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品数:9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李鹏丁惠国冯霞闫惠平刘晖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肝炎
  • 2篇血清
  • 2篇乙型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肝细胞
  • 2篇原发性肝细胞...
  • 2篇衰竭
  • 2篇细胞癌
  • 2篇肝细胞
  • 2篇肝细胞癌
  • 2篇病毒
  • 1篇代偿
  • 1篇代偿期乙型肝...
  • 1篇蛋白诱导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电泳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川北医学院附...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李鹏
  • 3篇闫惠平
  • 3篇丁惠国
  • 3篇冯霞
  • 2篇张国元
  • 2篇董培玲
  • 2篇李磊
  • 2篇黄云丽
  • 2篇王爽
  • 2篇孙琳
  • 2篇范春蕾
  • 2篇刘燕敏
  • 2篇王熠
  • 2篇赵艳
  • 2篇张斌
  • 2篇张海萍
  • 2篇李宁
  • 2篇刘晖
  • 1篇刘珲
  • 1篇吕福东

传媒

  • 3篇北京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肝脏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血清AFP、GPC3、VEGF、IGF-Ⅱ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分析血清AFP、GPC3、VEG、IGF-Ⅱ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66例经病理确诊的HCC患者和1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AFP,ELISA检测GPC3、VEGF及IGF-Ⅱ.AFP≥400μg/L作为诊断HCC临界值,根据ROC曲线确定GPC3、VEGF及IGF-Ⅱ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单独分析4个指标对HCC诊断价值:其敏感度依次为GPC3>IGF-Ⅱ>AFP>VEGF,特异度依次为AFP>GPC3>VEGF>IGF-Ⅱ.AFP联合其他指标,以AFP+GPC3诊断效能最高.其中,AFP<20μg/LHCC患者,GPC3的阳性率最高达51.1%,早期HCC(BCLC,StageA)患者,GPC3阳性率高达50.0%.结论:血清AFP≥400μg/L对HCC患者诊断有较大局限性,AFP联合GPC3明显提高HCC的诊断效能,值得扩大病例数进一步研究.
李鹏翟云刘晖吕福东李宁丁惠国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ROC曲线血清肿瘤标志物
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特异性T细胞免疫观察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对HBV抗原蛋白免疫应答的变化及其特征。方法收集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HBV特异性抗原蛋白HBsAg、HBcAg和HBeAg为刺激物,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其分泌IFN-γ产生斑点的情况。同时对血清HBVDNA和HBsAg、HBeAg等病毒学指标及谷丙转氨酶(ALT)等生化学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所有患者AL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正常上限,17例患者HBVDNA均大于10。拷贝/ml;治疗1个月后,ALT复常率为35.3%,9例患者HBVDNA降为检测下限以下;治疗3个月后,ALT复常率为58.8%,有11例患者HBVDNA降为检测下限以下。抗病毒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患者针对HBV特异性蛋白总的T细胞反应阳性率分别为64.7%、76.5%和82.4%,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治疗前后,患者对HBcAg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频率和平均反应强度最高;治疗后,对3种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频率和平均反应强度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对HBcAg蛋白的平均反应强度的增强最明显,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之间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HBcAg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平均反应强度与病毒载量有明显负相关,与血清AIJ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对HBV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有所增强,这种改变可能与HBV DNA的下降有关。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反应对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有重要的意义。
冯霞闫惠平廖慧钰刘燕敏张国元赵艳黄云丽张海萍王爽王熠
关键词:细胞免疫抗原蛋白抗病毒治疗
