P=0.008)。结论噪声暴露后TLR4基因缺失没有阻止单核细胞渗入耳蜗基底膜,但减轻噪声暴露后耳蜗感觉细胞和听功能损伤的程度。
杨卫平许阳许阳杨仕明
关键词:耳蜗毛细胞单核细胞
丝状肌动蛋白在噪声致耳蜗不同阶段凋亡坏死毛细胞中的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通过观察丝状肌动蛋白(F-actin)在不同阶段凋亡、坏死毛细胞中的变化,揭示噪声性耳蜗毛细胞损伤早期的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青年SD大鼠20只,接触噪声暴露的实验组及未接触噪声暴露的正常对照组动物各10只。将动物暴露于110 dB SPL,4 kHz窄带噪声,持续暴露8 h。稳态噪声暴露后接触155 dB SPL的脉冲噪声75次。噪声暴露前及噪声暴露后即刻、2周应用电反应测听仪检测不同频率短纯音(5、10和20 kHz)诱发的动物双侧听性脑干反应阈值(ABR)。听觉功能检测后处死动物,解剖取双侧耳蜗。采用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PI)标记毛细胞核,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毛细胞纤毛、表皮板的丝状肌动蛋白。以对照组动物耳蜗为对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噪声暴露后大鼠耳蜗不同程度核固缩、核肿胀毛细胞的纤毛、表皮板F-actin表达的变化。结果:噪声暴露后即刻和2周不同频率短纯音诱发的ABR阈值均升高。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外毛细胞核肿胀时未见F-actin染色的改变;外毛细胞核型正常,但PI染色加深时,也未见F-actin的变化。外毛细胞核轻微固缩时,F-actin表达正常或轻度增强。外毛细胞核中度、重度毛细胞固缩时,F-actin染色变浅;外细胞核完全消失后,F-actin表达明显减弱或消失。结论:噪声暴露后耳蜗中凋亡、坏死的外毛细胞核变化早于纤毛及表皮板。F-actin可能在毛细胞凋亡中存在聚合和解聚2个过程,但其与毛细胞坏死过程无关。
杨卫平
关键词:凋亡坏死毛细胞噪声
老年大鼠耳蜗毛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观察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表达的变化,揭示老年大鼠耳蜗毛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方法入选Fischer344大鼠27只,青年组12只,3~4月龄;老年组15只,20~27月龄。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荧光标记青年大鼠耳蜗各8个,老年大鼠耳蜗各10个。应用电位反应测听仪检测不同频率短纯音(5、10、20和40kHz)诱发的青年和老年大鼠双侧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值(ABR)。听觉功能测试后,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将新鲜配制的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液缓慢注入动物内耳,耳蜗内灌注后1h,动物断头处死。采用细胞核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PI)染色耳蜗基底膜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月龄大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的变化。结果老年大鼠的不同频率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均高于青年对照组(P<0.05)。青年大鼠耳蜗毛细胞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老年大鼠耳蜗基底膜以核固缩为特征的凋亡外毛细胞核周围存在caspases-3和caspases-9绿色荧光标记物,未见caspases-8标记物。以核肿胀为特征的坏死外毛细胞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结论老年大鼠耳蜗毛细胞凋亡可能通过caspases-9相关的线粒体信号转导通路而不是cas-pases-8相关的死亡受体通路启动完成。
杨卫平胡博华Donald Henderson
