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0304)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5
相关作者:谷德军纪忠萍李春晖郑彬林爱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州市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夏季
  • 5篇季风
  • 3篇降水
  • 2篇多尺度
  • 2篇天气学
  • 2篇准双周振荡
  • 2篇夏季风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2篇季风槽
  • 2篇海温
  • 2篇暴雨
  • 1篇大洋
  • 1篇亚洲季风
  • 1篇亚洲季风区
  • 1篇遥相关
  • 1篇统计分析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年际

机构

  • 8篇中国气象局广...
  • 4篇广州市气象局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7篇谷德军
  • 5篇纪忠萍
  • 4篇李春晖
  • 4篇郑彬
  • 3篇林爱兰
  • 2篇罗秋红
  • 2篇王会军
  • 1篇孙广凤
  • 1篇高晓容
  • 1篇李茵茵
  • 1篇李琼
  • 1篇高雅
  • 1篇李晓娟
  • 1篇魏红成
  • 1篇卢峰
  • 1篇黄艳艳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夏季风监测预测研究与业务现状评述
2012年
南海夏季风是影响中国降水的重要系统,它的爆发预示着东亚夏季环流的发展。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变化,包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撤出南海,南海地区低层西南风盛行,高层偏东风控制等。目前南海夏季风指数的定义基本上都是利用南海局地的变量,也许从更大尺度考虑南海夏季风指数的定义会避免一些天气过程的影响。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因素包含了海洋和陆地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气候模式(包括全球和区域)在季风区关于这方面的描述还有缺陷,而且人为因素的影响加大了气候模式对南海夏季风的模拟和预测的不确定性。
郑彬李春晖谷德军林爱兰魏红成
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准双周振荡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降水主要存在准20 d的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过程对应强的准双周振荡。选取与夏季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102.5-117.5°E,20-27.5°N)平均的500 hPa高度场作为影响广东夏季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指数,同样选取区域(110-120°E,15-22.5°N)平均的850 hPa风场作为"850 hPa关键区"指数;2011年夏季500 hPa关键区与850 hPa关键区分别存在显著的准23 d、准22 d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发生在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谷、85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峰附近。从南海南部开始的3次低频纬向风、OLR、湿度的北传与从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中心相遇,导致3次季风槽暴雨过程。利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对2011年6—8月广东3次季风槽暴雨的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的大气环流场的共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它们反映了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旺盛-减弱-结束期的大气环流场演变特征,为广东季风槽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纪忠萍谷德军孙广凤李茵茵罗秋红李晓娟
关键词:天气学准双周振荡
广东沿海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零降水日对广东沿海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成因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海温(SST)对次年夏季广东沿海地区降水有明显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年代际变异;南海SST影响广东省夏季降水的敏感区域在不同的年代际阶段都非常靠近广东省,局地性非常明显。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广东沿海夏季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有显著的意义。
郑彬林爱兰谷德军李春晖
关键词:夏季降水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海温的多尺度关系及最优子集回归预测被引量:14
2011年
采用小波变换,Lanczos时间滤波器,相关分析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多尺度特征及与海温场的关系,并研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短期气候预测新方法——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方法。结果表明,1958—200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平均日期为5月18日,标准差约10d,具有弱的偏早爆发趋势,存在15.4a的年代际变化和5.3a的年际变化周期。在年际变化尺度上,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前期冬季(12—2月)海温场有4个显著的相关区,分别为热带南印度洋,菲律宾以东的热带西北太平洋,赤道中东太平洋,热带东太平洋。在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前一年(前一年3月至当年2月)海温场的显著相关除有与年际尺度一致的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区外,还存在5个显著不同的相关区,即西南印度洋,东南印度洋,北太平洋,热带东南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1999—2008年的独立样本检验表明,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方法的最大预测误差为8.5d,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在5d以内的占50%,且对爆发日期的异常迟早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它明显好于最优子集回归预测与单,多变量的线性回归预测。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可以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谷德军纪忠萍李春晖
关键词:海温
泛亚洲季风区:定义、降水主模态及其变异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本文提出了泛亚洲季风区的概念,并分析了夏季降水年际变异的主要模态及其特征.研究范围包含印度季风、东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的宽广区域(60°E^140°E,10°S^35°N),是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最强的地区,并包含有几个季风系统之间的水汽连接通道,可以定义为泛亚洲季风区.该区夏季(5~9月)降水的第一模态主要由北至南呈正负正分布,即孟加拉湾-东南亚-中国南海-华南的带状区和南北两侧的降水变异符号相反,其对应的低层环流场特征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减弱,澳洲东岸偏南气流加强,热带太平洋出现强西风带.降水第一模态型与同期ENSO状态关系密切,同时与同期及前春西半球南极涛动(AAO),即太平洋南极涛动信号有关,且与南半球太平洋南美遥相关型(PSA)有关,影响该模态的关键区域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可以简称为"太平洋模态".降水场第二模态由东北至西南呈正负正分布,其低层环流场特征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减弱,澳洲北部海洋性大陆东风加强,热带太平洋出现弱东风.降水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型主要与大气对流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澳洲北侧海洋性大陆及南印度洋海平面温度(SST)有关,影响泛亚洲季风区降水场EOF2模态的关键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半球,尤其是在印度洋,可以简称为"印度洋模态".