LPS对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PBMC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通过观察PBMC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探索内毒素血症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人,分别抽取外周血10mL,分离血浆和PBMC。采用鲎实验检测血浆中LPS的浓度。同时常规体外培养PBMC,分为LPS刺激组和LPS未刺激组两组,培养24h后收集上清液,Luminex检测上清液中TNF-α、IFN-γ和IL-6的浓度。数据处理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及LSD法。结果 1.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TNF-α为(2729±778)pg/mL、IFN-γ为(33.97±14.33)pg/mL及IL-6为(30415±8132)pg/mL,健康人组分别为(350±190)、(5.53±4.86)和(4532±538),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别为(504±226)、(0.58±0.59)和(15587±2983),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组明显高于健康人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LPS平均值为(31.16±20.15)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LPS刺激组PBMC培养24h后,在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组,PBMC分泌的TNF-α和IL-6刺激组与未刺激组相比有明显降低(P=0.015和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N-γ刺激组与未刺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而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明显改变。结论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存在明显的内毒血症,PBMC处于活化状态。长期内毒血症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内毒素耐受状态,加重患者免疫状态的紊乱,提示临床诊治过程中要积极关注并评估患者免疫状态。
冯霞张伟帅陈煜闫惠平段钟平李珊珊丁美
关键词:重型肝炎患者分泌细胞因子肝功能衰竭LPS培养上清液LUMINEX
H1亚型猪流感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为建立H1亚型猪流感病毒抗体检测方法,扩增了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流行株的血凝素基因HA1部分,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HA1,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表达重组蛋白。对重组蛋白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和Ni-NTA亲和层析纯化。以纯化后的蛋白作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利用该检测方法检测了2008?2009年采集的猪血清785份,阳性率为15.54%,不同省份的阳性率存在差异(8%~47%)。以IDEXX相关试剂盒检测结果作为参照,该方法的诊断特异性达到91%,诊断敏感性达到95%。
高蕾刘思当肖一红刘为民刘文军孙蕾
关键词:血凝素间接ELISA
外周血及肝组织T细胞亚群、NK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转归中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及肝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临床转归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34例;HBV相关肝衰竭患者54例,其中,慢性肝功能衰竭(chronicliverfailure,CLF)31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23例。10例CHB患者经肝脏活检、5例ACLF患者行肝脏移植获得肝组织标本。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肝组织中CD8+T细胞、NK细胞频率。结果 ACLF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频率(4.79%±2.58%)明显高于CLF患者(3.24%±2.22%)及CHB患者(3.46±1.78%,P<0.05);CLF患者Treg细胞频率低于CHB患者,但无显著性差异。动态观察发现,CLF患者Treg细胞频率持续低水平;而ACLF患者Treg细胞频率先升高,随着肝功能恢复,Treg细胞频率下降。CLF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939.2±466.2、544.1±300.9、391.8±240.6,明显低于CHB患者(1567.4±556.6、864.2±289.4、563.3±315.1)及ACLF患者(1596.1±1151.6、923.1±701.5、576.8±392.2,P<0.01)。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CHB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显示,ACLF患者肝组织CD8+T细胞、NK细胞浸润较CHB患者明显增加。结论 CLF患者存在严重的T淋巴细胞"耗竭"。外周血Treg细胞在ACLF发生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肝组织CD8+、NK细胞浸润增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病理恶化有关。
韩莹孙琳李鹏刘晖丁惠国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肝衰竭
血清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再评价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评价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病理确诊的HCC185例及肝炎肝硬化125例为研究对象,AFP测定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法。将AFP测定值连续划分为9个数据段,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优势比及准确度。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最适合临界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AFP水平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AFP Cut-off值为20μg/L时敏感度最高,为54.6%;400μg/L时特异度最高,为97.6%;250μg/L时,阳性似然比、特异度及诊断优势比均为最高,分别为12.838、97.6%及18.109,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22。AFP水平与年龄、性别、ALT水平、Child分级及HBeAg阳性与否无关。AFP<20μg/L的HCC患者2年生存率高于AFP≥20μg/L的患者(P<0.05),对于AFP<20μg/L的患者,手术治疗1年生存率高于非手术治疗(P<0.05)。结论对于HCC的诊断,AFP为250μg/L时效能最高。AFP水平与HCC患者预后有关。