关键词:毛细胞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老年Fischer 344大鼠耳蜗损伤外毛细胞的定量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通过定量观察老年Fischer344大鼠耳蜗损伤的外毛细胞,揭示年龄相关的大鼠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损伤的发展趋势和外毛细胞死亡的主要途径。方法 32只Fischer344大鼠分为两大组:青年组(13只,3~4月龄)和老年组(19只,20~27月龄),再将老年组大鼠进一步分为20~23月龄组(12只)和24~27月龄组(7只)。应用电位反应测听仪检测不同频率短纯音(5、10、20和40kHz)诱发的青年和老年大鼠双侧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值(ABR)。听觉功能测试后,将动物断头,解剖取出双耳听泡,固定耳蜗组织,分离耳蜗基底膜。分别用细胞核DNA染料碘化丙锭(PI)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不同月龄大鼠耳蜗基底膜细胞核,鉴别凋亡、坏死的毛细胞。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对存在于毛细胞表皮板和纤毛的丝状肌动蛋白进行染色,确认缺失的耳蜗毛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自耳蜗顶部到底部计数损伤(核缺失、核固缩和核肿胀)的外毛细胞,绘制耳蜗图。结果老年Fischer344大鼠的不同频率ABR阈值均高于青年组(P<0.05)。明显的TUNEL染色阳性反应不仅出现于不同程度固缩的外毛细胞核,而且见于细胞核型不变、PI染色略有加深的老年大鼠耳蜗外毛细胞核。定量观察发现,老年大鼠耳蜗外毛细胞损伤率(核缺失、核固缩和核肿胀)平均为32.75%±11.80%,其中24~27月龄组耳蜗外毛细胞损伤率(37.85%±9.00%)明显高于20~23月龄组(23.75%±7.65%,P=0.012)。与20~23月龄组大鼠比较,24~27月龄组耳蜗底回外毛细胞损伤增加率(32.20%±11.78%)明显高于顶回(12.80%±11.41%,P=0.022)。20~27月龄大鼠耳蜗基底膜核固缩外毛细胞数目(16.74±7.16)明显多于核肿胀外毛细胞(2.31±3.20,P=0.0001)。结论老年大鼠凋亡外毛细胞DNA特征性变化早于细胞核形态学的改变,耳蜗基底膜底回为老年耳蜗退行性变发展的主要部位,凋亡为老年大鼠耳蜗外毛细胞死亡的�
杨卫平胡博华Donald Henderson
关键词:老年毛细胞坏死
细胞色素C在老年SD大鼠耳蜗不同阶段凋亡坏死毛细胞中表达的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细胞色素c在老年SD大鼠不同阶段凋亡、坏死毛细胞中表达的变化,探讨老年大鼠耳蜗毛细胞死亡的机制。方法:16只SD大鼠分组:青年组8只,2~3月龄;老年组8只,24~26月龄。应用电位反应测听仪检测不同频率短纯音(4、8、16、32和40kHz)诱发的青年组和老年组大鼠双侧ABR。听觉功能测试后,解剖取出双耳听泡,分离耳蜗基膜。分别用细胞核DNA染料碘化丙锭染色不同月龄大鼠耳蜗基膜细胞核,细胞色素C免疫荧光染料标记大鼠耳蜗基膜细胞的细胞色素c蛋白,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月龄大鼠耳蜗基膜细胞荧光染色的变化。结果:老年组大鼠的不同频率ABR阈值均高于青年组(P〈0.01)。微弱拘细胞色素c荧光标记物存在于青年组大鼠耳蜗基膜毛细胞质(细胞膜的内侧,线粒体存在部位),增强的细胞色素C免疫反应物存在于老年组大鼠耳蜗基膜细胞。细胞色素c阳性反应见于:①细胞核型不变;②碘化丙锭染色略有加深,细胞核型不变;③细胞核轻微核固缩;④核肿胀的毛细胞。相反,部分核固缩≤3/4核的毛细胞细胞色素C阳性反应物减少或消失,核缺失区域的毛细胞未见细胞色素c阳性反应物。老年大鼠耳蜗基膜凋亡毛细胞线粒体释放的细胞色素c存在核内转移现象。结论:细胞色素c免疫荧光染色为老年耳蜗基膜毛细胞退行性变早期的细胞生物学标记之一。细胞色素C向细胞核内的转移,可能与老年大鼠耳蜗凋亡毛细胞染色质凝聚相关。
杨卫平
关键词:细胞色素C毛细胞凋亡坏死
小鼠出生后早期耳蜗柯蒂氏器巨噬细胞形态的变化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揭示小鼠出生后早期耳蜗柯蒂氏器是否存在巨噬细胞及柯蒂氏器巨噬细胞形态和分布的变化。方法选1~4周龄的C57BL/6J小鼠,解剖取耳蜗基底膜。CD45抗体(一种全白细胞标记物)染色耳蜗基底膜,F4/80(巨噬细胞专有蛋白标记物)确认巨噬细胞,碘化丙锭标记细胞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CD45染色阳性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变化。结果在出生后早期,小鼠耳蜗基底膜的中阶面柯蒂氏器存在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胞体及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巨噬细胞定位于Hensen与Claudius细胞之间,分布于全耳蜗基底膜。自小鼠出生后第17天开始,一些巨噬细胞出现核消失,留下无核的细胞残余体。巨噬细胞的退变从耳蜗的底回向顶回发展。出生后1~2周小鼠耳蜗基底膜顶回、中回和底回的巨噬细胞长轴的平均直径均大于出生后3~4周小鼠(P=0.006,P=0.043,P=0.001,t检验)。结论出生后早期小鼠耳蜗柯蒂氏器存在巨噬细胞,随着感觉上皮发育成熟,这些细胞出现发育性死亡。推论柯蒂氏器巨噬细胞自耳蜗基底膜底回到顶回梯度的退化可能在耳蜗感觉上皮的发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杨卫平许阳许阳杨仕明