高雅王会军
关键词:ENSO遥相关
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准双周振荡
2011年6-8月,受季风槽影响,广东省出现了持续多日的暴雨到大暴雨,导致了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
纪忠萍谷德军孙广凤李茵茵罗秋红李晓娟
关键词:天气学准双周振荡
亚印太交汇区海表温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1967—2009年的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和降水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亚印太交汇区(Joining Area of Asia and Indian-Pacific Ocean,AIPO)SST的时空分布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表温度EOF分析第1主分量(即EOF1)的空间分布在整个AIPO区为均一分布,时间系数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年代际尺度上,当AIPO区的SST升高后,北太平洋地区SST开始降低,在11个月后达到最低。另外,AIPO区的SST升高会使南海季风区和东亚季风区的降水增加,使青藏高原西部降水减少。第2主分量(即EOF2)的空间分布在西太平洋基本与东印度洋(包括南海地区)为反相变化,时间系数呈现出明显的2 a和4~5 a为主的年际振荡周期。当Ni o 3.4区SST出现正异常后4个月左右,东印度洋地区有SST正异常,而西太平洋地区有SST负异常。西太平洋地区的SST升高及东印度洋地区的SST降低将导致西北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加,东北和华北地区降水减少。而且,AIPO区SST第二模态影响华北和东北的降水要比西北太平洋地区至少超前3个月。
卢峰郑彬
关键词:气候学海表温度统计分析降水
广东开汛日期的多尺度物理统计预测模型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相关分析、最优子集回归和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广东开汛日期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不同地区前期海温场、500hPa高度场的关系,建立了广东开汛日期的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广东开汛日期存在显著的准6年和较明显的准17年周期振荡。广东开汛日期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尺度上与前冬海温场和500hPa高度场上共有20个显著相关区域,分别取对应时间尺度上显著相关区域的平均值作为预报因子,对相应时间尺度的广东开汛日期做最优子集回归,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以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预测值之和为广东开汛日期的预测值。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其中拟合值与实况值相差在5天以内的事件命中率为41.5%,10天以内的为60.4%。1951—2010年的交叉检验结果表明,广东开汛日期预测值和实况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3,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预测值与实况值相差在5天以内的事件命中率为26.7%,10天以内的为45.0%,因此,所建立的多尺度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模型对广东开汛日期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谷德军高晓容纪忠萍李琼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南大洋海温变化之间的联系被引量:8
2013年
利用1979—2009年NCEP第二套大气再分析资料和ERSST海温资料,分析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考察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与南大洋海温之间的联系.主要结果为:(1)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1979—1993年与1994—2009年前后两个阶段爆发时间存在阶段性突变;(2)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与前期冬季(12—1月)印度洋—南大洋(0—80°E,75°S—50°S)海温、春季(2—3月)太平洋—南大洋(170°E—80°W,75°S—50°S)海温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前期冬、春季南大洋海温偏低(高)时,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南大洋海温信号,无论是年际还是年代际变化,都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具有一定的预测指示作用;(3)南大洋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遥相关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迟早.当南大洋海温异常偏低(偏高)时,冬季南极涛动偏强(偏弱),同时通过遥相关作用使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位势高度偏低(偏高)、纬向风加强(减弱),热带大气这种环流异常一直维持到春季4、5月份,位势高度和纬向风异常范围逐步向北扩展并伴随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加强(减弱),从而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偏晚)提供有利的环流条件.初步分析认为,热带大气环流对南大洋海气相互作用的遥响应与半球际大气质量重新分布引起的南北涛动有关.
林爱兰谷德军郑彬李春晖纪忠萍
关键词:南大洋海温
欧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关键区及亚洲夏季风的关联信号被引量:5
2012年
本文利用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欧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的相关性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关联信号,以期为欧亚地区的气候变异及可预测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欧亚区域同期(JJA)500hPa高度场年际变化的关键区包括热带区、中纬度的贝加尔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以及欧洲地中海附近地区;表面气温的关键区主要位于热带海洋;海平面气压的关键区包括热带的海洋性大陆区域、印度洋和非洲大陆赤道附近部分区域、中高纬的贝加尔湖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地区.另外,夏季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春季关键区明显西移/南退,特别是表面气温(其西太平洋区不再是关键区).公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0的大气模式在给定海温年际变化的情况下对于上述大气环流相关场及其关键区的模拟基本合理,其中500hPa高度场的模拟结果较好,海平面气压场的结果逊之;对于同期和前期的结果,模式都有夸大西太平洋海温影响的倾向.对于东亚夏季风指数与大气环流的同期年际变化信号而言,其空间分布基本表现为以30°N为界呈西南东北向的波列状分布;其春季前期信号中,30°N以南的显著区几乎都位于海洋,30°N以北主要位于欧洲、巴尔喀什湖与贝加尔湖之间的地区.南亚夏季风指数的前期显著相关区比同期明显西移/南退.总之,模式的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相当吻合,但其同期模拟结果比前期的更好一些.这些结果说明:模式对于大气环流年际变化的耦合变化信息的刻画是基本合理的,这为利用气候模式进行有关可预测性研究和降尺度预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黄艳艳王会军
关键词:大气环流夏季风可预测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