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348)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5
相关作者:吕宾李蒙张梦陈超英胡玥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易激综合征
  • 3篇树突
  • 3篇内脏高敏
  • 3篇内脏高敏感
  • 3篇综合征
  • 3篇高敏
  • 3篇肠易激
  • 3篇肠易激综合征
  • 2篇大细胞
  • 2篇肥大
  • 2篇肥大细胞
  • 2篇肠道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激活
  • 1篇蛋白酶激活受...
  • 1篇蛋白酶激活受...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二硫键...

机构

  • 9篇浙江中医药大...

作者

  • 9篇吕宾
  • 5篇李蒙
  • 4篇胡玥
  • 4篇陈超英
  • 4篇张梦
  • 2篇张璐
  • 2篇王霄腾
  • 2篇王曦
  • 2篇鉏莉
  • 1篇孟立娜
  • 1篇陈喆
  • 1篇陶丽媛
  • 1篇王爽爽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刺五加脑灵液联合舍曲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刺五加脑灵液联合舍曲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2年6月间在本院治疗的89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舍曲林,观察组给予舍曲林和刺五加脑灵液,疗程3月。于治疗前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分,并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和单项症状(腹痛、腹泻、黏液便)有效率。结果:治疗前2纽患者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HAMD、HA/VIA评分均有下降,观察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HA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观察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更佳。治疗后2组腹痛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3.5%和72.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改善有效率为80.4%,对照组为58.1%,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1.05);观察组黏液便改善率67.4%好于对照组51.2%,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服药后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剌五加脑灵液联合舍曲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袁磊吕宾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刺五加脑灵液舍曲林
痛泻要方对内脏高敏感大鼠肠道肥大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内脏高敏感大鼠肠道肥大细胞(mast cell,MC)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痛泻要方治疗内脏高敏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中药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及中药治疗组以结直肠扩张联合束缚刺激建立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以腹部收缩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模型构建成功后第2日中药治疗组予痛泻要方4 g/(kg·d)灌胃4周,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4周,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刺激。4周后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计数回盲部结肠黏膜MC,采用E LISA法检测血清及肠黏膜IL-4、IL-9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黏膜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内脏敏感性升高,回盲部MC增多,血清及肠黏膜中IL-4、IL-9及PAR-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大鼠内脏敏感性显著降低,MC数量减少,肠黏膜PAR-2蛋白表达下降(均P<0.05),大鼠肠黏膜IL-4及血清IL-9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能通过作用于MC相关细胞因子,减少MC脱颗粒,从而降低内脏高敏感。
李蒙吕宾鉏莉张璐
关键词:内脏高敏感肥大细胞痛泻要方IL-9蛋白酶激活受体-2
ERK1/2通路对内脏高敏感大鼠肠道树突细胞表面MHC-Ⅱ分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肠道树突细胞(DC)表型变化及细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变化,初步探讨ERK1/2通路在介导DC异常免疫应答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以母幼分离联合结直肠扩张刺激建立SD大鼠IBS模型(模型组,10只),10只健康SD大鼠作为对照(对照组,10只),以腹部收缩反射(AWR)实验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造模成功后采用磁珠分选技术分离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细胞(MLNDC),流式检测其分选纯度及对照组大鼠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类分子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对照组及IBS组大鼠MLNDC中MHC-Ⅱ、磷酸化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p38)、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表达情况.结果 IBS组大鼠内脏敏感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磁珠分选后大鼠DC特异性抗原OX62+ MLNDC为85.57%±7.67%.对照组大鼠MLNDC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与对照组相比,IBS组大鼠MLNDC表达MHC-Ⅱ类分子升高(1.05±0.13比0.67 ±0.18,t=-2.973,P=0.041),同时,p-ERK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3.21±0.48比2.34±0.85,江-3.130,P=0.035),而p-JNK及p-p38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5±0.17比0.76±0.36,t=0.808,P=0.464;1.07±1.13比1.19±0.91,t=0.137,P=0.897).结论 IBS大鼠肠道DC上调表达MHC-Ⅱ类分子,其可能与细胞内ERK1/2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李蒙胡玥王霄腾吕宾张梦陈超英
关键词:ERK1/2通路
温度刺激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IBS 是以慢性腹部不适,伴有排便性质改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之一。全球有7%~10%的人群深受IBS的困扰。虽然 IBS 的发生及其机制尚未明确,但已有研究表明,IBS 的发生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精神心理异常、肠黏膜免疫功能异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IBS 患者在进冷食和受寒后容易诱发或加重腹部症状。国内有学者认为此现象在我国较为多见。同时,温度敏感性受体的发现,为探究IBS患者对温度敏感性增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就温度刺激与IBS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胡玥吕宾李蒙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胃肠道功能性疾病温度敏感性精神心理异常免疫功能异常
