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1203NKDF0018)

作品数:3 被引量:74H指数:3
相关作者:孙万仓王月刘自刚方彦曾秀存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冬油菜
  • 3篇油菜
  • 2篇抗寒
  • 2篇抗寒性
  • 2篇白菜
  • 2篇白菜型
  • 2篇白菜型冬油菜
  • 1篇性状
  • 1篇生理机制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特性
  • 1篇生理生化特征
  • 1篇生理特征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区
  • 1篇生态条件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自交

机构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甘肃省作物遗...

作者

  • 3篇刘自刚
  • 3篇王月
  • 3篇孙万仓
  • 2篇武军艳
  • 2篇杨宁宁
  • 2篇曾秀存
  • 2篇方彦
  • 1篇孔德晶
  • 1篇史鹏辉
  • 1篇李学才
  • 1篇钱武
  • 1篇杨刚
  • 1篇张正丽
  • 1篇王丽萍
  • 1篇赵燕宁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自交对白菜型冬油菜生理生化特性及抗寒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解自交对白菜型冬油菜后代生理生化特性及抗寒性的影响,以6份白菜型冬油菜为材料,研究了在越冬降温前与降温后,自交和开放授粉后代植株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及越冬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除MDA含量外,无论是降温前还是降温后,白菜型冬油菜自交后代植株叶片中的SOD、CAT、POD的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都较开放授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幼苗越冬率也较开放授粉植株显著降低。(2)与降温前相比,降温后所有测定指标在两种授粉方式后代中都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其中以CAT活性变化最为显著。研究认为,自交会使白菜型冬油菜后代植株叶片中保护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MDA含量升高,导致幼苗的越冬率显著下降,进而引起其植株抗寒性减弱。
董红业孙万仓刘自刚张正丽杨刚王丽萍王月赵燕宁钱武
关键词:白菜型冬油菜自交生理生化特征抗寒性
不同生态条件下白菜型冬油菜性状差异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在4个生态区种植11个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探讨北移种植后冬油菜生育期进程、农艺性状、品质等的变化特征及与主要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原种植区(天水)相比,冬油菜北移后其生育期进程发生明显改变,主要表现在冬前生育期缩短,越冬期延长;越冬后返青期~成熟期生育期总天数不变,但早期(返青期~终花期)生育期进程加快,而角层期延长。北移种植后冬油菜株高、分枝部位降低,主花序变短、单株角果数减少,分枝数增加,株型变差;角粒数、千粒重增加,角、粒性状改善。含油量、油酸、亚麻酸、芥酸含量增加,亚油酸、廿碳烯酸、硫苷含量降低;油酸、亚麻酸含量与纬度、海拔呈显著正相关,与降雨量、年均温度、最冷月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廿碳烯酸、硫苷与油酸、亚麻酸表现相反。冬油菜北移后株型变差,角、粒性状改善;冬前生育期变短,越冬期延长,返青后生育期加快,而角层期延长,有利于粒重增加;籽粒含油量增加,高纬度、高海拔有利于油酸、亚麻酸积累,而高降雨量、低温有利于廿碳烯酸积累。
刘自刚孙万仓杨宁宁武军艳方彦李学才曾秀存王月
关键词:白菜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生态区农艺性状
北方冬油菜抗寒性的形态与生理机制被引量:59
2014年
【目的】低温是影响中国北方冬油菜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冬油菜抗寒机制研究至关重要。从形态、生理、解剖等水平对冬油菜抗寒特性进行研究,探讨各相关指标与冬油菜抗寒性之间的关系,筛选可靠的抗寒鉴定指标,建立冬油菜抗寒性评价数学模型,为中国北方冬油菜抗寒种质筛选及品种抗寒性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对7个不同抗寒性代表性冬油菜品种幼苗进行低温处理,观察其生长习性和叶片解剖特征,测定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根颈直径及根部干重,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抗寒性进行分析并建立抗寒性评价模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与越冬率、5—0℃的POD活性变化、0—-5℃的CAT活性变化、10—5℃的游离脯氨酸变化量(X1)、5—0℃的可溶性蛋白变化量(X2)、生长习性(X5)、根颈直径及地下部干重(X6)呈显著负相关,与0—-5℃的POD变化量、栅海比(X3)、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和气孔面积(X4)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主成分分析得到7个品种抗寒性排序与田间越冬率一致;以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指标建立冬油菜抗寒性评价数学模型:Y=-7.58-0.018X1-0.542X2+3.903X3-0.002X4+0.195X5-0.066X6,(R2=1.000);聚类分析将7个品种按抗寒性强弱分为5类,抗寒性强的类型中冬油菜苗期表现匍匐生长,栅海比小,气孔面积小,地下部干重大,Pro活性和SP含量随温度降低增加量大,与之前所做抗寒性排序一致,通径分析表明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是影响冬油菜抗寒性的直接因素。
杨宁宁孙万仓刘自刚史鹏辉方彦武军艳曾秀存孔德晶鲁美宏王月
关键词:冬油菜抗寒性生理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