关键词:巨噬细胞形态学耳蜗发育
人MCL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293细胞中的表达
2010年
目的构建含有人髓细胞白血病基因-1(myeloid cell leukemia-1,MCL1)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pEGFP)的真核共表达载体,为聋病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基因测序方法,构建并鉴定pEGFP-MCL1真核表达质粒。经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EGFP-MCL1真核表达质粒在293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MCL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MCL1蛋白的表达。结果阳性重组子经酶切鉴定含有MCL1基因片段,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MCL1序列相同。重组pEGFP-MCL1真核表达质粒转入293细胞系后24小时,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表达,RT-PCR能够扩增出MCL1的条带,Western Blot检测出40kDa大小的蛋白。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含有人全长MCL1基因和pEGFP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载体,且能在哺乳动物293细胞系中表达。
郭维维杨卫平马龙许阳胡博华
关键词:质粒基因治疗
耳蜗基底膜组织巨噬细胞对噪声的反应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强噪声暴露后耳蜗基底膜组织巨噬细胞形态的变化,探讨噪声性耳蜗损伤的免疫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接触持续噪声暴露(1-7k Hz,120d B SPL)1小时。应用电位反应测听仪,检测噪声暴露前和噪声暴露后10天不同频率短纯音(4、8、16和32 k Hz)诱发的动物双耳听性脑干反应阈值(ABR)。噪声暴露后1、4和10天处死动物,解剖取双侧耳蜗。采用鬼笔环肽(phalloidin)染色噪声暴露后10天毛细胞纤毛、表皮板的丝状肌动蛋白。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荧光免疫抗体标记噪声暴露后1、4和10天耳蜗基底膜免疫细胞。以未接触噪声暴露动物耳蜗为对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噪声暴露后小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和巨噬细胞形态变化,自耳蜗顶回到底回计数全耳蜗基底膜缺失的毛细胞和CD45荧光染色阳性细胞。结果噪声暴露后10天,不同频率短纯音诱发的ABR阈值均升高(F=1622.754,df=1,104,P<0.001;Tukey test,P<0.001)。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缺失数目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底回缺失的外毛细胞数目多于顶回(F=92.484,df=1,40,P<0.001;Tukey test,P<0.00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生理条件下CD45阳性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分布于全耳蜗基底膜底面(鼓阶面)。细胞呈现多种形态,不同形态与其在耳蜗的不同部位相关。噪声暴露后1天,单核细胞渗入耳蜗基底膜,主要分布于耳蜗基底膜底回的上部。噪声暴露后4天,侵润的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耳蜗基底膜CD45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F=15.205,df=3,46,P<0.001;Tukey test,P<0.001),耳蜗底回CD45阳性细胞数目多于顶回(P<0.05)。噪声暴露后10天,耳蜗基底膜CD45阳性细胞数目减少至噪声暴露前水平。结论免疫细胞参与了噪声性耳蜗损伤的反应,单核细胞的移入和转化可能在耳蜗细胞损伤和修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杨卫平许阳许阳董有毅杨仕明
关键词:噪声耳蜗巨噬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