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1K148)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张雪艳李春燕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6篇文学
  • 2篇文化
  • 2篇文化认同
  • 1篇地方性知识
  • 1篇多民族文学
  • 1篇学人
  • 1篇中国社会
  • 1篇中国社会转型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人类学
  • 1篇社会
  • 1篇社会使命
  • 1篇社会使命感
  • 1篇社会转型
  • 1篇诗化
  • 1篇诗化小说
  • 1篇使命感
  • 1篇平凡
  • 1篇文化书写
  • 1篇文学创作

机构

  • 5篇西安工业大学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西安工程大学

作者

  • 6篇张雪艳
  • 2篇李春燕

传媒

  • 2篇小说评论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榆林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论红柯的诗化小说被引量:2
2013年
红柯的文学创作由诗歌起步,并始终怀着对诗的崇敬。然后,他将诗歌的枝蔓嫁接于小说的主干,在疾风旷野之地经营培育着一株株文学之树,并让我们看到了这片林带可喜的轮廓。自短篇《奔马》始,经《美丽奴羊》、《鹰影》、《吹牛》,过渡到中篇《金色的阿尔泰》、《库兰》、《哈纳斯湖》到长篇《西去的骑手》、《乌尔禾》、《生命树》,红柯的文本世界越来越丰富,西域的时空由小而大,西域的故事由少而多,西域的生活由远而近,诗意的空间不断延伸。红柯的小说淡化情节、侧重抒情和氛围的烘托,具有诗的韵味和意境。作者常常借助新疆记忆描绘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图景,
张雪艳
关键词:诗化小说红柯《西去的骑手》文学创作《奔马》《吹牛》
民族志视野与转型期汉族作家跨族文学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从民族志与文学融合的视野看,转型期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的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前提,以少数族群的历史、现实及地方性知识为描述对象的文化书写。它记录了不同地域少数族群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保存了某些即将陨落和消失的部族文化传统,部分真实地描摹和还原了转型期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变迁,从而成为一种考量民族文化保存和变异的活态文本,具有当代民族志的性质和意义。汉族作家跨族文学体现了中国多民族文学和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推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和民族文化新格局的创建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张雪艳
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书写
从“发现”到认同——当代汉族作家跨族文学的人类学考察被引量:1
2014年
当代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根基的文学表意实践。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族群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已有文学经验的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样态,表达了汉族作家对少数族群文化精神的"发现"与认同,显示了当代文学对人类行为及其文化的观照。这种特殊的文学写作为推动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张雪艳李春燕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文化认同人类学
路遥文学人生风景的不同呈现——当代三部路遥传记评析被引量:2
2015年
在大多数读者眼里,路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道德感、社会使命感和进取意识的作家,他的《平凡的世界》曾激励无数青年自强不息、奋发前行。文学人生中的路遥,已经成为奋斗与励志的代名词。路遥离世已有20余年,他的名字连同作品却似乎一刻也未从人们的视线中走远。近期在中央及各地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再次点燃了路遥热,激发了人们对于路遥生平的好奇。真实的路遥人生究竟是怎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会英年早逝?他的文学世界是怎样的?又何以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这些问题像谜一样吸引着也困扰着读者。
张雪艳
关键词:文学世界《平凡的世界》传记风景社会使命感
当代汉族作家的跨族文学书写与文化认同建构
2017年
中国文学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文学,历史上多民族间的交往、融合、冲突,多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互补、互证形成了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混杂性。新时期以来,伴随着全球化风暴的裹挟和中国社会转型历史画卷的展开,中国各民族间的相互依赖和文化互动表现得更为密切和频繁,中华多民族文学多元一体格局也呈现了崭新的发展态势和文学样貌。在文学创作领域,
张雪艳
关键词:文学书写文化认同多民族文学汉族中国文学中国社会转型
试论90年代以来陕西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态势
2013年
对传统批评模式的反思,可以追溯到笔耕文学研究组1982年举行的贾平凹近作座谈会,座谈会显示出文学批评观念最初的裂变。进入90年代,文学批评阵地《小说评论》的巩固及文学批评队伍的壮大为多元批评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在陕西文学批评格局中有社会历史批评、印象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历史美学批评、地域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化诗学批评等模式,构成陕西文学批评多种模式并存、风格纷呈的态势。若与京沪等地先锋文学批评相比,陕西文学批评明显滞后,缺乏具有现代批评意识引领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
李春燕张雪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