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1005)

作品数:6 被引量:65H指数:5
相关作者:陈长卿姜云尹望王登红皮桥辉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农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人参
  • 2篇稀散元素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内生菌
  • 1篇内生细菌
  • 1篇资源评价
  • 1篇组构
  • 1篇拮抗菌
  • 1篇拮抗菌株
  • 1篇尾矿
  • 1篇尾矿库
  • 1篇细菌群落
  • 1篇细菌群落结构
  • 1篇向日葵
  • 1篇理论抽样数
  • 1篇菌株
  • 1篇可培养细菌
  • 1篇空间分布型
  • 1篇矿带

机构

  • 4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姜云
  • 4篇陈长卿
  • 2篇缪秉魁
  • 2篇皮桥辉
  • 2篇王登红
  • 2篇尹望
  • 1篇张青伟
  • 1篇李玉
  • 1篇胡瑞忠
  • 1篇夏志鹏
  • 1篇刘金文
  • 1篇陈光
  • 1篇高洁
  • 1篇孟丽
  • 1篇杨信东
  • 1篇荆元
  • 1篇陈宏毅
  • 1篇王婵
  • 1篇陈云
  • 1篇倪瑞卿

传媒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草菇培养料二次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了解草菇以废棉为主要成分的培养料在二次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情况,确定发酵不同阶段的优势菌群,为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快速准确地监测发酵过程中菌群动态变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及克隆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草菇废棉培养料二次发酵不同阶段的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DGGE图谱显示,细菌群落多样性较为丰富,条带多样性随着发酵进程逐渐降低,而且在不同阶段中的优势条带及相对丰度在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回收克隆的23个不同发酵阶段的优势菌株来自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α,β,γ-变形菌纲、鞘脂杆纲、拟杆菌纲和梭菌纲6个菌纲的11个属,其中19株克隆菌株为耐热细菌,在发酵的高温及降温阶段,丛毛单胞菌属、鞘脂杆菌属、中华根瘤菌属和寡养单胞菌属细菌为优势类群。【结论】草菇废棉培养料二次发酵过程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及优势菌群在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尤其是在进入高温期阶段,优势菌群变化显著。
陈长卿姜云孟丽李玉
关键词:草菇二次发酵细菌群落结构
人参内生菌的分离及拮抗菌株的筛选被引量:25
2012年
利用研磨法和组织块法对我国吉林省5个不同地区来源的健康人参植株分别进行了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分离,并采用菌体初筛和发酵液复筛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了对6种人参主要病害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菌株。结果显示:在人参根、茎、叶不同器官中共分离获得152株内生细菌和46株内生真菌,初筛后得到对2种以上病原菌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16株,内生真菌3株,复筛后对4种以上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2株,内生真菌1株,还发现了对灰霉病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3株。
姜云尹望陈长卿陈光高洁
关键词:人参内生菌拮抗菌株
人参内生可培养细菌16S rDNA-RFLP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以我国吉林省5个不同地区来源的健康人参植株为实验材料,分别从根茎叶不同器官分离获得了152株内生细菌,利用HhaⅠ、HinfⅠ和HaeⅢ3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所有供试菌株的16 S rDNA片段进行了RFLP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相似性为83%水平上可分为18个类群,不同地区内生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抚松县和吉林农业大学的菌株多样性较高;不同器官蕴含的菌株数目也存在差异,茎部和根部蕴含菌株较为丰富。研究结果期望为了解人参内生细菌的种群结构,明确菌株种类奠定基础。
姜云尹望陈长卿倪瑞卿
关键词:人参内生细菌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西矿带稀散元素铟的富集规律研究——来自矿石组构和闪锌矿地球化学的证据被引量:18
2015年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是世界最主要的铟产地之一,对其的富集机制还有很大争议。文章以大厂矿田西矿带高峰矿床和铜坑矿床中的闪锌矿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和室内矿相显微观察的基础上,应用高精度电子探针与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手段,研究稀散元素铟的空间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与主成矿元素的关系,揭示其在闪锌矿中的富集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铜坑矿床中闪锌矿内稀散元素铟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而高峰矿床中铟含量却保持稳定;铟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与铜以双替代锌的形式进入闪锌矿晶格中,也不排除铟以微细包体形式赋存的可能。结合前人研究,推断燕山晚期复式岩体岩浆演化末期花岗斑岩侵位冷却过程中,岩浆结晶产生的富铟、铜等流体对早期生成的闪锌矿进行交代并富集。这一研究结果为寻找稀散元素铟指示了方向。
皮桥辉胡瑞忠王登红缪秉魁覃小峰陈宏毅
关键词:地球化学类质同象
向日葵褐斑病空间分布型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扩散系数和聚集指数指标法对向日葵褐斑病(Septoria helianthi)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病害在田间的分布为聚集分布。根据平均拥挤度和平均密度关系回归方程,利用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2/D2[(α+1)/X+(β-1)],确定了向日葵褐斑病在不同发病程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陈长卿姜云毕忠诚杨信东刘金文
关键词:向日葵褐斑病空间分布型理论抽样数
大厂矿区尾矿稀散资源分布规律与潜力评价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许多矿山开采和选矿排放的尾砂中蕴藏丰富的伴生金属资源,随着这类矿产资源价格上涨,尾砂伴生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大厂矿集区茶山、车河、长坡和绿荫塘四个尾矿库中铟、镉、镓、锗等稀散元素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以期评价其潜在经济价值。调查结果表明,解放前修建的绿荫塘老尾矿库尾砂稀散元素铟、镉、锗均远超过工业品位,具有一定开采价值。70年代修建的长坡尾矿库铟、镉达到工业品位;90年代修建的车河、茶山尾砂库只有铟达到工业品位。四个尾矿库中稀散元素含量与尾砂来源和选矿水平密切相关,并发生次生淋滤富集作用。对环境有毒害的稀散元素镉尽管含量较高,但其主要赋存在闪锌矿中并没有释放到土壤环境中产生污染。这些调查研究结果将为政府部门和矿山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皮桥辉王登红缪秉魁张青伟陈云荆元王婵夏志鹏
关键词:稀散元素尾矿库资源评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