李鹏刘珲孙琳范春蕾李磊董培玲张斌李宁丁惠国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CUT-OFF值
羊布鲁菌强毒株16M与疫苗株M5外膜蛋白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M5生存表型的改变所引起的蛋白图谱与强毒株的差异之处,根据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的LC/MS-MS鉴定结果来分析疫苗株的致弱机制进而为寻找新的毒力相关分子、鉴别诊断分子以及揭示布鲁菌胞内寄生机制提供帮助。本研究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布鲁菌强毒株16 M和弱毒株M5的外膜蛋白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共发现33个差异蛋白点,代表了26个开放阅读框,这些蛋白涉及了蛋白质的生物合成(5/26)、氨基酸合成(3/26),脂肪酸代谢(2/26)、能量代谢(5/26),以及细胞被膜生物合成(4/26)和一些调节系统(4/26)等多个生物过程。这些发现为研究外膜蛋白在布鲁菌毒力,胞内寄生等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依据。
杨艳玲盛雪玲唐婕郎需龙王景龙卜昭阳王兴龙
关键词:外膜蛋白比较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cAg蛋白诱导T细胞产生干扰素γ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摘要】目的分析HBcAg蛋白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T细胞产生干扰素(IFN-Υ)反应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在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和Luminex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在HBcAg刺激后产生IFN-Υ的反应特征。结果(1)抗病毒治疗前HBcAg蛋白诱导的Υ细胞反应频率为69.6%,治疗后为91.3%,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核苷类似物组与干扰素组治疗后Υ细胞反应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治疗前HBcAg诱导Υ细胞分泌IFN-Υ的反应强度120斑点形成细胞(SFU)/10。PBMCs,治疗后为1060SFU/10。PBMCs,治疗后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治疗前Υ细胞分泌产生IFN-Υ阴性组与阳性组治疗后的Υ细胞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初始病毒学应答组与早期病毒学应答组治疗前(P=0.63)和治疗后(P=0.41)Υ细胞的反应强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核苷类似物组治疗后患者Υ细胞反应强度1713SFU/10。PBMCs比治疗前189SFU/10。PBMCs有明显增强(P=0.0034)。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后患者Υ细胞反应强度305SFU/10。PBMCs比治疗前120SFU/10。PBM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抗病毒治疗前两组患者Υ细胞反应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治疗后核苷类似物组患者Υ细胞反应强度明显高于干扰素抗病毒组(P〈0.001)。(4)抗病毒治疗前后HBcAg诱导的PBMCs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FN一Υ的含量分别为(38±9)ng/L和(90±9)ng/L,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抗病毒治疗后,慢乙肝患者HBcAg蛋白诱导Υ细胞产生IFN-Υ反应明显增强,提示患者免疫状态由免疫抑制向免疫清除转换。
冯霞闫惠平刘燕敏黄云丽张国元林芳张欣赵艳张海萍王爽王熠
关键词:肝炎肝炎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乙型
核苷(酸)单药与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的比较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比较核苷(酸)单药与联合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核苷(酸)单药或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单药组111例,其中恩替卡韦组(ETV)25例,阿德福韦酯组(ADV)45例,拉米夫定组(LAM)41例;联合组[替比夫定(LDT)+ADV]19例。于治疗后4、12、24、48周观察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Child评分、HBVDNA变化,48周累积肝癌发生率、耐药发生率、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转率及平均住院次数等。结果 4周时各组患者ALT水平较基线水平显著下降(P<0.05)。ETV组、LDT+ADV组12周,LAM组24周,ADV组48周时HBVDNA水平较基线明显降低(P<0.05);LDT+ADV组4周时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LDT+ADV组24周、各单药组48周时Child评分较基线明显下降(P<0.05)。LDT+ADV组48周HBeAg阴转率(15.8%)高于LAM组(4.9%)及ADV组(4.4%),P<0.05。48周LAM、ADV组累积耐药率分别为24.4%、6.7%,ETV组及LDT+ADV组无耐药发生。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LDT联合ADV治疗抑制病毒快、耐药率低,可成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优化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之一。
欧阳颖刘伟陈玉涵魏飞立李磊范春蕾董培玲张斌陈德喜李鹏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酸)类似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