应激相关肠屏障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肠屏障主要由肠黏液层、肠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肠上皮基底膜、黏膜下固有层以及相关免疫因子构成,对维持胃肠道功能发挥重要作用。各类应激事件可引起肠屏障功能受损以及肠黏膜通透性增高,进而导致一系列胃肠道疾病的产生。本文就应激相关肠屏障功能损伤的病理变化以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王霄腾陈超英张梦吕宾
关键词:应激肠屏障功能通透性
树突细胞异常免疫应答在大鼠内脏高敏感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大鼠肠道树突细胞(DC)介导肥大细胞活化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按数字表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模型组(各10只),模型组以结直肠扩张联合束缚应激建立大鼠内脏高敏感模型,以腹部收缩反射(AWR)实验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回盲部结肠组织表面分子CD103表达,甲苯胺蓝染色法计数回盲部结肠黏膜肥大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肠黏膜白细胞介素(IL)4,IL-9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肠道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表达,磁珠分选技术分离肠系膜淋巴结(MLN)DC和脾脏CD4+/CD8+T淋巴细胞,并予以体外共培养,检测DC促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回盲部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2.73±0.21比1.13±0.10,P=0.000),PAR-2及IL-4、IL-9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2.13±0.81比0.42±0.29、(7.2±1.2)比(3.3±1.0)pg/ml、(7.3±1.3)比(5.2±0.6)pg/ml,P=0.026、0.000、0.001],回盲部DC也多于对照组(8.91±2.88比6.34±0.94,P=0.045),体外MLNDC与CD4+T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L4水平高于对照组[(1.22±0.33)比(0.80±0.48)pg/ml,P=0.000]。结论IBS大鼠肠道DC数目增多,其能通过激活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4,使肥大细胞处于高敏状态甚至脱颗粒,从而导致IBS内脏高敏感的产生。
李蒙张璐吕宾孟立娜陈喆鉏莉
关键词:树突细胞肥大细胞内脏高敏感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疾病治疗的新靶点被引量:6
2015年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A3(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A3, PDIA3),又称 ERp57或 ERp57/GRP58,是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家族的一员,具有催化内质网中蛋白质二硫键形成、氧化还原及异构化的作用。 Bennett等[1]于1988年首次从不同物种中分离出PDIA3基因的互补DNA编码链,诸多研究显示其氨基酸序列与PDI有高度相似性,具有 PDI 活性,遂将其归为PDI家族。
胡玥陶丽媛吕宾
关键词:A3
肠易激综合征肠黏膜屏障细胞间黏附连接的改变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结肠黏膜是否存在黏附连接——E-钙黏蛋白(E-cad)、β-链蛋白(β-cat)的改变。 方法以结直肠扩张联合束缚应激建立SD大鼠IBS模型,模型组SD大鼠8只,正常对照组SD大鼠8只,取大鼠距回盲部5 cm结肠组织(I)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结肠组织(R),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E-cad、β-cat mRNA和蛋白水平及黏附连接结构变化。根据罗马Ⅲ标准收集2016年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的腹泻型IBS(IBS-D)患者17例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17名,取I处和R处结肠的活检标本,用蛋白印迹、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检测结肠上皮细胞间E-cad、β-cat蛋白表达以及黏附连接结构的改变情况。 结果(1)IBS模型组大鼠I和R处E-cad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均P〈0.05)。IBS模型组大鼠I处和R处β-cat的mRNA水平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cat蛋白水平表达在I处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在R处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结果可见IBS模型组大鼠I处和R处E-cad结构较对照组大鼠模糊;β-cat在对照组和IBS模型组大鼠I和R处无明显差异。(2)IBS-D患者的I处和R处上皮组织中E-cad的蛋白表达均低于健康对照(I处:0.85±0.30比1.24±0.34,P=0.00; R处:0.86±0.17比1.14±0.48, P=0.05);β-cat蛋白表达也均低于健康对照(I处:0.85±0.39比1.22±0.51, P=0.04; R处:0.92±0.22比1.16±0.31, P=0.02)。免疫荧光结果可见E-cad和β-cat在健康对照的I处和R处结肠上皮细胞均沿细胞膜分布,呈蜂窝线性荧光,而IBS-D患者E-cad和β-cat结构较模糊,胞质内分布紊乱。透射电镜观察到在IBS-D患者I处和R处上皮细胞间连接间隙较健康对照增宽。 结论IBS-D患者�
陈超英张梦王爽爽吕宾王曦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E-钙黏蛋白Β-链蛋白
内源性 CRF 对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的生物表型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 MLNDC)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及其受体CRFR1、CRFR2的表达,探讨CRF及其受体对MLNDC的表型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磁珠分选技术分离C57BL/6小鼠的MLNDC,以流式标记CD11c鉴定DC分选纯度,获得高纯度MLNDC后,RT-PCR检测其CRF、CRFR1与CRFR2的转录水平,免疫荧光双染法明确MLNDC表面CRFR1及CRFR2的表达。将MLNDC体外培养,予以CRF受体相应拮抗剂干预,流式细胞术观察DC表面分子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经磁珠分选后, CD11 c标记的树突状细胞阳性率为(80.12±6.34)%,锥虫蓝染色显示细胞活性>90%,MLNDC存在CRF、CRFR1与CRFR2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提示其表面存在CRFR1及CRFR2的表达,CRFR1拮抗剂Antalarmin(10 nmol/L)可以下调MLN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而CRFR2拮抗剂Astressin 2B(10 nmol/L)可以上调MLN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结论体外分离的C57 BL/6小鼠MLNDC自身存在CRF 及其受体CRFR1和CRFR2的表达,并且该两种受体对MLNDC表型具有相反的作用。
胡玥李蒙吕宾王曦陈超英张梦
关键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